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思想精髓是什麼?

王道正道


《道德經》的精髓是“無”,可以從兩方面分析。

第一,《道德經》認為,世界的本原、宇宙的規律是“道”,道也可以說成是“無”。

道生成一切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本體。具體的事物有種種具體的屬性,如有白有黑,有高有下,有大有小,但是道不能有具體的屬性。

因為具體的屬性是相對立的,如果道有大這種屬性,就不能生成小的事物,如果道有白這種屬性,就不能生成黑的事物。

所以道沒有任何具體的屬性,老子形容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只能是恍恍惚惚的一片混沌。

所以道可以稱之為“無”,魏晉時期的天才哲學家王弼在註解《道德經》時,提出了以無為本的思想。王弼說:“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第二,《道德經》認為,人也必須學習“無”的道理。

道是萬物的規律,所以人也應該順應道的規律,才能成功。《道德經》特別重視“無”的作用,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提倡“無為而治”,認為君主應該做到不妄為,這樣就可以天下大治。

《道德經》還說:“常使民無知無慾”,要去除民眾的機巧之心與慾望之心,才會消滅種種紛爭。



夢露居士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

所有的讀書人,讀道德經的人都想搞清楚這個。有人說無為思想,有人說上善若水。有人說為而不爭。也有人說內聖外王。道德經還是那個道德經,讀書人的出發點不同因而悟出的道也就不同。



你是王侯將相。你就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小國寡民則不然。

你是商賈是士儒,你就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你是武者悍夫。你就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你是老子般的智者,你就知其雄,守其雌,

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行文至此,咬了咬牙。說還是不說?說吧,反正大家也就是圖個樂子。只有有緣人才能看得見,只有問道悟道求道的有緣人才……天道人道,兇和吉,左和右。知其白而守其黑。守!守!守就是把握陰陽……

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為什麼不是為而不爭?為什麼不是無為之治?為什麼不是內聖外王?那些只是章節,是過程,是說明。就那幾個字。剩下的全都是註解。不能再清楚了。完。


聚名仰德生



《道德經》的思想精髓是內聖外王。

道德經是什麼意思

宇宙中存在著一個亙古不變的永恆的大道,人行於道上,叫做德。闡述這個道理,以及怎麼把握並行走在這個道理上的方法的不朽著作,叫做道德經。

內聖外王

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就是內聖外王的思想。德教加於夷狄,不僅沒有用,反而適得其反,因為他們畏威而不服德,對他們講以德服人,就是鼓勵和慫恿他們去犯罪。我們的祖先,幾千年前就明白了這個道理。而德教加於百姓,百姓才會敬服自己君主,因為華夏人只講道理,你對他們好,他們就會對你更好。而刑加百姓,則會激發華夏人的怒火,因為華夏人和那些蠻夷是完全不一樣的人,華夏人只服德而不畏威。



歡迎朋友們轉載關注,一起交流學習進步,讓我們一起見證祖國的全面興盛,迎接偉大中國時代的到來。


崇儒


就兩句話,多了沒用。第一句,刑明法數方法論的前段辨證。第二句,證我,證物,人法地是人取法校法大地,道法自然,道是規律還要校法自然自物,自然之物來證道,道不是本質,自然之物是本質,就好比道是行為,物是軀體。 英明…禁止盜用


英明46671


老子與孔子生活於春秋時代,正值周王朝衰落的時期,正值亂世。周王朝的太平與春秋時代的戰亂形成鮮明對照,學者們闡精竭慮,都渴望依據自己的智慧改變亂世為治世,從而形成了孔子和老子的不同學說和學派。



與孔子的學術宗旨相同,《道德經》主要是一個社會和政治的學說,它回答了春秋戰國時代天下為什麼會大亂以及如何才能使天下由大亂變為的大治的問題。但《道德經》所包含的道理具有普遍的意義,它對於這些問題的解答不僅適用於古代社會也適用於未來社會,所以我們將《道德經》所包含的原理看作是人類如何進入大同社會的法則。



國學新邏輯


來回答一下這個對於華夏民族極其重要的問題吧。

一、先說結論:

老子所作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是一部系統闡述上古道術的經典。

“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無論對萬事萬物,都是如此。《道德經》的思想精髓,主要就是介紹“道”主生的一面,告訴讀者,如何做到“順天者昌”。

我們再來解釋一下,什麼是上古道術?

上古,指的是伏羲、女媧、神農的三皇時期。

伏羲像

女媧像

神農像

什麼是上古時期的道術?按照《黃帝陰符經》的解釋,也就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也就是說,華夏先民,在上古以及更久遠的太古時代,是天人相通,以天之道來指導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

說句題外話,24節氣,就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範例之一。

二、《道德經》的中心思想

《道德經》就係統的介紹了這樣以天立人的思想和具體的方法。

以《道德經》的思想來保護自己的健康,可以養生;管理自己的家庭,可以興家;管理自己的事業可以興業;治理一個國家,管理天下,則國家興旺,天下萬安。

換句今天的話來說,這本書的思想精髓,就是面對過去、現在、將來而皆準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法。

三、《道德經》的行文結構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是很散亂的一篇文章,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全書從介紹萬物之理出發,推演到肩負起管理人類社會之任的聖王,應該如何按照自然法則管理社會的運行,處理社會的事物,保護人類社會生生不息。

下面我們就來系統的介紹一下《道德經》的脈絡。

通常我們認為,《道德經》的前三十七章,屬於道經部分。介紹的是不包括人類活動在內的萬物之理。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就闡述了《道德經》的世界觀。

第二章,萬物作焉而不辭,闡明瞭聖王應該效法天道生化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的道理,來治理國家、教化百姓。

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從正反兩方面闡述了,聖人應該讓百姓從不必要的、過度的、戕害自身的慾望中解脫出來,安樂與樸素自然健康地生活,如此“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從具體細節上,講述了在《道德經》看來,“道”是怎麼生出宇宙萬物的。

第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承接上一章,從道生息天地萬物,只是順應道而運轉;聖人治理天下,只是順應道的規律出發,指出面對複雜而紛紜的萬事萬物,“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承接上面幾章,繼續講“道”是如何創生萬物的。

第七章,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由天地生萬物而“不自生,故能長生”的道理,遞推到聖人治天下,因“後身”、“外身”故能天下治的道理。從義理的高度上,講述了聖人治天下的理念。

第八章,上善若水,從正面論述了聖人治理天下的具體方法,這便是“上善若水”。

第九章,從反面來論述,以相爭來治人事天,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指出“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講了攝生修真的具體的方法,表明“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通過講萬物之間的“利”、“用”關係,闡述聖人治國的道理以及“道”與萬物的關係,這便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聖人為腹不為目,進一步論述了老子“聖人為腹不為目”之道。

第十三章,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論述了聖人、身、天下三者的關係,以表明什麼樣的人才能有德行成為治理天下的聖人。

第十四章,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從“道”的“夷、希、微”三種不同特徵出發,論述了若要通天徹地,須要“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闡明自然萬物的總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道,能體察大道,就可以掌握萬物。

第十五章,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講的是上古得道之人合於大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只有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得道之人。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講的是,有道聖王“致虛極,守靜篤”,歸根覆命,倚著造化之門觀萬物生生不息,守常不妄,故能使萬化定安,天下太平。

第十七章,百姓皆謂我自然,從正面闡述了,有道聖王應該如何效法天道,順應自然地去對待天下百姓。如此便會天下太平,百姓安樂,生生不息,無有終時,一派幸福祥和的社會景象,而“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從反面闡明瞭,如果不以“道”治天下,天下又會是什麼樣子。那就是,如此一來,天下將先失其“道”,後失其錨,再失其序,終至不救。

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闡明瞭要想挽回天下無道的局面,就要絕棄一切世間的偽詐智巧,要做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從而使得天下復歸於道,百姓復歸於樸。

第二十章,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講的是,有道之人,“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那麼他行走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的情景呢?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詳細闡述了“道”創生萬物的根本原理和具體過程,論述了萬物無論怎麼變變幻演化,其背後的造化原理和流程,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象,物,精,信四要素,也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從而表明,有道之人只要掌握了這個造化生萬物的本質和規律,就可以對紛紜並作的萬物瞭如指掌,做到知常達變。

第二十二章,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從曲、枉、窪、敝四個方面講了“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虛於應物的道理。指出上古聖人這些真實不虛的道理、對天地萬物的描述,是完備的。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講的是淫僻之德,從反面闡述瞭如果不能虛以應物,不能抱一守道,失於大道,不隨順萬物自然,而施以人為智巧的話,又會怎樣?強調聖人要“希言自然”,知常守正。

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講的是什麼樣的德行是淫僻之行,表明有道之人,不會操使這樣的德行。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說的是,“道”才是天下唯一的,恆常的,終極的判準和錨定。有道之人,能掌握這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恆常的規律和變化,並用來教化天下,使天下有常不妄,就可以有天下,可以做天下主,也就是王。

第二十六章,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說的是,天下之主應該以道蒞天下,守而勿失,闡述了天下之主不能“以道蒞天下,守而勿失”的原因是“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從行,言,知,用,統等幾個方面具體而又全面地闡述了,治理天下的聖人如何才能不至於因為離奇大道、輕舉妄動而失天下,也就是“不貴其師,不愛其資”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從正面闡述,聖人治理天下,應該常德充於內,外物應於外。體盡無窮,能隨機應變,德合於道,順物自然而不無容私。以天道、自然的法度治天下,才可以實現天下大治。這就是“大制不割”的道理。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從反面闡述了,人力強為,最終也敵不過造化的推動力,所以,“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天下是天地造化的結果,聖人不會替代天地演物,而是與萬物勝而不傷,藏而不害。也就是“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的道理。

第三十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說的是,如果真的要代替天地造化,以人演物,又會怎麼樣的一副圖景。藉以表明若要天下出現一個良好的局面,只能是順物自然,以天演物的結果。指出了“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的道理。

第三十一章,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從戰爭的各個方面,闡述了《道德經》為了以戰止戰,用以克敵制勝的軍事思想的基本原則,告訴聖王如何以戰止戰。

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主要講述了王道思想,指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分別從“我是誰?我和世界的關係是什麼樣的?我該度過怎樣的一生?”三個問題出發,給出了無道之人和有道之人的不同回答,從而闡述了欲興王道的聖人,如何從這三個方面來著手修養己身。強調既行王道,就要須臾不離才行,即所謂“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是以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闡述了,若天下失王道久矣,聖人又該如何復興王道呢?那就是要效法“道”,既能從“無”中生出萬物,又能長養萬物而不息,還能虛容萬物而不役,能為此者,唯有虛靜合道。這就是“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論述了,聖人興王道天下皆歸附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表明只有遵循天道之常,天下人才都會前來歸附,才可以有天下,這便是“執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講述了柔弱之用,具體應該如何去用。闡述了以王道治天下,不可以執有極,而應該執道之無極為國之利器。無極者,不可見,不可聽,不可用,故曰不可示人的道理。

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對以上道經部分進行了總結。本章指出,王道之治,其難就難在,人天然地會傾力於妄為而甚於守常,闡述了“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的道理。

接下來,是德經部分,主要講述了加入了人類社會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告訴聖王,應該按照自然之道來管理人類社會,才可以生生不息,長長久久。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闡述了道、德,仁,義,禮依次遞失的關係。表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而有道之人,去薄、去亂、去華,而取厚、取治、取實。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闡述了,如果社會治理模式已經非常低下,如何從更低的社會治理模型,復歸於更高的社會模型呢?並且給出了“得一”的答案。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講述了禮、義、 仁、德、道,這個道依次復得的得道過程,以及得道了之後,如何的經世致用,也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貸且成,說的是,給出了得道指南,大家又會怎麼做呢?真的復歸於“道”,又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呢?進而指出“夫唯道,善貸且成”,表明聖人治理天下,也應該效法天道,用道之弱,用德之谷。

第四十二章,強梁者不得其死,描述了“道”如何進行運轉,從而生養、造化、成就萬物。這裡主要講的是“道”主生的一部分,不講道主殺的一部分,對於主殺的那一部分,只是指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提醒人要規避。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闡述了聖王治理天下應該如何運用道之柔弱。

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闡述了“知止”的問題,表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清靜為天下正,闡述了在《道德經》看來,什麼是“正”呢?“清靜為天下正”的道理。

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講了“知足之足,常足矣”的道理,表明“能做到知足之足,那麼天下就會恆常有道。唯常足,天下方能常正”。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表述了聖王治理天下,由於與道相合,達到“不出戶,知天下”的狀態。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承接上一章,更加深入具體的闡述“道不為而成”的道理,那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闡述了“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道理,以說明聖人衣養天下百姓,在聖人心裡,百姓都是他的孩子。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闡述了天地萬物,皆有生死,知生死之所出,知死生之所去,知生生死死之所由,才能成為一個善攝生者的道理。

第五十一章,尊道而貴德,闡述了最高境界和層次的“德”,就是“玄德”,從而告訴我們,活著的終極意義,在我們的根本之中,這便是尊道而貴德。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闡述了人生成敗的法則,那就是,因襲大道,天地萬物的常理,就可以做到,天人合發,不為而成。不知常,妄為,則大凶至。

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人好徑,從反面論述了,如果不復守其母,不行於大道,以一己之妄,以社會上各種不道的異端邪說來治理國家,來治身治事,就會導致不救而亡的下場。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從正面闡述了,生命是美好的,修身以合道,返璞以歸真,抱道不離,以道正身、正家、正鄉、正邦、正天下,其德就會依次廣大普遠,就越發地會覺得,生命原來是這麼的美好。從而回答瞭如果脫離了大道,喪其道而行其徑,失其母執其子,到了一個危險的境地,怎樣才是救治之措?的問題,也回答了道德經是帝王之學,那普通人學了有什麼意義和價值?的問題。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進一步闡述,一個人有德了,會是什麼樣的,那就是“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講述瞭如果一個人道純德真,以德為貴,以道德統御天下,那天下都會自動的歸附尊崇他,這才是真正的天下至尊至貴,才是真正的王者。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具體的講,一個內聖外王之人,應該會怎樣治國用兵平天下。

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繼續闡述以正治國的道理。

第五十九章,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各句環環相扣,道理逐次遞進,論述了統治者怎麼樣才夠資格去統治一個國家,那就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講的是,成為一個大國之後,要怎麼治理大國,才能保持長久的昌盛,那就是“治大國,若烹小鮮”,也就是國家的內政問題。

第六十一章,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從有無之辯出發,闡述了國與國之間的外交之道,那就是“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這也是中國朝貢體系的理論根源。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進一步闡述了治理天下,進行全球統治,“唯有善用道者”的道理,因為,“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從難易之辨和大小之辨的道理著手,回答了要想治理好天下、進行全球統治,“具體”怎麼做的問題,那就是要做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講的是,當一個國家已經處於太平的狀態,應該怎麼長久的保持這種狀態。

第六十五章,常知稽式,是謂玄德,進一步闡述了,要想讓天下長久得安而不亂,就要“常知稽式,是謂玄德。”進而合於天地,同於大通,百姓德備而善,則天下至安至福。

第六十六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進一步從君民關係方面,繼續闡述玄德之德。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闡述了華夏之道中,真正的聖王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第六十八章,善用人者,為之下,闡述了用兵與用人,進而用天下的道理,表明治國需要帝王無為,而讓臣民有為。

第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承老子“恬淡為上,生殺皆不入於心”的用兵總方針,進一步闡述了用兵之道,提出“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陳述了《道德經》中所論的,古之聖人用以取天下之道,並不是平常人用來保身自存的,故而“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七十一章,聖人不病,以其病病,闡述了天人兩道,人天相知的“認知論”。指出“聖人不病,以其病病”,表明只有認識到“不正常”的事物,都是“不正常”的,才能明白,什麼是“正常”。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展現瞭如果天下都是正常人,都是沒病的人,那麼社會將會呈現一種怎樣的圖景,並指明為了實現這樣的社會圖景,需要去人之道,復其天之道,使得“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闡述了天生天殺之理,表明天道是把一切都設計好的,完備而永恆,藉以說明為什麼治國應該效法天道。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講的是人生人殺的現象,指出天生天殺,道之理。人生人殺,道之亡。亡道,必失天下。

第七十五章,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從物質生活、社會秩序、生死輕重等三方面,闡述了國君以人之道治國,統治者以己為天,會造成社會貧困,國家昏亂,人們輕死而重利,無所不為的後果,指出“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再次闡述了生死之道,通過指出強大的會死得快,柔弱的會活得久這一現象,提出了“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道理。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回答了“為什麼強大的會死的快,柔弱的會活的久?”這一問題,指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第七十八章,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從正面闡述了柔弱勝剛強之理,以表明“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的道理。

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從反面闡述,如果不以柔勝剛,就會積不善成怨的道理,進一步表明,以柔弱勝剛強,方能為社稷主、天下王。

第八十章,至治之極,闡述了,配天之德之聖人治理天下,會出現“至治之極”的社會圖景是什麼樣的。

第八十一章,總結全文,進一步闡述人主應該謹守天道,絕棄人道,才能長久的維繫天下太平之治。指出“人道私而好爭,天道公而無爭。以人之道治國,則國滅。以天之道治國,則國昌。”所以,“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就是《道德經》,上古道術集大成之著作。

那麼為什麼老子能夠寫出這部偉大的經典呢?因為,老子是負責傳承道術的國家圖書館的館長,這原本就是他的職責吧,好了,這就不展開了。

謝謝。


平凡2850


要了解《道德經》的思想精髓,首先要了解《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自《道德經》問世以來,這本書就帶有許多的神奇色彩,解讀這本書的人,更是數不勝數。

有人認為這是一本生命之學,有人認為這是一本道教經典,有人認為這是一本養生學專著,也有人認為這是一本愚弄人民的書。

那到底《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上面的說法都有道理,為何說有道理呢、因為每個人站的層次不一樣,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會看到不同的東西,併為我所用。

那我們再回到問題本身,《道德經》的思想精髓是什麼?

那就是內聖外王,無為而治。

內聖外王

《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內聖外王一開始指的是個人的修身,後來引申為治國。在我看來,《道德經》為帝王之學,故這裡不講修身之道,只講治國之道。

以正治國,才能國有道;以奇用兵,才能國家安定,百姓生活自然。當國有道,百姓生活幸福,天下之人自然會前來歸附。這就是《道德經》以無事取天下的內聖外王思想。

無為而治

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如果真是這樣什麼也不做的話,那估計人類都已經消失了。那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呢?

無為,意思是君王不以人道妄為,而是為之以天道。以天道治天下,則無不治。以人道為之,則恆亡。

歡迎朋友們轉發關注,一起交流華夏文化,共同見證華夏民族的偉大復興!


珍愛君


我之前回答過類似的一個問題,被推到頭條首頁。今天還想回答,是因為隨著體驗加深對道德經就會有新的頓悟。道德經博大精深,璀璨奪目,是一座知識寶庫。我上一篇回答的是道德經的核心,這一篇是思想精髓,略有差異。我從以下四個方面回答一下:

第一:《道德經》是偉大的自然主義哲學。它的辯證思維幾乎每一章都能看到,我在頭條寫過一篇文章,簡單的總結了道德經裡200多個辯證關係,當然遠不止這些。談思想精髓一定離不開“道德”二字,道就是全書的核心,無論是前半部分的道經,還是後半部分的德經。


第二:道德經第四十箱:反者,道之動。“反”就是一種自然辯證關係的思想,這也是“道”的運化規律。萬物都在陰陽消長中,都在向相反的方向運化。週而復始,物極必反。大家可以看到,從40章開始到第60章都在介紹“反”的規律。比如: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看看這些詞語,全是“反”的應用。


第三:道法自然。道德經多處提到“自然”二字,同時多處提到“自”字,如:自化,自正,自靜,自富,自賓,自均等。宇宙萬物按照各自的“自性”存在和發展。所以人們要順應萬物的自性,不妄為,無為而無不為。

第四:無為。順應自然,順應萬物的自性,清淨無為,靜中生動。這也是“道”的本性,萬物的本始歸宿。

總之,道德經最後一句: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最後歸到人。人與道合一。每章都是精髓,妙不可言。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指導指正!


自哲學


現代很多人讀《道德經》都會有很多疑惑,為什麼會這樣說,為什麼會那樣說,等等。大約迷惑很少的只有嘉靖皇帝了吧,因為《道德經》本來就不是寫給普通人看的,他是寫給統治者看的。讀者的錯位,導致了很多《道德經》上很多我們難以理解的東西。

要說《道德經》的思想精髓,那應該就是老子推崇的“無為而治”了。

老子常說,什麼都不要說,什麼都不要做,就天下太平了,不要讀書,這樣就沒有紛爭了。

如果什麼都不做會餓死的呀,如果不讀書,不找工作,沒有錢吃飯,一樣還是會餓死,怎麼老子的思想動不動就會把人餓死呢?

恭喜你,少年,你終於發現了老子的秘密,這本書根本不適合你看,什麼都不做是君王的權力,讓百姓不讀書,老老實實的也是君王最喜歡看到的,如果你讀了道德經真的按照上面的做了,那麼認真,你就輸了。

統治者總有剋制不住的衝動,想做點什麼事,手握權力什麼都不做,這對於任何一個統治者來說都太難了。哪怕是無為而治的學說,曾經在漢初證明過是可行的,但從此再也沒人用過,不是法子不行,是沒人會這麼做。

《道德經》不是給普通人看的書,無為是核心思想,但無為的只能是統治者,普通人你千萬不要無為,如果無為了,等著你的很有可能是餓死。


昭烈名臣


自古對《道德經》的註釋可謂多如牛毛,尤以“外聖內王”、“無為之道”為其文化精髓具多。但其精髓到底為何?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認知,也都有幾分道理可言。但我以為,“外聖內王”是站在利益角度對《道德經》的誤解,也是站在意識形態的角度,為了迎合而給予的貶擊。“無為之道”是站在修行的角度,對《道德經》所做的註解。

我以為,《道德經》是生命之書,是生命大書。它指導人類如何與自然相處,與自己相處,與別人相處,適應自然,認識自我,如何提升自己的生命理念,認識宇宙萬物的規律,來適應環境,並以自然而然的態度,去接受、順應自然的習性,達到生命的圓滿。

《道德經》也是人本之書。它教導人類如何與自然平衡,更指導人類,在思想和現實,意識和潛意識中,如何妥協互解。它讓人順應自然之道,體察自我生命境界,將天地自然運行的規律,表達了出來,從而使人類在證悟生命境界之上,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它也是修道之書,處事之書,是人類生命與宇宙自然運行規則的法寶。

它的思想精髓在於:教導我們做人的準則及處事的方式,更有對生命理唸的認知,對生命境界的體悟,對天地自然神明的敬畏和順從,對宇宙自然法則天地合一的人本思想的寫意。因之說《道德經》是一部生命大書,一點也不為過。它點亮了我們人類的前程,但我們人類總是站在自我利益的角度不斷的曲解使它應有的精髓不能被發現,被光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