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李登輝,擔任復旦校長23年深藏功與名不願立傳

他叫李登輝,擔任復旦校長23年深藏功與名不願立傳

文丨張溥傑

李登輝,解放前擔任復旦校長長達二十三年,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殫精竭慮。按照復旦大學自己所說,在他掌舵的23年裡,復旦發展成為一所以培養商科、經濟、新聞、教育、土木等應用型人才聞名的、有特色的私立大學,形成了從中學到研究院的完整的辦學體系。

可以看出,李登輝先生為復旦大學貢獻頗多,也難怪當時不少學生主動為其立傳。說到這裡不要誤會,此人非東南某島那位。但巧的是,這位民國傳奇教育家也是出生在島上——印度尼西亞,那時尚是荷蘭的殖民地。

1873年(一說1872年)李登輝出生在一個印尼華僑家庭,得益於不錯的家境,他先後求學於新加坡、美國,27歲那年在獲得耶魯大學文學學士學位。

彼時的世界處於新舊世紀之交,揹負著久遠歷史的中國,也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學成回到印尼的李登輝,遇到孫中山先生集會提倡革命,在其感召下,逐漸關心起處於激盪洪流中的祖國,甚至還在檳榔嶼華人自行車運動會上發表了名為《中國的改革》的演說,對於滿清的保守無能深感痛心。

他叫李登輝,擔任復旦校長23年深藏功與名不願立傳

但是遠在南洋即便有心,為中國做的事情也是有限,因而他很快就踏上了故國山河。彼時在震旦學院主持教務教育家馬相伯因與法國人意見不和憤而出走,創立復旦公學,因為在南洋有過教育經驗的緣故,李登輝被馬相伯專程登門拜訪,聘請為教務長。從此,李登輝就與復旦結下了終身之緣。

辛亥革命以後,馬相伯受孫中山之邀,前往南京擔任市長。而次年,同樣是在孫中山先生的推薦下,李登輝擔任了復旦公學校長。在其掌舵下,復旦公學不僅將名字更名成了日後非常顯赫的復旦大學,而且在硬件設施和軟實力上均有質的飛躍,使復旦的管理教學,對標西方一流水準。

復旦大學組建初期缺乏資金,李登輝不辭辛勞,再次遠赴南洋,向廣大僑胞籌集資金。募得款項回國後,力排眾議為學校購地建造校舍,流傳至今。而復旦原有的文理兩科,也開始新增商學,後續不斷緊跟世界潮流,在學科建設上與時俱進。

為復旦四處奔波遊走,源自於內心深處的拳拳愛國情懷,李登輝最見不得吾國吾民受外族凌辱。

有一次他在火車上撞見美國大兵調戲中國女子,當即呵斥並撕下大兵肩章,要求對方賠禮道歉。

“九一八”事變後,李登輝支持學生們前去請願,要求蔣介石政府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並多次在公開場合袒護學生們的舉動。

支持抗日也給他招致了麻煩,1936年,南京當局出動五六百名軍警去校園抓捕愛國學生,已經64歲的李登輝因為挺身而出保護學生遭到毆打,後來不得不在威逼之下辭去校長職務,結束了長達23年的校長生涯。

儘管如此,他還是以各種形式關心、幫助著復旦的發展,不在其位猶謀其事。

由此不難看出,李登輝先生為復旦的發展簡直是操碎了心,但是他也有“不操心”的時候,那就是鼓勵學生自治,減少校方干預,“思想獨立”“學術自由”“大學之教,百家淵藪”是其一以貫之的理念。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中國,除了大家閨秀,女子一般很少接受教育。而李登輝執掌下的復旦大學,便開中國風氣之先河,招收女學生,這在當時極為難得。

雖然身為校長,他絲毫沒有官架子。平日裡學生找他,無需申請或提前通報,可以直接到其辦公室即可。哪像今時今日,很多人都不知道校長在哪兒。

他叫李登輝,擔任復旦校長23年深藏功與名不願立傳

據作家沈寂回憶,大三寒假因為身體不舒服晚去了學校幾天,過了開學日期,教務主任就不讓他上課。沈寂找了個熟悉的老師前去旁聽,恰巧校長李登輝在教務主任的陪同下也過來聽課。

教務主任看到沈寂之後,便對他說已經除名,不能過來旁聽。李登輝瞭解了情況後,叫人拿過來張椅子。沈寂擔心以為校長要在這裡好好訓斥一番,誰知她卻和藹可親的說,你就坐在這裡旁聽。

李登輝先後為復旦差不多做了近四十年的事情,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歸國後,一生旨在復旦,一生只當復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復旦的校長。”當有學生提出要為他立傳時,他擺擺手道:“Man much abler than I have left no record,why should I leave any?” (比我的牛的人都未留下傳記,為啥我要留呢?)

正是因為李登輝先生本人淡泊名利的態度,使得這位為一手改建復旦大學,使其走向現代化一流大學的老校長,逐漸在歷史中被遮掩,好在如今已經有不少人重新撿拾起這位教育大家的卓越過往。(張溥傑)

作者張溥傑,著有《民國情事:此情可待成追憶》,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