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极简主义?

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极简主义?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触,在今天的时代,各种选择渐渐多了起来,让人眼花缭乱。与此同时产生了一个问题,你会发现沉下心来做一件事越来越难了。

于是,“极简主义”被很多人士推崇。

那么,极简主义工作法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本节在无数咨询案例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心得。从计划的制定、习惯的养成、职业目标及实用的工作方法三点展开,阐述这套工作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关于计划

在计划层面,很多职场朋友共同的困惑是,明明自己也制定了工作计划,也确实执行了,可为何总是收效甚微,甚至半途而废呢?

关于制定计划,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做法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和效仿。据说每年新年伊始,扎克伯格都会给自己一个挑战。从2009年开始,他每年年初都会给自己设定一项任务,并且在Facebook公开这个计划,这个做法坚持了10年。我们一起来回看他这10年的新年计划 :

2009年,每天打领带上班;

2010年,学习中文;

2011年,只吃自己亲手屠宰的动物;

2012年,每天写代码;

2013年,每天要跟Facebook以外的人见面;

2014年,每天写一封感谢信;

2015年,每个月读两本书;

2016年,全年跑步365英里并且开发私人AI助手;

2017年,走遍并拜访美国的每一个州;

2018年,修复Facebook的重要问题。

不论是简单到每天的打领带上班,还是复杂的拜访美国的每一个州,扎克伯格一旦制定计划,就会风雨无阻地执行。

从扎克伯格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份好的计划到底满足哪些条件呢?

1.越具体越明确越好

很多朋友在制定计划时,总想定一个“完美无缺”的计划,这个想法往往很耽误事儿。事实上,根据我的咨询经验,一个人越是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企图制定完美的计划往往效果越不好。这是因为“完美计划”本身自带一个缺陷,那就是变动性差。

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一份缜密完美的计划往往有其无法克服的缺点,那就是你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受制于当时的资源和条件。

而后期一旦资源和条件变了,就意味着这份计划可能无法顺利执行。而到了那个时候,你需要重新制定一份完美的计划,无疑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以任务为导向,未必非要定死时间

有些朋友制定计划还停留在学生阶段,也就是制定所谓的“时间表”。这种方式在实践中经常被证明是无效的或者收效甚微。

学生时代我们有大把的时间,作息是很规律的,饮食起居更是有父母照顾,没有琐事干扰。

随着我们进入职场甚至结婚生子,你会发现时间再也不像读书时那样富余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调整策略,需要学会统筹安排时间。

而此时如果还继续沿用“时间表”,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例如,在这份时间表里,你规定自己早晨7点起床,晚上10点休息,中间固定时间阅读提升等。然而你会发现,也许头天你需要加班,结果第二天无法按时起床。这个时候一旦变化出现,时间安排被彻底打乱,你的内心就会打退堂鼓了 :“反正今天的时间安排被打乱了,算了,那就等到明天再说吧。”

而所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就在这样的拖延中,你深感焦躁不安,一方面深深谴责自己,一方面陷入巨大的无力感中。

所以,在我看来,工作之后用时间表做计划的做法并不提倡。

我们可以参考扎克伯格的做法,给自己制定一项任务,至于何时去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安排与调整。

例如,我2018年计划再出一本新书。那么围绕这个目标,我可以利用睡前一小时的时间构思写作,利用做饭或者陪伴孩子做作业的时间进行阅读,等等。

3.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将目标集中在可控层面上进行细化

很多咨询者咨询前都有一个固定的认知,那就是所谓职业目标,一定是自己做到了怎样的职位,达到了怎样的薪酬等。但实际上,我们需要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

为了说明上述方法,我们举个例子。

例如,有人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为“三年做到部门主管”。

这个目标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缺乏实质内容,因为“做到部门主管”这个结果的达成,需要个人能力和外在机遇相结合。

我们能掌控的是个人能力的提升,例如有意识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但至于能否遇见一位赏识自己的领导,能否有这样的机遇做到主管,则不是我们单方面能把控的。

我们努力的意义,就在于提高达成目标的概率。

所以,“三年做到部门主管”这个目标如果按照上述思路进行细化,则可以分解为以下计划 :

(1)阅读30本沟通及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学习人际沟通的知识和方法,搭建领导力的理论基础。

(2)多留意多观察,每天写一篇工作日记,发现部门内部问题并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直至形成可行方案,积极和现任部门领导沟通,听取对方反馈。

(3)留意公司内部的岗位变动情况,如果遇到合适的岗位可以毛遂自荐 ;如果各方面能力具备而公司内部没有机会,则可以留意外部机会,寻找适合的平台。

如果一个人能将细化后的计划落到实处,则三年后做到主管的目标反而更容易达成。

通过上述分析,你是否发现扎格伯克计划的奥秘所在了?没错,你会发现他每年的计划都很简单具体,没有固定死时间,以任务为导向,每年只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将之养成习惯。这无疑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二、关于习惯的养成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良好的习惯是抵御惰性的有效武器。

很多人的计划总是落空,他们总是在抱怨自己惰性太大、意志力不够。

但其实,我们的意志力本身就是有限的。一个人如果耗费意志力做一件事情,当意志力被消耗殆尽,自然会感到疲惫不堪。

这就像孩子上学时不去提高学习效率,而是“开夜车”苦熬一样,效果反而大打折扣。

我们可以用一个模型帮助建立起良好的习惯。

通常说来,习惯由三个要素构成,分别为触机、惯常行为与奖赏。

举个例子来说,你发现早晨的时间总是被消耗在了刷手机上,按照这个模型,刷手机这个习惯由以下三要素构成。

(1)触机 :早晨睁眼醒来。

(2)惯常行为 :伸手拿手机。

(3)奖励 :获取热点新闻,有一种足不出户了解天下事的满足感。

那么,想要克服这一习惯,则不妨改变其中一个因素,例如将手机放在较远的位置,有意将网络关闭,或者设置定时开关机等。

对于计划,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模型。

想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们首先要给自己设定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愿景(奖励),再从一个场景化的触发机制触发(触机),不断重复这个动作,直到变成你的无意识习惯为止。

例如前文里扎克伯格规定每天打领带上班,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形成读书的习惯,则可以这样来做。

三、关于职业目标和实用的工作方法

1.职业目标的3个因素

在现代职场人身上,确立职业目标变得越来越难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对职业的诉求慢慢发生了转变。很多人做一份职业除去谋生的需求外,还期待这份职业能够是自己喜欢的,同时收入不菲。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从我经手的大量咨询案例来看,绝大多数人一开始并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因为理想的工作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你喜欢的、你擅长的、能赚钱的。

(1)喜欢但不擅长,注定做不长久。

人们常常认为,找到喜欢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其实现实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以学习为例。

在学生时代,我相信没有人生下来爱学习,但后来有些人是如何爱上学习的呢? 原因在于他们能学得好,这就涉及到了能力。

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只是喜欢而能力跟不上,这种喜欢充其量也不过是“三分钟热度”,无法长久持续下去。

想想看,你是不是喜欢过很多事,但坚持下来的很少呢?

这里面有没有一种情况是,一开始你怀揣着极高的热情,但后来做着做着,发现自己似乎做不好,于是你挫败感满满,又谈何坚持呢?

就像一个孩子开始对跳舞感兴趣,但是跳了一段之后,发现自己的肢体协调能力差,怎么也跳不好,在跳舞这件事情上无法获得成就感,有的只是糟糕的反馈,TA如何能坚持下去呢?

所以,当你声称自己喜欢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妨亲自实践一下,感受自己是否能做好,比空想更有实际意义。

(2)擅长但不喜欢,可以慢慢培养。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比较轻松,也就是你在这方面擅长,尽管你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也依然可以通过时间流逝慢慢喜欢。

在心理学中,有个东西很微妙,那就是我们喜欢的事情往往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这件事当中那个风光无限、游刃有余的自己。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擅长一项工作,先不要急于下评判,再深入一下,可能会

有不同的感受。

(3)既不擅长又不喜欢,建议尽快转行。

如果一份工作你既没有热情,又不擅长,只是为了眼前看似不错的收入,这种工作实则是一种消耗,将有损于你未来的职场竞争力。一旦公司发生变故或者行业衰落,你会发现自己除了之前的工作之外,再也没有其他能力了。

是不是很可怕?

那么,该如何确立职业目标呢?

如果你还处于寻找工作定位的阶段,我给你如下建议。

(1)列出一份清单,整理你的过往经历,看看自己在哪方面做得比较不错,这里面可能有你擅长的部分。

(2)匹配相关的工作,看哪些是你至少不讨厌且根据你的学历经历等恰恰能收到offer的,这里面很可能就是你的职业方向。

(3)不断提升自我,当能力提高时,你做事的感受大不相同,你会收获金钱之外的成就感。

和你分享一个故事,或许对你有启发。

曾经有这样一位仓管员,因为不甘自己的工作处境,想提升自己。由于她是会计专业毕业,工作也一直和数据打交道,于是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考取注册会计师。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她把财务知识彻底学了一遍,前后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拿到证书,这对她的知识架构很有帮助,同时也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考到证书后她果断辞职,从代账会计做起,通过学习的税法知识帮助一家企业成功申请到了税收优惠政策。那家老板对她的敬业精神深表赞赏,后来帮她介绍了很多客户。

慢慢地,她成立了一家代账公司,事业做得越来越大。

2.一些实用方法及建议

(1)愿景 :愿景层面越具体越好,愿景越美好,越能帮助你找到动力。

(2)行动 :学会屏除干扰,给自己独处时间,专注做事。

(3)习惯 :坚持下来,形成习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记住,万事开头难。如果你能够按照书中方法去实践去执行,相信你会比预想的走得更远。

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极简主义?

作者:赵晓璃,职场作家、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公众号"璃语职美人”主理人和原创者。文章聚焦职场、财商与心理,有温度有态度,条理分明思路清晰,为你的成长助上一臂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