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前的腦炎一例|溫故知新 · 協和八

病例

1

1934年夏天,來自美國27歲的女士W正在河北的海濱觀光旅行。她已懷孕七個半月了,丈夫是一位醫生。1年前他們從美國來到中國,居住在北平。

7月28日,在旅行的第二週,她發現自己的身上出現了一些紅斑疹,主要位於軀幹,按壓可以褪色。「也許是螃蟹過敏吧?」醫生看後認為問題不大,次日皮疹消退了。

但之後各種異常接踵而來,頭痛、噁心、發熱(Tmax 39.2℃)、脖子發硬、激惹。7月31日她住進了北京的醫院。

住院後W女士很快進展出一系列的腦炎症狀:煩躁、意識水平下降、肢體震顫、精神行為異常、近記憶力減退、定向力障礙、複視、視乳頭水腫。腰穿腦脊液白細胞升高。那時對腦炎的處理,除了支持與護理,沒有特異性的治療。在住院的2個月中, W病情逐漸好轉,並且順利的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寶寶。但9月26日出院時,她的神經精神功能恢復並不理想。

這位在中國北方旅居的美國女士得的是什麼腦炎呢?會是乙型腦炎嗎,亦或是其他病毒性腦炎?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們想知道問題的答案。

研究

2

那時聖路易斯病毒腦炎剛剛被發現(1933年),而聖路易斯腦炎與乙型腦炎的臨床表現有很多相似之處。當時病毒性腦炎的病因確診非常困難,確診實驗主要包括動物接種與抗體中和實驗。病毒性腦炎恢復期患者的血清中含有特異性抗病毒抗體,這些抗體可以與其對應的病毒特異性的結合,減輕或者消除病毒對實驗動物的致病性。當時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希望瞭解中國北部發生的腦炎病例是乙型腦炎,還是聖路易斯腦炎,他們採用動物接種與抗體中和實驗,對包括W在內的三例腦炎病人進行了研究。

首先,醫生們將W的腦脊液注入實驗動物兔子和大鼠的腦內,但並未引起實驗動物患病。其後,醫生們進行抗體中和實驗,以檢測患者血清中是否有特異性的抗病毒抗體。W的血清被分別與乙型腦炎病毒以及聖路易斯腦炎病毒進行混合,再注入實驗動物的腦內。如果患者的血清中具有抗病毒抗體,病毒可能被中和而實驗動物將受到保護。但結果顯示:兩組的實驗動物都受到了W血清「保護」,她的血清既可以中和乙腦病毒,也可以中和聖路易斯病毒。

通過實驗無法確定W女士的腦炎是何種病毒引起,但研究人員卻根據患者血清對兩種病毒同時具有中和作用,推測兩種病毒存在密切關係。同時,醫生們還觀察到了「交叉保護的現象」:受到乙腦病毒接種感染的小鼠少數存活,存活後的這些小鼠對聖路易斯腦炎病毒具有免疫力——接種聖路易斯腦炎病毒後不患病。反之亦然,接種聖路易斯腦炎病毒後存活下來的小鼠對乙腦病毒具有免疫力。

84年前的脑炎一例|温故知新 · 协和八

在Ann G.Kuttner 與T'ung Ts'un實驗中,W女士的血清對66.7%(8/12)乙腦病毒組小鼠具有保護作用,對83.3%(10/12)聖路易斯病毒組小鼠具有保護作用。

1936年,北京協和醫院的兩位研究者安 G. 庫特納(Ann G.Kuttner)與T'ung Ts'un在《臨床調研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JCI)發表了這項研究結果。這是在pubmed上可檢索到的中國最早的病毒性腦炎的研究。研究者遵循科赫法則對病毒性腦炎的病因進行了探索,這些經典的實驗方法在今天依然重要。

隨訪

3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當月北平淪陷。從此後安 G. 庫特納發表的文章署名單位上推測,她已回到美國。安還在JCI上陸續發表了一些研究,涉及單純皰疹病毒、鉅細胞病毒等。關於JCI,根據當下流行的SCI標準,影響因子在 12- 13分左右。

日前,筆者拜託協和院友、現在美國工作的神經科醫生黃覺斌幫忙尋找安的資料,從有限信息推斷:安1895年出生於紐約,早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做過研究助理。1930畢業於霍普金斯大學,可能是細菌學專業,之後她曾在霍普金斯醫院兒科做住院醫師。從中國回美國後在Irvington house 研究所從事風溼熱鏈球菌相關研究。1967年最後一篇有她署名的文章發表在JAMA上。安的卒年不詳。

另外一位研究者T'ung Ts'un,筆者無法確定他(她)的中文姓名,也沒有查到他的其他研究。

84年前的脑炎一例|温故知新 · 协和八

安 G. 庫特納(Ann G.Kuttner)1895-?(由 Dr. Juebin 協助提供)1936年前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

W女士後來回到美國,她逐漸可以做一些家務,但仍然有明顯的性格改變。例如「很少參加社區活動」,而且常常「懷疑自己的丈夫」 。

現在我們知道,聖路易斯病毒與乙型腦炎病毒有很多同源性,他們都屬於蟲媒病毒,黃病毒屬,都以基底節腦炎為主要腦炎類型。而乙型腦炎在我國北方地區仍偶有季節性流行(圖),而確診主要依靠抗乙腦病毒抗體(IgM)檢測。

84年前的脑炎一例|温故知新 · 协和八

乙型腦炎的神經影像學與腦脊液細胞學:雙側基底節受累是乙型腦炎主要的影像學特點;腦脊液細胞學在超早期可以見中性粒細胞增多,其後為淋巴細胞性炎症為主。(來自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神經科的研究,MENG Qi, Zou Yueli, Bu Hui, HE Junying.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ation, 2014)

近年來,應用宏基因組技術鑑定感染病原體大大幫助病毒性腦炎的臨床診斷,一系列新型病毒性腦炎被發現,例如斑松鼠博爾那病毒腦炎、星狀病毒性腦炎、偽狂犬病毒腦炎(中國,2018年報道)。不過,儘管在「精準醫學」時代,核酸檢測已經成為病毒性腦炎診斷到「黃金標準」,甚至被稱為「白金標準」,但對於新發病毒性腦炎的最終確認,經典的科赫法則,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鐵律」。今天那些懷有雄心的研究者們,仍要與80年前的安 G. 庫特納和T'ung Ts'un一樣,在腦炎探索之路上面對困難與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