人身有三宝——精气神,如何养神?

什么是精气神?

《黄帝内经》没有将“精气神”三个字连在一起说,但是“精气”和“精神”的概念随处可见。古代先贤就十分注重精气神,道家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可见,精气神是构成生命的的三个要素。

什么叫精?

精是构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包括肾精、血、津液等。我们一般称精为“真阴”。精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先天之精,父母给的,与生俱来,一个是“后天之精”,出生后吃的食物、喝的水、呼吸的空气所滋养的。

什么叫神?

神是生命活力的表现。广义上,生命活动的一切外在的表现都叫神,它统领人的精神、意志、直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也包括人体的生命活力和自愈力。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来了解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比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表现。

《黄帝内经》认为“心主神”,心是“君主之官”,我们所有的行为活动都是从心出发的,心包含了脑。“心”的主要功能在思维、思考,我们常说“养生先养心”,心安则人安。

什么叫气?

“气”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3000多次,它在我们中国人的话语中几乎无处不在:生气了叫“怒气冲天”,高兴了叫“喜气洋洋”,萎靡不振叫“泄气了”,人死了叫“断气”……

气实际是介于精(有形)和神(无形)之间的一种状态,它既是物质,也是能量,还是一种信息。它的运行通道就是经络。归纳起来,人体的气分为4种:秉承自父母的元气、后天的呼吸叫宗气、流行于血脉的营养之气和保护人体的卫气。

精气神三者有什么关系?

太极图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精气神三者交合、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关系。人身三宝中,神是最重要的,神可以统领精和气,太极图是靠白色部分(神)来推动的。

人身有三宝——精气神,如何养神?

《黄帝内经》对于医生医术高低有这么一个评价:“粗守形,上守神”。就是说粗浅的医生关注的是形的问题,而高明的医生守的是神。扁鹊给人看病可以“视见垣一方人”,就是说他一看病人就知道他得了什么病,仿佛有透视能力,实际上扁鹊看的就是神。神反映在人体的每一个部位和举手投足,反映在眼睛、舌苔、肤色、毛发、指爪等等。

如何长养精气神?

养精需要重视营养均衡,吃的、喝的、呼吸的东西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要注意节欲保精和经络按摩。养气比较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呼吸养气,让呼吸尽量放慢。乌龟的呼吸是最慢的,动作也慢,因此它的寿命很长。

人身有三宝——精气神,如何养神?

今天我们主要讲如何养神,给大家介绍“五心养生法”:

心态平和

苏东坡被贬瓜州的时候,结识了佛印。苏东坡当时学佛嘛,他觉得自己的心已经修得恬淡虚无了,于是就作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然后派书童渡过长江送去给佛印批阅。佛印看后批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一看特别生气,立即去找佛印理论,佛印见他气呼呼的不禁哈哈大笑:“你还八风吹不动呢,我写‘放屁’两个字你就渡过长江来向我问罪了,我看你是‘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人身有三宝——精气神,如何养神?

真正的心态平和,得时时处处保持少欲清静的心态,现代人的一切心灵困惑不都是因贪多造成的吗?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一个“少”字,越多越困惑,越少越简单,简单反而快乐。

心情快乐

养生需要保持快乐、悠闲、自足的心态,《黄帝内经》说“美其食,任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其实是告诉我们,吃任何东西都要觉得味道很好,穿任何衣服都觉得合身,无论居住的地方多大都觉得安稳,对自己的习俗和所处的风俗感到很满意,保持一种高兴的情绪,就能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心地善良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包含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的淳朴、健康的品德在《黄帝内经》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保持善良的本性,多行助人之事广种福田使我们的内心获得滋养、获得健康快乐。

心胸开阔

安徽桐城县有个人文景点“六尺巷”,讲的是清代一个叫张英的大学士收到老家桐城的家书,说家里和邻居都盖房子,邻居把墙砌得挨着自家了,张英就回信:“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后来双方都主动让了三尺,被传为佳话。忍让、宽容让人获得精神的快乐,身体也会是健康的。

心灵纯净

当今人们过多关注物质生活、追名逐利让俗物缠身,总喊着心太累。庄子提出的“心斋”和“坐忘”便是要我们抛开欲念使心灵纯净,无以物累,不以形役,回归达到。

人身有三宝——精气神,如何养神?

精气神告诉我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有形的“疾病”上,而是着眼于人的信息、物质和能量三个层面的全面健康,通过炼养自身的精气神提高机体防御能力和自愈力,这也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要内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