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德国已经统一建立了大德意志帝国,法国又被征服,为什么还要发动苏德战争?

南宫海涯105794916


德国在二战前期,因为种种默认的原因霸占了奥地利,甚至和苏联一起征服了波兰。那么,为什么德国会发动苏德战争呢?

首先,我们应该从当时的时局入手。1939年9月,德国悍然出兵波兰,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占领了波兰全境,随后英法向德国宣战,但是却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随后在1940年5月,发动对法国的攻击,也是一个月的时间,法国政府投降。本来应该乘胜追击的德国,既没有出兵英国,也没有停留脚步,反而在1941年6月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从而导致了自己全线崩盘。

一,纳粹从上台开始就很明白自己的目标。

希特勒希望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大力扩张领土,而向东扩张,更符合希特勒种族主义的要求,他认为同根同种的法国英国还可以共同生存,犹太人和俄国人就不行了,是“劣等种族”,需要征服,再加上希特勒一直痛恨的共产主义,和苏联开战就不足为奇了。

二,苏联地大物博,可以支撑接下来的战略目标。

在希特勒看来,苏联拥有足够的资源,英国相比之下简直弱爆了。德国和中国一样,属于多煤少油的国家,本土石油生产量少。战时,石油消耗极为庞大,要知道,德国大部分都是机械化摩托部队,那个时候的油耗可没现在低。所以,德国对苏联一直抱有占领的想法,再加上希特勒认为苏联很弱,随随便便闪电战就可以打下来,而且如果不处理掉这个庞然大物,等到和美国联起手来协同作战,德国日子就相当难过了。所以,占领英国好处不多,占领苏联则是拥有了大后方。

三,德军西线战场失。

其实德军在和苏联开战前,重心一直都在英法战场上。法国灭掉了,但是随后敦刻尔克大撤退却保留了英法很多军队。直到1941年,德军都没法占据优势,反而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是希特勒所不愿意见到的。德军本来就是推崇闪电战,三年的僵持损失了无数的机会,最终,希特勒决定向东扩张。

四,苏联实力受到削弱,让德国认为有机可剩。

苏联在1934年开始的大清洗,杀掉了无数的优秀将领、科学家,带来的影响十分严重。苏联红军高层十不存一,剩下的都是没有战争经验的新兵将领。这些新生代将领的领兵能力,肯定比不上久经沙场的老将领。没有前人指点经验,红军实力一落千丈。

1939年到1940年的苏芬战争,苏联损失巨大,战役直接暴露了苏联战斗力的薄弱,事后纳粹政府派往芬兰很多军事观察员,要的就是得到苏联军队的实力,结果很多观察员认为德国足够碾压苏联,纳粹又怎么会放弃这次机遇呢?


历史风云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之所以决定要与苏联开战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战略部署, 一方面则是战争需要。

首先来看战略部署。希特勒上台以后,对于如何扩张,如何建立更大的帝国一直都有一个比较清晰以及贯穿始终的想法,就是向东线推进领土。这一点主要是基于希特勒在他的自传《我的奋斗》中就强调过的“生存空间”理论。可以说扩张主义就是德意志帝国的基调,那么向什么方向扩张一直都是当时军方争论的焦点,也是当时军部内部不同军种对战争资源争夺的表现。其中海军主张的是,发展海军,进攻英国,进而拓展海外殖民地,建立全球帝国,再回头收拾苏联。而陆军的主张,则更加靠近希特勒的思想,那就是向东线推进,通过陆地扩张。此外就是意识形态上,其实纳粹的种族主义一直都是跟共产主义站在对立面上的,对苏联的胜利,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就是种族上的胜利。此外就是一些具体的影响因素,比如说早期的时候,希特勒还曾希望可以结盟英国,但是法国战役之后,英国早就对德宣战了。当时的海军实力也不足以向攻打英国。

其次要讲的是战争需要,征服苏联,就相当有了更大的后方,进而可以支撑接下来的扩张战争,此外,还有就是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对于以装甲部队为主的德国来讲,是重要的战争资源。攻占了法国之后,按照希特勒的计划,应当是尽快的攻占欧洲大陆,一方面是因为资源有限,一方面就是攻占法国后陷入的困局,英国进攻不成,地中海地区扩张变数太大,美国又在背后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参战。在这种状况下,对于希特勒来讲,如果不以闪电战快速攻取苏联的话,苏联倒戈到英国一方,那样才构成了真正的双线作战。


国家人文历史


从当时德国的统治者,也就是纳粹的的角度来看,进攻苏联,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解决所谓“生存空间”问题,另一个种族(民粹)思想的内在要求。

说一下背景。1939年9月德国出动军队150万闪击波兰,同时期,英法正式向德国宣战。但是,自宣战到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实际上英法并没有采取任何主动的军事行动,故而这段时间的战争也被称为“奇怪的战争”。1940年5月10日,德国正式开始对西欧的战争,,德军并没有正面进攻法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马奇诺防线,而是转道比利时,通过阿登山地,进入低地国家,直插法国腹地。到1940年5月21日,德军已经将近40万英法联军围困在法国北部的狭小地带,不过,由于希特勒的干预,德军并没有立即进攻,之后更是将进攻任务交给了德国空军,致使英国有机可乘,组织了震惊世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40万英法联军通过敦刻尔克这个小港口撤退到英国,至此,西欧除了西班牙、瑞士等少数国家外,其余均成为德军的势力范围,德国在二战时期的顶峰已经到来。

希特勒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德军既没有进攻已经没有多少防御力的英国,也没有停下脚步巩固已经取得的战果,反而在1941年6月,实施了巴巴罗萨计划,大举进攻苏联,可以说,这一举动,直接将德国拉入两面作战的泥沼,也成为德国最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战德国鼎盛时期

首先是德国所谓的“生存空间”问题。德国在欧洲有史以来,除了神圣罗马帝国初期以及1871年以来的德意志帝国,剩余的绝大部分时间都陷入暗无天日的分裂。这一块被称为德意志的领土上曾经活跃着上千个邦国,一直备受邻国的欺压。1888年威廉二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生存空间”论越来越甚嚣尘上,一战的爆发,实质上是德国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重新建立新秩序,抢夺生存空间(殖民地)而与既得利益的英法等国爆发的矛盾。到二战初期,虽然德国已经控制着西欧绝大多数土地,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欧洲的资源,尤其是石油以及金属矿产一直都十分缺乏,所以即便德国控制了西欧,战略资源也依旧十分匮乏,而当时的苏联,高加索地区的金属矿产,以及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都十分丰富,即便到了今天,俄罗斯仍旧是西欧能源(主要是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地之一。此外乌克兰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壤,是地区上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地区之一,也一直被称为“欧洲的粮仓”。德国的所谓的“生存空间”,第一在于地盘(其实西欧就足够了),第二便是维持其发展的资源。这是德国发动苏德战争的重要原因。

巴巴罗萨示意图

其次,苏德战争,是纳粹德国的种族思想的内在要求。当时的德国以纳粹为核心,纳粹又以希特勒为核心。希特勒大家也比较熟悉,他早年在维也纳和慕尼黑生活过,同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与者。这两段重要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后一段(当时德国国内很多人都认为一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在于犹太人把控德国经济命脉以及之后犹太人背叛德国,鼓动投降),使得希特勒对犹太人深恶痛绝,当然,也认为雅利安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而东边的苏联,一方面它当时对犹太人并不排斥,成为犹太人的庇护所之一,另一方面,苏联所信奉的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其实很大程度上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便是马克思主义的翻版,除了一些极端的观点),而马克思本人是犹太人,那么理所当然,纳粹认为马克思主义便是犹太人的东西,既然是犹太人的东西,就有必要将其从世界上清除出去。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苏德战争不论早晚,终究必然会爆发的。

斯大林

当然,苏德战争的爆发,也与德国在二战初期取得的巨大优势有关,但是的德国决策阶层(包括希特勒),均认为英国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根本不足为虑,无法对德国再构成威胁。在他们眼里,西面战场的战事已经了结。所以才转过头来对付苏联。可惜希特勒没有想到,美国会卷入战争之中,而英国也通过租借法案,从美国手里获得大批物资,再度“死灰复燃”,而此时的德军,自从巴巴罗萨之后,便迷失在苏联广阔无边,同时也是致命的荒原里,不可避免的陷入两面作战,最后走向失败。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德国的目的是成为世界的霸主,当德国横扫了欧洲后,除了苟延馋喘的英国外,就剩下苏联了,当时的形式是两国必有一战,就看谁先动手了,另外在1941年6月22日爆发的苏德战争开战前,苏联的斯大林已经签署了入侵德国的《大雷雨计划》,结果德国先发制人了。

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后的欧洲除英国外,基本都是德国的势力范围,因为英国孤悬海外,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德国打下英国的代价太大,所以暂时放弃了入侵英国,而全民皆兵的德国必须以战养战,不然会经济大崩溃,而且财政赤字非常严重了,如果能打下苏联得到很好的补给,再灭英国就轻而易举了。

图为《大雷雨计划》的一部分。

苏联所属的乌克兰有世界著名的大煤矿,顿涅茨煤田;高加索地区有欧洲最大的油田;白俄罗斯、乌克兰地区有丰富的粮食。而且苏联的重工业非常发达,如果德国能占领苏联,可以获得巨大的战略物资,不但可以继续支持德军作战,还能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所以从经济角度分析进攻苏联既得利益能最大化。

苏联有着和德国一样的野心,从苏联侵占波兰,吞并了波罗地海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侵略芬兰等可以看出,苏联也有占领欧洲的野心。苏联屯重兵于东欧也准备入侵德国,要知道苏联可是有大雷雨计划的,这个军事行动计划是进攻德国成为欧洲霸主,斯大林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5月份就正式批准了。只不过晚了一步,因为就在斯大林批准这个大雷雨计划之后仅一个月德国先干起来了。

最后再说一句,德国是日耳曼民族,苏联是斯拉夫民族,都自认为是世界上最高贵的种族,两国之间互相都看不顺眼,所以一山不容二虎。


图文绘历史


德国在二战中面临的局势其实是非常糟糕的: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在西线要应对美英势力,在东线要面对苏联红军。而德国自身只是一个疆域、人口规模都不算大的国家,就战争潜力而言不仅远远不及美国、苏联这两个新兴的洲级大国,即使比之已在走下坡路的大英帝国也远远不足——毕竟此时英国仍控制着遍及全球的殖民地,依然可以从世界各地调度战争所需的资源。相比之下德国当然也可以动用占领区的资源,鉴于此时捷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都已被德国占领的客观现实,实际上德国所能调用的战争资源也不算少,但相比美、苏、英这三个庞然大物而言其战争潜力依然不足。事实上如果德国不是凭借闪电战拿下了大部分西欧并利用当地的资源补给维持战争,而是在二战一开始就进攻苏联的话可能败得更惨。当然历史已经证明:即使德国利用了西欧的战争资源仍不足以同美、苏、英对抗。

事实上德国决策层对自己所面临的两线作战、资源不足的劣势是有清晰的认识的,他们也深知德国的战争潜力远远不及苏联,但他们仍决定对苏联开战又是什么原因呢?简单来说:希特勒之所以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其实正是为了解决困扰德国的两线作战和资源不足两大难题。

尽管在二战前德国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甚至还和苏联一起联手瓜分了波兰,然而这不过都是德国为了在发动西线战役前稳住苏联的权宜之计。对此苏联方面也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所以即使在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仍和英、法保持接触并制定了针对德国的先发制人的打击方案——大雷雨计划。一旦苏联和英国站到同一战线对德国而言将意味着灾难性的后果,对此德国方面有两种办法应对:其一是稳住苏联,全力以赴解决英国后再回头应对苏联;其二是利用自己擅长的闪电战对苏联发动出其不意的先发制人的打击,以彻底解决来自东线的隐患。一开始德国曾试图采取前者,毕竟在和英国的战争没分出胜负之前德国对与苏联开战其实也是心里没底的。问题是苏联也不傻——苏联方面自然会担心德国在战胜英国后会不会将下一个目标锁定自己,因此当德国试图拉拢苏联时苏联则要求德国将其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转让给苏联。苏联希望以此获得应对德国入侵的战略空间,然而这是德国不能接受的,于是德国转而采取以战争方式消除来自东线的隐患。

在德国看来:如果自己已战争方式征服苏联不仅将消除来自东线的隐患,而且将获得一个具有辽阔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战争资源的稳固的大后方:届时乌克兰的粮食、顿涅茨的煤田、高加索的石油都将成为维持德国战争机器运转的宝贵资源。同时这些资源的获得在支撑德国战争机器运转的同时,也将大大缓解德国国内经济因战争而受到的破坏,从而大大降低德国国内矛盾,有利于统治阶层更好地发动一场全民总体战。

最后德国对自己和苏联的实力对比进行了分析:尽管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在武器装备和工业技术上和德国有一定差距,但在人力资源和战争潜力上却是德国完全无法比拟的。所以德国只能寄希望于发动一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从而利用自己在装备技术上的优势在短期内彻底消除来自苏联方面的隐患,否则任凭苏联自行发展只会使双方的差距越拉越大。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1940年,法国被德国秒杀,英军被打回了本土,第三帝国声威大震,同时也危机四伏。所谓的声威大震,主要是德国把西线最大的威胁给做掉了,英国也只能退守孤岛,此举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法国在战前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甚至自诩为世界第一陆军强国,英国一直是世界第一海军强国,是名义上的世界老大哥,最后老大哥和老二哥都被圆首打败了,老大哥只能哭着喊着向美帝求援。所谓的危机四伏,在于德国打破了力量均势,法国的沦陷,使得英国失去了护身符,只能拼死到底,苏联人也非常恐慌德国的实力,双方矛盾日益尖锐,战争一触即发。

假如英国投降了,德国在西线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但是英国人不认怂,西线就不牢靠。英国人手里掌握着大西洋屏障,只要时机合适了,就能把美国人拽过来,到时候美国以英国为跳板,随时可以反攻欧洲大陆,这对于德国来说将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也是德国想极力避免的情况。只要把英国拿下了,大西洋屏障将不攻自破,英国在中东和北非的战略桥头堡,也将被德国收入囊中,美国人就算想来,也没地方落脚,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在法国投降后,德国的下一步战略目标,就是进攻英国本土,让英国彻底认输,再接下来就可以出兵加拿大,让美国不得安宁,最后整合整个占领区的力量,建立属于德国人自己的大西洋屏障。如此一来,德国的胜利果实就可以吃到嘴了。

但是德国人显然低估了英国的力量,英国人死不投降,抵抗到底,不列颠空战最后也赔了本,英国海军的封锁也无法突破,始终过不去英吉利海峡,但此时东线的苏联,实力却在不断的提升。在1939年,苏联入侵芬兰,巩固了北疆防线,当德国在西线大杀特杀之时,苏联趁机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同时自身也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体系,实力剧增,虽然军队战斗力存在问题,可苏联毕竟是庞然大物,力量此消彼长,将成为德国最大的威胁。此时德国并没有做好东线开战的准备,可问题在于,德国的时间不多了,由于欧洲大陆被英国封锁,美国也站在英国这一边推波助澜,导致德国战略资源越来越棘手,如果始终打不开局面,德国的军事机器撑不了几年就垮了,而此时苏联却可以趁虚而入,坐收渔翁之利。英国人也很聪明,此时不仅找美国人帮忙,也跟苏联人眉来眼去,企图对德国实现新的制衡。德国高层认为,英国死不投降的主要原因,是有苏联人在撑腰,美国人离的毕竟太远,只要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英国人就可以继续坚守以待时变,美国人也可以趁势加入棋局,最后德国早晚还会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

综上所述,德国始终无法吃掉英国,是首要原因,这意味着德国无法消化胜利果实,反而不断消耗自己的战争资源,最后将陷入尴尬的境地;再者,苏联实力的不断提升,也让纳粹非常恐惧,认为苏德必有一战,其实苏联人也是这么想的,双方都知道那个所谓的互不侵犯协议只是一张废纸;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美国这个潜在的世界大佬始终在观望,这就加重了德国的忧虑,万一哪天真的来了,就麻烦大了。在德国人看来,假如把苏联核心区占领了,苏联的战略资源可以为德国的战争机器进行输血,从此进入双倍经验状态;英国人没了苏联撑腰,可能也会认怂;美国人也没有了可乘之机,最终只能继续保持孤立主义,关起门来过日子。因此,回到1940年,对于德国人来说,真的是别无选择了,反正早晚也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倒不如趁着兵威正盛,殊死一搏,万一赌赢了呢?


图维坦


1丶希特勒的野心是称霸全世界。进攻并占领苏联是其实现一统欧洲,称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是迟早的事。

2丶德国所处地理位置,决定其必定面临东西两线作战。希特勒最初实行的是“声东击西”战略。先向东线出击,先后占领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逼近苏联边境。英、法两大国也想把祸水引向苏联。但这只是虚招。希特勒为解除其西线作战的后顾之忧,他与苏联一拍即合,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暗中回师西进,出其不意,以闪电战攻入法国,击垮法、英联军,迅速占领了法国全境。法国宣布投降。

3丶希特勒被西线作战取得巨大胜利冲昏头昏脑,故伎重演,又作了“声西击东”的战略部署。表面上大张旗鼓,空袭英国,作出跨海征英的架势。实则将主力德军秘密东调,以《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作掩护,麻痹对方,突然全线出击大举进攻苏联。意图在3个月内打垮苏联,再回过头来跨海征英,以实现其全面占领统一欧洲大陆的狂妄野心。

4丶希特勒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低估了苏联的综合国力与抵抗意志,最终没能在严冬来临之前,拿下莫斯科,重蹈了历史上拿破仑的覆辙。其后战争局势逆转,希特勒德国最终走上败亡之路。正应了一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赵凡丁201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如果希特勒只满足于那么一块领土就不是希特勒了。当时既定政策是逐渐打败法国,结果没想到部队奇袭成功,进入法国土地一马平川,甚至先头装甲部队隆美尔的部队再前进就会被自己的飞机轰炸到。这是一个没想到。

第二个没想到是攻打英国没有预期的顺利,放过了敦克尔克的30万部队已经是大错。在轰炸英国兵工厂即将成功之际,英国英勇的飞行员奇袭了柏林,让希特勒脸上无光。希特勒暴怒,轰炸伦敦市区作为报复,结果给了英国兵工厂喘息之机,搬进了深山老林。英国的战争变成了持久战。这是第二个没想到。

基于前期还算一帆风顺的一系列胜利,希特勒这个头脑不太冷静的人高估了自己的战斗力,同时也低估了对手。此时苏德双方都在扩军备战,双方大战是迟早的事。只不过斯大林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之后,为了巩固政权,在国内进行大清洗,优秀将领全部枪毙,另外在前线开疆拓土,攻打芬兰,苏芬战争上演了可歌可泣的卫国战争,芬兰极少的部队抵抗百万苏军,在战斗中给红军重创,苏联26万多红军阵亡,虽然最后苏联胜利,可也是惨胜。红军脆弱的战斗力暴露无遗,这也是希特勒和他的幕僚们看到的现状。希特勒集合了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意大利多国部队攻打苏联,一方面就是趁着衰弱机会狠狠地打,不然苏联在大清洗后恢复元气或者拿到更多地盘的时候就不好打了,另外也是芬兰等国家急于复仇以及英国战争僵持阶段的现状。如果打败了苏联,回头收拾英国是迟早的事。

然而,希特勒还有一个没想到的是他的两个坑友,意大利部队虽然是废物也就算了,负责卖萌惹祸就好了。可是日本不仅没有北上,还把美国拖进了二战,这是决定性的事件,彻底扭转了双方的实力对比。


老迟


希特勒赶在1941进攻苏联是德国的最后时间窗口期了。如果等苏联完成战争准备德国根本没机会。 有几个事实: 1)苏联战争潜力远超德国(人口,煤钢石油粮食等),但是要转化成战争实力(兵力和军械产能)需要时间,具体说苏联的三五计划的第三年1940年苏联军工产能已经反超德国。 如果等苏联第3个五年计划1943年完成,苏联的军事实力估计是德国2倍以上,将会碾压德国。 2)别以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只是希特勒的缓兵之计,为德国收拾西欧争取时间,其实更是斯大林的缓兵之计,因为苏联不但面临着德国和日本的双重威胁,同时苏联由于国内政治斗争清洗掉了大量的有经验的指挥官(元帅5个清洗3,15个陆军司令清洗掉13个,195个师主官清洗掉110个。。。),实力大损,恢复元气需要时间。 3)如果希特勒41年不对苏联动手,到43年等苏联准备好以后苏联会先对德国动手,事实上苏联确实这么计划的。 4) 事实上希特勒41年发动巴巴罗萨时,苏联确实没准备好,以至于刚开始被德军打得很惨,应该说41年是德军拿下苏联的最后时间窗口,过了41年就没机会了。 如果要说最佳时间选择,应该在41年初就发起巴巴罗萨,而不是推迟到41年6月才发动。 结论,如果41年初发起巴巴罗萨,德国占领苏联的概率大于80%。41年6月发起(历史)巴巴罗萨,德国占领苏联的概率50%。 如果42年发起,德国占领苏联概率小于10%,如果到43年,德国就别谈主动发起进攻了,一定是苏联先发起攻势,德国能抗住的概率小于5%。


ARKY210727195


二战时世界已经进入了现代文明,初步形成了国际规则,中世纪攻城占地的事已经很少了,几乎没有无理由的战争,没有哪个政治家傻到会去征服世界。希特勒早期的战争如苏台德是历史问题,奥地利是民族统一,就连波兰战争开始前,国际上都认为是为了波兰走廊,这些都是有战争理由的。而苏德战争就没什么理由,而且战胜后能获得什么?1.苏联体量太大,根本没法管理,搭钱搭军队,最后早晚得反,建个傀儡政府以后也控制不了。2.希特勒作为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也不会让自己的帝国内存在远多于本民族的异族。3.不像日本有生存压力,大德意志统一后已经是欧洲大国了。4.法国,波兰,巴尔干诸国都没被吞并,说明他还没疯狂到想统一欧洲。希特勒不是真的疯子,算是个政治家,打仗是有成本的,他搭血本去发动苏德战争目的是什么?战胜后究竟想得到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