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和土星是氣態行星,是不是說明在它們表面不存在陸地?

廬山霧


氣態行星不是氣體行星。雖然沒有固體表面,但有一個岩石或者鐵質內核。

氣態行星也稱類木行星,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大”,體積大,質量也大。這類行星通常離它的主序恆星較遠,從其主序恆星釋放吸收的能量較少,理論上存在演變成恆星的可能,但可能性極其渺茫。

以木星為例,目前,天文界把木星上一個地球標準大氣壓的位置認為是木星的“表面”,這個位置離木星的內核中心還有6萬多公里。氣溫為-152℃。沒有任何固態物質,只有大量的以氫為主的氣體。

木星“表面”以下,隨著高度的下降,壓力急劇升高,當壓力到達一定程度時,氫將液化,因此,在木星的內部,有一個液態的氫海洋。在氫海洋的下面,由於壓力極大,液態氫會變成金屬氫。所謂金屬氫是指在一定的壓力條件下,氫會表現出金屬的特性,比如超導性等。金屬氫下面,就是木星真正的內核了。

木星的內核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由岩石和鐵組成的,質量相當於10-15個地球,密度越靠近核心越大。而由於木星巨大的體積和質量,因此,木星的核心溫度高達3.5萬℃,壓力更是達到了驚人的4500萬地球標準大氣壓。

由於木星內核外圍有高達20000多公里的液態氫海洋和40000多公里的金屬氫,因此,木星的內核無法觀測,只能通過已知數據進行計算。

由於液態氫,金屬氫都是液態的存在,而木星的內核在如此壓力和溫度下,也是熔融狀態。因此,類木行星叫液態行星可能更確切一點,因為相比其外圍的大氣層,裡面的液態物質要多的多。


遊子天涯君莫問


氣態行星的確表面不存在陸地,否則就不叫氣態行星了。但氣態行星都會有一個不大的岩石內核。

氣態行星都比較大,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靠近太陽的4顆行星叫內行星,又叫類地行星,就是行星表面由岩石包裹著。其中質量體積最大的就是我們地球。離太陽較遠的4顆行星為氣態行星,質量佔據了太陽系除太陽以外的99%,質量最小的天王星比地球質量大14倍,質量最大的木星是地球質量的318倍,體積是地球的1316倍。


由於氣態行星巨大,深入到大氣層下面壓力溫度都很高,氣體也變成液態,再深入下去,氫氣也變成了金屬氫。

木星到達金屬氫深度時候,大氣壓強達到1億帕,溫度達到20000度。離太陽最遠的天王星、海王星雖然表面被凍結,但冰下有巨深的液化氣海洋,深處同樣高溫高壓。

除此之外,在木星、土星上還有幾個地球大的巨型超強風暴,風速比宇宙飛船還快N倍,秒速達幾百上千公里,可以撕碎一切物體。所以,人類還無法登陸這些氣態行星,只能派出無人探測器前往探視。


為了獲得更詳盡的資料,有些探測器還會一頭撞下去,拼個粉身碎骨在最後的幾秒獲取一些寶貴資料。

如"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2015年完成探測任務後撞向了土星。"朱諾"號圍繞木星探測幾年,也於2017年失去聯繫,有可能墜入了木星。這兩顆探測器都是美國NASA的傑作,為人類取得了大量木星、土星資料。NASA探測天王星、海王星,乃至冥王星的若干探測器也取得豐碩成果,人類對太陽系的家底子瞭解得越來越多。


時空通訊


氣態行星也可以稱為類木行星,木星這樣的行星是沒有岩石或其他固體構成的表面。氣態行星缺乏堅實的表面,更準確的說是沒有一個傳統概念上的表面。就目前所得到的觀測數據而言,木星和土星應該是沒有陸地這樣的說法,但是類木行星或許有一個金屬的內核,這並不能算是陸地,不過我們並沒有真正的到過木星和土星的表面,也不能完全的否定掉陸地的存在。

之所以無法得到關於這兩顆星球更為詳細的資料,是因為所放出去的探測器,無法承受住穿過星球大氣壓力所產生的高溫和高壓,導致在降落之前就已經被燒燬了。現階段我們的技術,尚不能製造出能夠抵抗如此高溫的探測器,所以我們對木星和土星的表面真實的結構還有待探討。根據目前天文學家對木星的研究,我們發現木星的中心部分大概是個固體核,主要由鐵和硅組成,溫度相當高,因為木星也是一顆失敗的恆星。內核的外面是兩層氫結構,當時狀態是不同的,外側為液態金屬氫狀態的氫,然後是一層液態分子氫狀態的氫,然後就是木星外圍的大氣結構。

這個大氣結構非常之厚,氣體成分主要是氫。土星和木星都是氣態行星,也沒有一個固體表面,內部結構類似木星,也是有一個核心,從氣態向固態過渡的結構。主要成分為氫和氦,核心成分比木星大一點,外圍也有液態金屬層,大氣厚度達到上千公里。


川陀太空


在天文學上,氣態行星都不存在表面陸地。

但一般而言,氣態恆星多數都有一個固體內核,但與它的整個體積相比,這個內核都很小,所以氣體行星整體上都是氣體,而不是被稱為大氣層,內核表面也不能被稱為陸地。

從實際情況來看,組成氣態行星的成分主體都是氫,輔以少量的氦,微量的甲烷,氨氣之類的,符合宇宙中氣體的大致比例。

氣態行星的溫度可以相差很大,從零下200多度到領上3000多度都有,但高溫氣態行星一般而言都是過分靠近母恆星所致,氣態行星自身發熱量很低。

雖然氣體行星的表面溫度都比較低,但內核溫度並不低,這個溫度是當初氣體聚集時的引力勢能轉化為熱能,因為氣體也屬於低導熱介質,因此熱量聚集在行星內部,溫度降低得很慢,比如木星的內核溫度預測在3-5萬°c,但距離核聚變所需要的上百萬度的高溫還差很遠。


楚楚夫


答:氣態行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陸地,但是會存在岩石或者鐵質的內核。


對於太陽系的行星來說,緊鄰太陽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除了地球以外都可被稱作類地行星,他們主要都是岩石一類構成,算是固態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就是所謂的氣態行星,他們的主要質量來源都是氣態物質,又可被稱為類木行星。


氣態行星不是全部由氣體構成

由於自身引力的原因,行星向內塌陷的力是存在的,氣態行星拿土星和木星來看,上層是氣體向我們地球的大氣層一樣,但是隨著深入壓力會越來越大,氣體會液化固化。一般認為氣態行星的內核是吸收的外來物質被凝聚在核心,但是質量佔比幾乎可以忽略。
(氣態行星“海王星”,來源網絡侵刪)

氣態行星不會存在嚴格意義上的陸地

像土星和木星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隨著深入先是氣態的直到液態氫,最後到達核心可能就是固態的氫。因為沒有岩石等作為主要成分,即不會存在陸地。

並不是因為沒有陸地,人類探索無法深入,而是因為氣態行星的惡劣環境不允許我們涉足

氣態行星都是巨行星,質量和體積相對於類地行星大的多,即使有陸地的存在人類探索飛行器也幾乎是穿不過氣態行星的氣層的。



(氣態行星“天王星”,來源網絡侵刪)


以上是我的簡單回答,祝好。歡迎關注點評。


科學黑洞


簡單來說:

所謂的“氣態行星”,就是我在《行星的形成過程(星球旋轉的動力來源)》等中,提到過的“大地板塊因為內部熱核反應核心因其內部熵值逐漸上升造成的核心破裂,形成的岩漿無數次噴發而進一步形成的大陸、或者是人類定義的星球表面(半碗型實體)。

換句話說就是大陸板塊形成的初期階段時期的星球,都可以統稱為“氣體行星。

……

這一時期不能說不存在陸地、實體球面,只能說其這一部分實體距離地心、地底熔岩層較近,溫度會相對較高。並且危險性較大。隨時都處在火山可能噴發,板塊可能裂開的時期!

……


自然科學理論研究者


木星表面都是氣態,沒有巖態物質。至於氣態裡面是什麼,沒人知道是什麼,只能猜測。

以前人類發射過探測器接近過木星,並向木星大氣丟進去一個小探測器。才進去木星大氣的一點點,就失聯了。

也有人類觀測到彗星撞擊木星的過程。巨大的彗星掉進木星之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背面都很帥


並不是氣態行星就沒有陸地表面,而只是說氣態行星以氣體為主,有可能會有一個小的固體核心。但是氣態行星跟固態行星的結構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最顯著的一點就是他沒有明顯的液態表面,氣體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會連續的過度成為液體,而固體只佔很小的比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