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老虎成灾,千只老虎发疯发狂!下山伤人,造成万人死伤

老虎,古称“大虫”,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虎为“山兽之君”;《西游记》中称之“寅将军”;《水浒传》中称之“大虫”;《聊斋志异》中称之“斑子”

古代山君可不像我们今日在动物园所见,那副‘’乖巧”模样,吃人没商量!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大部分人遇见山君,绝没有武松的镇定、勇武,往往一败涂地,非死即伤!

明清时期老虎成灾,千只老虎发疯发狂!下山伤人,造成万人死伤

偏偏古代山君数量还挺多,山君这一物种在古代,特别是明朝、清朝时期广泛存在于各地山林中,甚至在江西福建等地出现猛虎下山,进村进城,伤人食人的

虎患

现象,这就非常可怕了。

虎患频发的时刻

群发性的山君伤人现象在秦汉时期就有,但明清时期最为猖狂,史料有载:北魏年间到元末,千年时刻里,承认的山君伤人事件只要17起,南方6起,虎灾呈北强南弱景象。

明清时期老虎成灾,千只老虎发疯发狂!下山伤人,造成万人死伤

明清时期却迥然不同,据官方统计,各地县志记载,明清600年间,仅江西就有157次虎患,明代为47次,清代110次,这仅仅一省,全国加起来超越千次,且清代虎患强于明朝,山君们越来越猖狂。

虎患频发地址

两宋时期,虎患只在浙江萧山、福建福州少部分州县出现,明朝时期,却遍布东南地区200个州县,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今日繁华的

上海

也曾是虎患频发的地方。从留存的上海各县志和乡镇志中,能够窥见,《宝山县志》记载:正统二年(1437年),宝山吴淞邻近有白额虎,伤65人,这是单只山君伤人最多一次。

到清代,东南地区虎患愈演愈烈,349个州县数千人被虎所伤。

明清时期老虎成灾,千只老虎发疯发狂!下山伤人,造成万人死伤

虎患的特点

虎患集中在东南地区,但在地形上又有区别,平原较多的淮扬地区虎患相对较少,丘陵地形为主的江西、福建虎患较多,其中江西虎患最为激烈,而虎患有3个显着特征

一、不再单独行动,群虎伤人;

二、山君下山,窜入村庄、县城伤人。

三、白日伤人,毫不畏惧。

虎患伤亡人数

虎伤、虎噬,鉴于古代医疗水平低下,每次虎患当场身亡者几个至几十,伤口感染而死者,几百上千。

明清时期老虎成灾,千只老虎发疯发狂!下山伤人,造成万人死伤

明清时期命丧虎口的详细大众数量不是很清楚,但史料记载,死伤百人以上的虎患有31次,

其中,伤亡100人左右的15次;200至300人的9次;

伤亡400人左右的1次;伤亡500至600人的2次;

伤亡1000人的高达4次!由此我们能够粗略估算,明清时期因虎患伤亡的大众至少有上万人,虎患的严峻程度,超出幻想!

明清时期老虎成灾,千只老虎发疯发狂!下山伤人,造成万人死伤

虎患缘由

归根结底还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加强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东南地区原来一直是华南虎的主要栖息之地,虽然山君凶猛,但明清之前,这一地区人口活动范围较小,人兽互不干涉,而从

明清时期老虎成灾,千只老虎发疯发狂!下山伤人,造成万人死伤

明清时期开始,人口快速增加,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犁地不足,朝廷就推行惠民措施,鼓励开垦山林,大量山民向山君的领地进发,特别是玉米,番薯的引进,开垦热情激增,林地加剧萎缩,山君栖息的家没了,当然就急了。

没了家,又没吃的,山君们无可奈何,纷纷下山,被迫和人类开战,也就渐渐演变成了虎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