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樣本」已經形成,爲我國現代農業貢獻「楊凌力量」!

農業科技創新潮,改革奮進新時代

在改革開放的新徵程上

楊凌依靠創新驅動戰略

精心打造農業科技創新的“楊凌樣本”

在現代農業發展方面

不斷收穫著科技創新的碩果

“楊凌樣本”已經形成,為我國現代農業貢獻“楊凌力量”!

  以“西農979”“小偃22”為代表的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超過1億畝,增產約25億公斤。“陝油8號”等油菜新品種累計推廣1200多萬畝,成為我國“雙低油菜”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油菜品種。玉米高產栽培模式創造了全國玉米高產紀錄。“西農8號”西瓜新品種,在20多個省市累計種植6000萬畝,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我國西瓜種植領域的最高成就。“瑞陽”“瑞雪”蘋果新品種,有望替代紅富士成為我國自主研發的新的主栽品種……

  楊淩示範區自成立以來,紮實履行以科技創新引領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國家使命,堅持新發展理念不動搖,積極構建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體制,建立融合發展機制,強力推進實施“六三二一”計劃,在旱區農業關鍵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促進了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

  據統計,楊凌已累計建成了涉及小麥新品種培育、獸用生物製品、果蔬深加工、飼料工程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66個,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393項。

“楊凌樣本”已經形成,為我國現代農業貢獻“楊凌力量”!

  其中,獲得42項國家級科技獎勵成果;專利申請量達8801項,共授權專利3935項,審定通過西農511小麥、雜交油菜品種西油2號、“瑞陽”和“瑞雪”等650個動植物新品種。

區校融合 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內涵式”發展

  楊淩示範區成立後,率先在科教體制改革方面開展試點。1999年9月,由原西北農業大學、西北林學院等7家科教單位合併組建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我國教育與科研單位的首例實質性合併,促進了科教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了農科教緊密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機制,凝聚了一批科技創新人才,科教實力明顯增強,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楊凌樣本”已經形成,為我國現代農業貢獻“楊凌力量”!

  今年5月,“西農511”小麥新品種通過國審,技術轉讓費達455萬元,再創歷史新高。2017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薛吉全教授率領玉米科技團隊選育的“陝單636”等玉米機收品種,成為了陝西省第一個審定的適宜機械化籽粒收穫玉米品種;2017年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李華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國葡萄酒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課題研究成果榮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徹底顛覆了中國不能生產優質釀酒葡萄和優質葡萄酒的傳統觀念。

“楊凌樣本”已經形成,為我國現代農業貢獻“楊凌力量”!

  楊凌作為我國農業科技資源高度密集之地,區位優勢明顯,農科人才輩出。近年來,楊凌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整合區內兩所高校資源,統籌資本、技術、信息、人才等創新要素,大力推動“區校融合發展”戰略,把政府組織優勢和大學創新優勢有效結合,一批批科技創新技術和成果噴薄而出,或轉化應用,或有重大突破,促進了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楊凌樣本”已經形成,為我國現代農業貢獻“楊凌力量”!

  去年8月上旬,一款歷時三年研發成功投入生產的“速築土牆機”在楊凌問世,將大棚牆體建設速度提高了20倍,建設成本降低了80%,同時避免了傳統磚牆材料燒製造時造成的大量汙染。這正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鄒志榮教授發明的“模塊化主動採光蓄熱日光溫室”技術應用的生動事例。西農8號西瓜新品種,在20多個省市累計種植面積6000萬畝,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成為我國西瓜領域的最高獎……一系列的舉措使“農科城”+“農科大”的“乘數效應”得以體現,加速了科技創新成果的突破性發展。

創造平臺 讓科技創新呈“噴薄式”發展

“楊凌樣本”已經形成,為我國現代農業貢獻“楊凌力量”!

  在前不久舉辦的2017年陝西品牌價值評價結果新聞發佈會上,楊凌農科區域品牌價值由2015年的661.9億元上升到818.58億元。

“楊凌樣本”已經形成,為我國現代農業貢獻“楊凌力量”!

  這個以“成果轉化標準化、技術標準體系化、示範帶動產業化、推廣服務品牌化”為建設思路,集品種、技術標準、培訓、認證和檢測於一身的品牌,是楊凌著力打造的,從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到示範推廣的全產業鏈服務的品牌,更是楊凌立足創新的生動體現,“楊凌農科”品牌效應的彰顯,得益於楊淩示範區統籌兼顧、持續推進的“六三二一”計劃。

“楊凌樣本”已經形成,為我國現代農業貢獻“楊凌力量”!

  近年來,楊凌將強力推進實施“六三二一”計劃作為示範引領我國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發起組建並放大了國家植物品種權交易、農業技術轉移、農業大數據等“六個中心”的平臺整體效應;不斷完善大學、產業鏈、科技培訓、科特派、展會、媒體“六種推廣模式”,培育發展科技+農戶、科技+合作社、科技+產業鏈等新型融合體,探索形成了具有楊凌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楊凌樣本”已經形成,為我國現代農業貢獻“楊凌力量”!

  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增強創新發展新動力,提高成果轉化效率,加強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激發創新人才活力,在自身建設方面,持續不斷建設並完善創新創業孵化服務環境,諸如大學創業園和大學生創業苗圃、眾創田園、創業工廠等平臺相繼拔地而起,配套出臺的引進高層次創業人才、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等28項政策措施相繼落地,形成了覆蓋“雙創”全過程、全方位的扶持政策體系,至2017年累計招引創新創業團隊677家,為科技創新積累了雄厚的人才資源。

“楊凌樣本”已經形成,為我國現代農業貢獻“楊凌力量”!

  面向未來,楊凌還將繼續激發農業科技創新動能,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貢獻“楊凌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