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上市」已经毫无意外地成了今年互联网的年度关键词。2018 上半年,一大批互联网公司纷纷申请上市,掀起第三次上市潮。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今年上市或申报上市的企业有点多:

美股:虎牙、爱奇艺、哔哩哔哩、优信、Opera 、拼多多、蔚来汽车、极光大数据、腾讯音乐等;

港股:小米、映客、平安好医生、猎聘、美团点评、宝宝树、齐家网、维信金科、第七大道、51 信用卡、同程艺龙、多益网络、找钢网、沪江网、汇量科技等。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 过去6年中概股赴美上市概况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对于科技互联网行业来讲,今年注定是个丰收年。

回顾过去 6 年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情况就可以知道, 2017 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有 24 家,但扣除 9家市值低于 1 亿美金的「无效上市」公司,实际 IPO 数量为 15 家。

而在 2018 上半年,完成美国 IPO 的中概股就超 10 家。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港股方面, 2018 年至今已申报 IPO 的企业已超过 15 家,而就在 7 月 12 日,包括映客在内的 8 家公司选择于同一天在香港上市……

这样一对比,你就知道今年的上市浪潮是有多「疯狂」了。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为何扎堆上市

① 港交所大开便利之门

在 2017 年 12 月,港交所迎来上市机制上的改革,首次接受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该规则在 2018 年 4 月 30 日已正式生效,为互联网科技企业打开了上市新窗口。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在这之前,港交所一直沿用的是「所有股票同股同权,一股一票」制度,使得本来有意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最终选择了纽交所,而这也成为了内地互联网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的最大障碍。

爱奇艺、B站、搜狗等科技企业最终都选择了「绕道」香港,赴美上市。

而错失了不少「良驹」的港交所此次上市制度的改革,更加宽松的上市环境吸引着内地一些互联网行业、新经济公司,港股在热情拥抱科技企业。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② 再不上市,投资人就老了

大批的拟上市的企业成立在 2010 年左右,在 2014 年左右投资互联网公司的背后的投资基金进入 3-4 年后的退出期,通俗地来说,这一批企业就要还财务投资者的钱了,而企业自身的发展也需要钱。

在双重压力下,使得不少创业者寻求去二级市场上市变现。而港交所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打开方便之门,亦是聪明之举。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③ 市场流动性收紧,企业流血上市

自 2015 年以来,美联储已经宣布了 7 次加息。美元利率回到 2% 的整数关口,为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重回此心理敏感点位。

美元带动着全球市场流动性收紧。投资者找不到大方的基金,也就没有钱投资给创业者,「钱荒」加剧。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市场流动性收紧的压力从基金到投资者层层传递到创业者的手上。在这个形势下,创业者只能想办法拿更多的钱,哪怕是破发,也只是面子的问题而已。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④ 互联网流量、人口红利期已过

目前申请上市的这些公司,大部分生在 PC 时代( 2010 年左右),成长在 mobile 时代( 2012 年之后),享尽流量、人口红利。

但随着流量、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很多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规模都已经处于短期高点,难以继续增长,一些盈利模式还没有稳定的企业压力更为明显。

另外这些独角兽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和转型压力,再不上市,这些独角兽们就老了,谁也不想被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淘汰,然后被人们慢慢遗忘。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表现如何

2018 年,迎来一大批企业的上市潮,上市虽好,但破发常有,就连小米也没能逃过。

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这些上市公司的表现,那就是「流血」和「破发」。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① 映客

2017 年 12 月,宣亚国际和映客的重组最终停止。在这三个多月之后,映客终于正式向港股发起冲击,谋求独立上市。

今年 3 月,映客在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 7 月 12 日上午,直播平台映客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 3.85 港元,开盘价 4.32 港元,较发行价上涨 12% 。

上市当天,映客的股价涨幅一度超过 40%,市值突破 100 亿港元。映客的上市股价被认为是一次互联网行业 IPO 「罕见的良心价」。

相比其他的近期上市的公司「破发」来说,映客首日发行的成绩足以让奉老板欢呼雀跃。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② 小米

7 月 9 日早 8:30 分,雷军在港交所敲钟上市。每股发售价定为 17 港元,净募资额为 240 亿港元。估值 543 亿美元。截至 9:30分,小米在港交所已经盘前跌破发行价,报价 16.6 港元/股,跌幅超 2% 。

此前小米发行价区间为 17-22 港元,估值区间为 540-700 亿美元,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只接受了小米定价区间下限的 17 港元。

哪怕是小米,也没有逃过「破发」的魔爪。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③ 猎聘

今年 4 月,猎聘向港交所提交 IPO 招股书。

6 月 29 日,猎聘挂牌上市,开盘价 31.6 港元,较 33 港元的发行价下跌 4.2% 。以开盘价计算,猎聘网市值约 156.6 亿港元。和大部分在港交所上市的独角兽一样,也已跌破发行价。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④ 平安好医生

5 月 7 日,上市第二天的平安好医生跌破发行价 54.80 港元,截至当天下午收盘,报收 52.75 港元。

作为备受关注的独角兽,平安好医生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关注,但也还是没能躲过上市第二天就破发的尴尬。

从以上四个「举栗子」的独角兽企业来看,虽然港股仍处于牛市形态,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破发率高达 70% ,多为表现不佳。

究其原因,主要原因是: IPO 发行价过高,透支了未来的成长价值。

一方面,港股已多年没有独角兽上市,投资者对独角兽 IPO 情绪过分高涨,导致发行价过高。

另一方面,部分公司业绩严重低于预期,未能兑现上市时的「高大上」承诺,打击了市场热情。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次上市潮开始

结语

尽管破发已经成为常态,但依旧有不少公司选择流血上市,还有一大批企业正焦急等待上市。

据目前已申报上市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的趋势来看,今年上市的科技企业或将会超越 2016 年和 2017 年的总和。

而英国《金融时报》则认为,中国科技企业正开启新一轮 IPO「超级周期」,这一浪潮将持续至少 2-3 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