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朱建平
據《魏志》《朱建平》載:朱建平沛國人(今江蘇沛縣人),善長相術。在地方上不止一次地相人言中。太祖曹操為魏公,聽說之後。如朱建平為郎。文帝曹丕為五官將,坐上會客三十餘人,文帝問自己的年壽,又令朱建平相遍各個賓客。朱建平說:將軍當壽八十。至四十時,會有小的災厄,願您屆時謹慎保重自己。對夏侯威說:“君年四十九時當有災厄。如果能渡過災厄,年可七十,位至公輔。”對應璩說;“君年六十二時位為常伯,而當有災厄。先此一年,你會獨自看見一條白狗,而旁人撲看不見。對曹彪說:君據藩國至五十七歲,當厄於兵,宜加防犯。”起初,穎川人荀攸和鍾繇二人私交甚好,荀攸先死,兒子年幼。鍾繇為荀攸籌劃家事,想將荀攸的一個妾嫁掉,給別人寫信說:“我和公達(荀攸的字)曾一起讓周建平相面,朱建平說:荀君雖然年紀輕,但當以後事付於鍾。我當時開玩笑說:只會將你的阿騖(妾的名字)嫁掉。哪料到公達真的先我而亡,當初的玩笑話竟然應驗了。現在我想將阿騖嫁掉,讓她好好生活。、追思朱建平相人之妙,就是唐舉,許負也不過如此。魏文帝黃初七年,文帝年四十而病重,對左右的人說;朱建平說我八十歲。是晝夜都算。我定要死了。不久果然去世。夏侯威為兗州刺史,年四十九歲時,於十二月上旬得了病。想起朱建平的話自己認為必死無疑,便預先寫下遺令,作了入葬的準備。至下荀病情好轉幾乎快要好了。三十日這天中午,請來州中大吏,擺下酒宴,說:我的病漸漸好了。明天雞叫就是雞年,我便五十歲了,朱建平的告誡看來要渡過了。客人走後將近黃昏時病又突然發作,到半夜便去世了。應璩六十一歲時為侍中,在宮中當班值勤,見到一條白狗。問別人,別人都說沒看見。於是,應璩便多次聚會朋友,急急忙忙到處遊玩觀賞,飲宴自娛。過期一年,年六十三歲去世。曹彪封為楚王,年五十七,坐與王凌通謀造反而被賜死。朱建平所說的這幾個人無不應驗。具體的又不能說清,故粗略記載這幾件事。只有相司空王昶,徵北將軍程喜中領軍時有些誤差。王肅年六十二時病重,醫生都說他不行了。五肅的夫人問他留什麼遺言,王肅說:朱建平相我年瑜七十,位至三公,現在都還沒有達到,你怕什麼時呢?而王肅死了。朱建平又善於相馬。魏文帝將要出門,取了馬路上遇到朱建平,朱建平說:此馬之相,今日必死。”文帝將要乘馬,馬厭惡文帝衣服上的香味,受驚而咬了文帝的膝蓋,文帝大怒,便將馬殺死。朱建平於文帝黃初年去世。
韋叟
據《武進縣誌》記載:韋叟(叟即老翁之義,非其本名)是晉陵人善相人。宋的開國皇帝劉裕為鎮將軍時,桓攸令韋叟相劉裕能否得到州官的職位。韋叟說:“他能得到邊遠的州官。”退下後私自對劉裕說:“你貴不可言”。劉裕笑著說:你如果言中,定用你為司馬。其後。劉裕稱帝代晉後,韋叟去找劉裕,說:周成王不負桐葉封弟之言,公應不忘有我的司馬之言。現在我不敢期望為鎮軍司馬,得一軍佐位足矣。劉裕還是任他為司馬之職。
皇甫玉
據《北齊書 皇甫玉》記載:皇甫玉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善於相人,常遊於王侯之家。齊世宗從穎州(今河南禹州)打了勝仗回來,齊顯祖跟在後面。皇甫玉在路旁觀瞧,對別人說:“大將軍不作物會,應是道北邊那個流鼻涕的人。”齊顯祖即位之後,想試下皇甫玉的相術,故意用布把皇甫玉的臉蒙上,讓他遍摸諸人。摸到顯祖時,皇甫玉說,這個人是最達的達官。摸到任城王時說:此人當至於丞相。摸到常山王和長廣王,說此二人亦當貴。摸到石動桶,說:此人是裝瘋賣傻之人(石動桶是當時宮中的滑稽優人)。摸到供膳之人,說此人只能得好吃好喝而已。皇甫玉曾經相高歸彥說:“你位極人臣,但不要反歸。”高歸彥說:我為什麼要反呢?皇甫玉說:不然,公有反骨。皇甫玉對其妻子說;在殿上者不過兩年。其妻將此言告訴舍人斛斯慶,斛斯慶又告訴了齊顯祖。齊顯祖怒而召之。皇甫玉每次照鏡子,都說自己要受兵(兵器)而死。等被召,對妻子說:“我現在去而不還,如果能過午時,或許還能活下來,”到了後,在正午時便被處斬。
又《北史無前例 皇甫玉傳》記載,當時有一個御史叫子儒也能相人。崔暹曾讓賈子儒私下給齊文襄帝相面,賈子儒說:人有七尺之形,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眼。大將軍臉薄而眼睛轉盼過速,非帝王之相,後果如其言。
吳士
《北齊書 皇甫玉傳》記載:齊世宗時,有一個吳士(吳地之士人)雙目失明,妙於以聲音相人。齊世宗歷試之。聽到劉桃枝之聲音,說有所繫屬,然在富貴,王侯將相,多死其手,譬如鷹犬,為人所使。聽到趙道德之聲,說也系屬於人,富貴顯赫,不如前面那個人。聽到太原公的聲音,說:當為人主。聽到世宗聲音,待著不動。崔暹暗中掐了他一下,吳士敢緊撒謊說:“也是國家之主。”世宗認為,我手下的一群奴才尚且極貴,何況我自己呢?
韋鼎
《隋書 韋鼎偉》記載:韋鼎字超盛,京北杜陵(今陝西長安)人。其高祖韋元隱居於商洛中,因而歸於劉宋,其祖韋壑梁朝開府同三司。其父韋正為黃門侍郎。
韋鼎少年之時便很通脫豁達,博涉經中,明習陰陽逆刺,尤其善於相術。在梁朝當官,為湘東王法曹參軍。父親死時,韋鼎悲傷過度,五天中水漿不入於口,幾乎死去,服喪期滿後,為邵陵王主簿。侯景之亂時,韋鼎的兄長韋昂死在京城,韋鼎揹著哥哥的屍體到寺中求棺材,卻一無所得,韋鼎哀憤慟哭。忽然,韋鼎看到長江中有東西向自己漂了過來。走近一看,是一口新棺材,便將哥哥盛在其中埋葬。梁元帝聽說此事後,以為是韋鼎的精誠所盛。侯景之亂平定後,司徒王僧辨以韋鼎為曹屬。以後歷官大慰,大司馬從事中書郎。陳武帝在南徐州,韋鼎望氣,知陳武帝應當為王,遂將家屬依從於他,,並對陳武帝說:明年,有大臣誅死。四年之後,梁朝將被取代。天之歷數,天上將歸舜帝之後。過去周朝滅殷,封媯滿於宛丘,其後裔子孫,因為陳氏。臣觀明公天縱神武,繼承帝統的大概是您吧。當時,陳武帝暗中準備滅王僧辨,聽了韋鼎之言,大喜因而定下了決心和計策。
及陳武帝受禪建立陳朝,拜韋鼎為黃門侍郎,不久遷為司農卿、司徒右長吏、貞威將軍、領安右晉安王長史、行府國事固建年間,為聘周主之使,別散騎侍,不久為秘書臨、宣遠將軍,轉臨海王長史,行吳興郡事。人為太府卿。至德初年,韋鼎將所有財產和田宅都賣掉而寓居於僧寺之中,朋友大匠卿毛彪問其原因,韋鼎回答說:“江東之王氣盡於此,我和你應當埋葬在長安,期運將及,所以才如此。”
起初韋鼎在聘周之時,曾經和隋文帝楊堅相遇。韋鼎對楊堅說:“觀公之容貌,原非常人,而神監深遠,必非群臣所及。不久必大貴,貴則天下一家。歲一周天(即十二年,歲星在周天運行一週為歲一周天),老夫我當委質於公,相不可言,願公深自愛。”等平定陳朝之後,隋文帝派人馳召之入京,拜為上儀同三司,待韋鼎很好。楊堅第次與公、王們宴賞,韋鼎都要參加。楊堅曾從容對韋鼎說:“韋世康與你關係遠是近?韋鼎說:“臣之宗族分派,南北孤絕,自生以來,未曾訪過。”楊堅說:“你百世皆為卿族,怎麼會如此呢?”命官府供給灑餚,派韋世康和韋鼎還杜陵,樂飲十幾日。韋鼎便考校家譜祖宗之昭穆第次,從楚國太傅韋孟(漢代人)以下二十幾世,寫成《韋氏家譜》七卷。當時,蘭陵公主寡居,隋文帝為她找丈夫,選親衛柳述以及蕭楊等,讓韋鼎去相看,韋鼎說:蕭楊當封侯而無貴妻。柳述也能通顯,但守位不終。楊堅說:“位之高低是由我決定的。便將公主給了柳述。楊堅又問韋鼎自己的兒子哪個能當繼承皇位,韋鼎回答說:陛下與皇后最愛的人即當立之,此非臣敢預知。”楊堅笑著說:你不肯公開罷了。
開皇十二年,除光州刺史,以仁義教導,務私清靜。州中有一個土豪,外修邊幅,而內行不軌,常為劫盜。韋鼎在都會時對此人說:你本是好人,怎麼突然作了賊?隨即將其黨徒一個個說出來,扣下了他們。這個人以驚又恐,便承認了罪行。又有一個人在家中作客,和主人的妾私通,他走後,妾偷了家中的珍寶財物在夜裡逃出來找他,不久在野地中為人所殺。主家知道此人與妾私通,就告發此人殺了人。官府逮捕審問,獲得了二人通姦的情形,即將此人定為死罪。定案後,上報給韋鼎,韋鼎看了以後說:此人通姦是實,殺人卻是非。是某個寺院的僧人誘騙此妾偷盜財物,又令奴僕殺之,贓物在某個地方。隨即放了此人,而派人抓了僧人,找到了髒物。從此,州內肅然不言,都稱韋鼎有神術,以致路不拾遺。不久,又入京為官,以老多病,累加優賜,不久去世,年七十九。
來和
《隋書 來和傳》載:來和字弘順,京北長安人,少好相術,所言多驗。
大宰宇文護讓他到自己身邊服務,因此能出入於公卿之門。高祖楊堅為平民時,來找來和相面,來和等別人都走後,對楊堅說:“公當王有四海。”待楊堅為丞相,拜來和為儀同。受禪建立隋朝後,進來和爵為子。開皇末年,來和上表自陳說:“臣早奉龍顏,從周代和三年以來,數次蒙陛下顧問,當時已預言陛下將受命,光宅區宇,此乃天之所授,非人力所能及之。臣無勞效而坐致五品之官,有二十年。臣是什麼人,敢不慚懼?愚臣不任區區之至謹,錄陛下龍潛之時(未當皇帝前)臣有所言,全部得藏在秘府之中,死無所恨。過去陛下在周朝,曾和米富公竇榮定說:公眼如曙星(天亮前的星星)無所不照,當王有天下。原勿輕易誅殺人。
德四年五日,周武帝在雲陽宮對臣說:‘諸公人都認識,隋公(即楊堅)相祿如何?臣回答武帝說:隋公止是守節之人。可鎮一方,若為將領,陣無不破。隨後臣即將此話告訴了陛下 ,陛下對臣說不忘此言,臣知武帝有疑陛下之心,謊報說:隋公是節臣,更無異相。當時,五誼,梁彥光等人都知道臣之話。大象二年五日,陛下從永巷東門入,臣在未蒼門東北面立,陛下問臣說:我有無災難?臣奏陛下說:公骨法氣色,相應天命,已有所屬。不久,陛下遂有天下。楊堅看後大悅,進來和位開府,賜物五百段,米三百石,地十頃。來和的同郡人韓則曾找到來和相面,來和對他說:後四五當得大官。開始人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到開皇十五年五日,面韓則去世。人問其故,來和說:十五年為三五,加上五月為四五,大官指槨。來和之言多為此類。著有《相經》四十卷。道士張賓,焦子順,應門人董子華二人在楊堅為平民時,都弘自對楊堅說:公當為天子,善自愛。等楊堅即位,以張賓為華州刺史,焦子順為開府,董子華為上儀同。
閱讀更多 薪傳禪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