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建十周年」蛻變

「迁建十周年」蜕变

「迁建十周年」蜕变

遷建十週年徵文活動推出的第15篇文章是綜合科護士袁成梅撰寫的《蛻變》。遷建十年,地壇醫院有哪些變化?袁成梅說,從一個普通職工的視角去看地壇醫院的變化,我覺得是一種“蛻變”,一種“質”的飛躍。

「迁建十周年」蜕变

從2008年正式參加工作至今,已有十年了。是的,我工作已經十年了!回顧這十年,我從一個初出茅廬的懵懂“小”護士,到現在成為科室中堅力量的“老”護士,感慨良多。對於朝氣蓬勃的青年人,拼搏十年可以使你脫胎換骨,安逸十年只能使你止步不前。對於一個有著70多年曆史的醫院,延續傳統發展似乎可以更加安逸,而突破傳統發展需要勇氣與魄力,很顯然地壇醫院選擇了後者。十年過去了,從一個普通職工的視角去看地壇醫院的變化,我覺得是一種“蛻變”,一種“質”的飛躍。

兩個多月的老院記憶

雖然我只在老院工作過兩個多月,但我對老院的記憶還是很深的。因為剛剛參加工作,對所有的一切都覺得好奇、新鮮。剛工作時是七月份,每天迎著燦爛的陽光,懷著愉快的心情踏進醫院的大門。每天七點多到醫院,走到科室的路上都會路過門診。我記得當時的門診是一排小平房,每天掛號的人跟其他同級別的醫院相比,可以說是寥寥無幾。每當看到為數不多的掛號患者,我的腳步似乎都變慢了,原本還有點緊張的工作狀態也似乎沒有了。曾經聽同事說,由於咱們是傳染病醫院,所以像骨折等很多非傳染病患者是不收治的。工作的病房樓是一棟二層小樓,正值夏季,樓內走廊沒有中央空調,只有病房和治療室有空調。每天穿著隔離衣掃完床,渾身都溼透了。患者每天輸的液體都是護士自己配置,口服藥也都要領回來自己擺,而且當時還是用口服小藥杯,敞著口,既不衛生也不安全。患者留取的各種化驗都要人工送檢,記得夜裡給患者抽完血送去化驗,走在醫院昏暗的燈光下,還真有點害怕呢!當時,醫生下醫囑、體溫單、記錄單等各種醫療文件都是手寫完成。總之,那時對老院的印象是傳統、樸素、與世無爭。

新環境 新氣象

「迁建十周年」蜕变「迁建十周年」蜕变

2008年,當人們還沉浸在北京奧運會取得豐碩成果的喜悅中時,地壇醫院開始如火如荼、有條不紊的“搬家”了。我很慶幸自己能經歷這重要的時刻,親身感受到了地壇醫院的巨大變化。來到新院,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住院部、門診樓、行政樓,醫院環境更加優美,規劃更加合理。走進科室,清潔區、汙染區、半汙染區劃分清晰,病房裡各種設備一應俱全,而且更加先進、便捷,還有先進的排風系統和我心心念唸的中央空調,以後再也不用汗流浹背的幹活了。對於氣動物流傳輸系統這樣高科技的設備,一位醫生朋友滿眼羨慕的問我:“你們醫院的氣動物流長什麼樣啊?全北京市只有你們醫院有。”頓時自豪感油然而生。所有文件的書寫都由手寫改為電子化,醫生開醫囑只需點一點鼠標,寫病歷只需敲一敲鍵盤,體溫單隻需輸入數據就可以完成,再也不用因為一點書寫錯誤而重新抄寫,所有硬件的改變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時間。地壇醫院就是我們的家,醫務人員同心協力,把醫院的搬遷工作順利完成,這也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特別能吃苦”的地壇精神。

新發展 新挑戰

搬遷工作結束並不代表萬事大吉,硬件設施到位了,軟件跟不上也不行。剛搬遷完,連出租車司機都不知道地壇醫院新址在哪,但酒香不怕巷子深,越來越多的就診患者使更多人瞭解到醫院的遷址情況。醫院還制定出由專科醫院向綜合醫院發展的目標,開設了許多新的科室,引進大批優秀人才,新的醫療理念,更嚴格的服務規範,更多的學習深造機會,使地壇醫院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經過十年的磨練,我們的門診量不斷提高,常常是早上六點多鐘,門診就已人滿為患;臨床方面,外科手術、心臟支架、婦產疑難病例的診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期間,我們還迎來了醫改的春風,預約/自助掛號、取消窗口掛號、醫藥改革……醫院順應新政策新形勢不斷向前發展。在臨床工作中,我身為一名護士明顯感覺到工作越來越忙碌,每天上班路上已沒有原來悠閒的腳步,取而代之的是急促的步伐;每月的操作考核、理論學習、技能培訓等多種“充電模式”時刻督促我們不斷提升護理質量。

「迁建十周年」蜕变「迁建十周年」蜕变

十年對於一所醫院來說,並不算長,但遷院十年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醫院發展的每一次騰飛,都離不開地壇人的辛勤耕耘。未來地壇人仍會齊心協力,砥礪前行,奉獻自己的一個又一個十年,為地壇醫院的發展努力!

「迁建十周年」蜕变「迁建十周年」蜕变

袁成梅,綜合科護師,2008年畢業後進入北京地壇醫院綜合科工作。

請掃上方二維碼,關注“北京地壇醫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可瞭解醫院信息、醫療服務內容、健康科普知識、醫院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