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王道正道


《道德经》的精髓是“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第一,《道德经》认为,世界的本原、宇宙的规律是“道”,道也可以说成是“无”。

道生成一切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具体的事物有种种具体的属性,如有白有黑,有高有下,有大有小,但是道不能有具体的属性。

因为具体的属性是相对立的,如果道有大这种属性,就不能生成小的事物,如果道有白这种属性,就不能生成黑的事物。

所以道没有任何具体的属性,老子形容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只能是恍恍惚惚的一片混沌。

所以道可以称之为“无”,魏晋时期的天才哲学家王弼在注解《道德经》时,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思想。王弼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第二,《道德经》认为,人也必须学习“无”的道理。

道是万物的规律,所以人也应该顺应道的规律,才能成功。《道德经》特别重视“无”的作用,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认为君主应该做到不妄为,这样就可以天下大治。

《道德经》还说:“常使民无知无欲”,要去除民众的机巧之心与欲望之心,才会消灭种种纷争。



梦露居士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所有的读书人,读道德经的人都想搞清楚这个。有人说无为思想,有人说上善若水。有人说为而不争。也有人说内圣外王。道德经还是那个道德经,读书人的出发点不同因而悟出的道也就不同。



你是王侯将相。你就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小国寡民则不然。

你是商贾是士儒,你就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你是武者悍夫。你就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你是老子般的智者,你就知其雄,守其雌,

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行文至此,咬了咬牙。说还是不说?说吧,反正大家也就是图个乐子。只有有缘人才能看得见,只有问道悟道求道的有缘人才……天道人道,凶和吉,左和右。知其白而守其黑。守!守!守就是把握阴阳……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为什么不是为而不争?为什么不是无为之治?为什么不是内圣外王?那些只是章节,是过程,是说明。就那几个字。剩下的全都是注解。不能再清楚了。完。


聚名仰德生



《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是内圣外王。

道德经是什么意思

宇宙中存在着一个亘古不变的永恒的大道,人行于道上,叫做德。阐述这个道理,以及怎么把握并行走在这个道理上的方法的不朽著作,叫做道德经。

内圣外王

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就是内圣外王的思想。德教加于夷狄,不仅没有用,反而适得其反,因为他们畏威而不服德,对他们讲以德服人,就是鼓励和怂恿他们去犯罪。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而德教加于百姓,百姓才会敬服自己君主,因为华夏人只讲道理,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对你更好。而刑加百姓,则会激发华夏人的怒火,因为华夏人和那些蛮夷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华夏人只服德而不畏威。



欢迎朋友们转载关注,一起交流学习进步,让我们一起见证祖国的全面兴盛,迎接伟大中国时代的到来。


崇儒


就两句话,多了没用。第一句,刑明法数方法论的前段辨证。第二句,证我,证物,人法地是人取法校法大地,道法自然,道是规律还要校法自然自物,自然之物来证道,道不是本质,自然之物是本质,就好比道是行为,物是躯体。 英明…禁止盗用


英明46671


老子与孔子生活于春秋时代,正值周王朝衰落的时期,正值乱世。周王朝的太平与春秋时代的战乱形成鲜明对照,学者们阐精竭虑,都渴望依据自己的智慧改变乱世为治世,从而形成了孔子和老子的不同学说和学派。



与孔子的学术宗旨相同,《道德经》主要是一个社会和政治的学说,它回答了春秋战国时代天下为什么会大乱以及如何才能使天下由大乱变为的大治的问题。但《道德经》所包含的道理具有普遍的意义,它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适用于未来社会,所以我们将《道德经》所包含的原理看作是人类如何进入大同社会的法则。



国学新逻辑


来回答一下这个对于华夏民族极其重要的问题吧。

一、先说结论:

老子所作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是一部系统阐述上古道术的经典。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无论对万事万物,都是如此。《道德经》的思想精髓,主要就是介绍“道”主生的一面,告诉读者,如何做到“顺天者昌”。

我们再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上古道术?

上古,指的是伏羲、女娲、神农的三皇时期。

伏羲像

女娲像

神农像

什么是上古时期的道术?按照《黄帝阴符经》的解释,也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也就是说,华夏先民,在上古以及更久远的太古时代,是天人相通,以天之道来指导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

说句题外话,24节气,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范例之一。

二、《道德经》的中心思想

《道德经》就系统的介绍了这样以天立人的思想和具体的方法。

以《道德经》的思想来保护自己的健康,可以养生;管理自己的家庭,可以兴家;管理自己的事业可以兴业;治理一个国家,管理天下,则国家兴旺,天下万安。

换句今天的话来说,这本书的思想精髓,就是面对过去、现在、将来而皆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法。

三、《道德经》的行文结构

很多人认为,《道德经》是很散乱的一篇文章,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全书从介绍万物之理出发,推演到肩负起管理人类社会之任的圣王,应该如何按照自然法则管理社会的运行,处理社会的事物,保护人类社会生生不息。

下面我们就来系统的介绍一下《道德经》的脉络。

通常我们认为,《道德经》的前三十七章,属于道经部分。介绍的是不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万物之理。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就阐述了《道德经》的世界观。

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阐明了圣王应该效法天道生化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的道理,来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圣人应该让百姓从不必要的、过度的、戕害自身的欲望中解脱出来,安乐与朴素自然健康地生活,如此“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从具体细节上,讲述了在《道德经》看来,“道”是怎么生出宇宙万物的。

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承接上一章,从道生息天地万物,只是顺应道而运转;圣人治理天下,只是顺应道的规律出发,指出面对复杂而纷纭的万事万物,“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承接上面几章,继续讲“道”是如何创生万物的。

第七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由天地生万物而“不自生,故能长生”的道理,递推到圣人治天下,因“后身”、“外身”故能天下治的道理。从义理的高度上,讲述了圣人治天下的理念。

第八章,上善若水,从正面论述了圣人治理天下的具体方法,这便是“上善若水”。

第九章,从反面来论述,以相争来治人事天,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指出“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讲了摄生修真的具体的方法,表明“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通过讲万物之间的“利”、“用”关系,阐述圣人治国的道理以及“道”与万物的关系,这便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圣人为腹不为目,进一步论述了老子“圣人为腹不为目”之道。

第十三章,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论述了圣人、身、天下三者的关系,以表明什么样的人才能有德行成为治理天下的圣人。

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道”的“夷、希、微”三种不同特征出发,论述了若要通天彻地,须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阐明自然万物的总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道,能体察大道,就可以掌握万物。

第十五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讲的是上古得道之人合于大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只有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得道之人。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讲的是,有道圣王“致虚极,守静笃”,归根复命,倚着造化之门观万物生生不息,守常不妄,故能使万化定安,天下太平。

第十七章,百姓皆谓我自然,从正面阐述了,有道圣王应该如何效法天道,顺应自然地去对待天下百姓。如此便会天下太平,百姓安乐,生生不息,无有终时,一派幸福祥和的社会景象,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从反面阐明了,如果不以“道”治天下,天下又会是什么样子。那就是,如此一来,天下将先失其“道”,后失其锚,再失其序,终至不救。

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阐明了要想挽回天下无道的局面,就要绝弃一切世间的伪诈智巧,要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从而使得天下复归于道,百姓复归于朴。

第二十章,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讲的是,有道之人,“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那么他行走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情景呢?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详细阐述了“道”创生万物的根本原理和具体过程,论述了万物无论怎么变变幻演化,其背后的造化原理和流程,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象,物,精,信四要素,也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从而表明,有道之人只要掌握了这个造化生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可以对纷纭并作的万物了如指掌,做到知常达变。

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从曲、枉、洼、敝四个方面讲了“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虚于应物的道理。指出上古圣人这些真实不虚的道理、对天地万物的描述,是完备的。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讲的是淫僻之德,从反面阐述了如果不能虚以应物,不能抱一守道,失于大道,不随顺万物自然,而施以人为智巧的话,又会怎样?强调圣人要“希言自然”,知常守正。

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讲的是什么样的德行是淫僻之行,表明有道之人,不会操使这样的德行。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是,“道”才是天下唯一的,恒常的,终极的判准和锚定。有道之人,能掌握这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恒常的规律和变化,并用来教化天下,使天下有常不妄,就可以有天下,可以做天下主,也就是王。

第二十六章,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说的是,天下之主应该以道莅天下,守而勿失,阐述了天下之主不能“以道莅天下,守而勿失”的原因是“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从行,言,知,用,统等几个方面具体而又全面地阐述了,治理天下的圣人如何才能不至于因为离奇大道、轻举妄动而失天下,也就是“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从正面阐述,圣人治理天下,应该常德充于内,外物应于外。体尽无穷,能随机应变,德合于道,顺物自然而不无容私。以天道、自然的法度治天下,才可以实现天下大治。这就是“大制不割”的道理。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从反面阐述了,人力强为,最终也敌不过造化的推动力,所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是天地造化的结果,圣人不会替代天地演物,而是与万物胜而不伤,藏而不害。也就是“天下神器,不可为也”的道理。

第三十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说的是,如果真的要代替天地造化,以人演物,又会怎么样的一副图景。借以表明若要天下出现一个良好的局面,只能是顺物自然,以天演物的结果。指出了“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的道理。

第三十一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从战争的各个方面,阐述了《道德经》为了以战止战,用以克敌制胜的军事思想的基本原则,告诉圣王如何以战止战。

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主要讲述了王道思想,指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分别从“我是谁?我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该度过怎样的一生?”三个问题出发,给出了无道之人和有道之人的不同回答,从而阐述了欲兴王道的圣人,如何从这三个方面来着手修养己身。强调既行王道,就要须臾不离才行,即所谓“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阐述了,若天下失王道久矣,圣人又该如何复兴王道呢?那就是要效法“道”,既能从“无”中生出万物,又能长养万物而不息,还能虚容万物而不役,能为此者,唯有虚静合道。这就是“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论述了,圣人兴王道天下皆归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表明只有遵循天道之常,天下人才都会前来归附,才可以有天下,这便是“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讲述了柔弱之用,具体应该如何去用。阐述了以王道治天下,不可以执有极,而应该执道之无极为国之利器。无极者,不可见,不可听,不可用,故曰不可示人的道理。

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对以上道经部分进行了总结。本章指出,王道之治,其难就难在,人天然地会倾力于妄为而甚于守常,阐述了“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道理。

接下来,是德经部分,主要讲述了加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告诉圣王,应该按照自然之道来管理人类社会,才可以生生不息,长长久久。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阐述了道、德,仁,义,礼依次递失的关系。表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而有道之人,去薄、去乱、去华,而取厚、取治、取实。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阐述了,如果社会治理模式已经非常低下,如何从更低的社会治理模型,复归于更高的社会模型呢?并且给出了“得一”的答案。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讲述了礼、义、 仁、德、道,这个道依次复得的得道过程,以及得道了之后,如何的经世致用,也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贷且成,说的是,给出了得道指南,大家又会怎么做呢?真的复归于“道”,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进而指出“夫唯道,善贷且成”,表明圣人治理天下,也应该效法天道,用道之弱,用德之谷。

第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描述了“道”如何进行运转,从而生养、造化、成就万物。这里主要讲的是“道”主生的一部分,不讲道主杀的一部分,对于主杀的那一部分,只是指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提醒人要规避。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阐述了圣王治理天下应该如何运用道之柔弱。

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阐述了“知止”的问题,表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阐述了在《道德经》看来,什么是“正”呢?“清静为天下正”的道理。

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讲了“知足之足,常足矣”的道理,表明“能做到知足之足,那么天下就会恒常有道。唯常足,天下方能常正”。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表述了圣王治理天下,由于与道相合,达到“不出户,知天下”的状态。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承接上一章,更加深入具体的阐述“道不为而成”的道理,那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阐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道理,以说明圣人衣养天下百姓,在圣人心里,百姓都是他的孩子。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阐述了天地万物,皆有生死,知生死之所出,知死生之所去,知生生死死之所由,才能成为一个善摄生者的道理。

第五十一章,尊道而贵德,阐述了最高境界和层次的“德”,就是“玄德”,从而告诉我们,活着的终极意义,在我们的根本之中,这便是尊道而贵德。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阐述了人生成败的法则,那就是,因袭大道,天地万物的常理,就可以做到,天人合发,不为而成。不知常,妄为,则大凶至。

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从反面论述了,如果不复守其母,不行于大道,以一己之妄,以社会上各种不道的异端邪说来治理国家,来治身治事,就会导致不救而亡的下场。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从正面阐述了,生命是美好的,修身以合道,返璞以归真,抱道不离,以道正身、正家、正乡、正邦、正天下,其德就会依次广大普远,就越发地会觉得,生命原来是这么的美好。从而回答了如果脱离了大道,丧其道而行其径,失其母执其子,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怎样才是救治之措?的问题,也回答了道德经是帝王之学,那普通人学了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的问题。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进一步阐述,一个人有德了,会是什么样的,那就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讲述了如果一个人道纯德真,以德为贵,以道德统御天下,那天下都会自动的归附尊崇他,这才是真正的天下至尊至贵,才是真正的王者。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具体的讲,一个内圣外王之人,应该会怎样治国用兵平天下。

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继续阐述以正治国的道理。

第五十九章,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各句环环相扣,道理逐次递进,论述了统治者怎么样才够资格去统治一个国家,那就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的是,成为一个大国之后,要怎么治理大国,才能保持长久的昌盛,那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也就是国家的内政问题。

第六十一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為下,从有无之辩出发,阐述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之道,那就是“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这也是中国朝贡体系的理论根源。

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进一步阐述了治理天下,进行全球统治,“唯有善用道者”的道理,因为,“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从难易之辨和大小之辨的道理着手,回答了要想治理好天下、进行全球统治,“具体”怎么做的问题,那就是要做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讲的是,当一个国家已经处于太平的状态,应该怎么长久的保持这种状态。

第六十五章,常知稽式,是谓玄德,进一步阐述了,要想让天下长久得安而不乱,就要“常知稽式,是谓玄德。”进而合于天地,同于大通,百姓德备而善,则天下至安至福。

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进一步从君民关系方面,继续阐述玄德之德。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阐述了华夏之道中,真正的圣王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第六十八章,善用人者,為之下,阐述了用兵与用人,进而用天下的道理,表明治国需要帝王无为,而让臣民有为。

第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承老子“恬淡为上,生杀皆不入于心”的用兵总方针,进一步阐述了用兵之道,提出“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陈述了《道德经》中所论的,古之圣人用以取天下之道,并不是平常人用来保身自存的,故而“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圣人不病,以其病病,阐述了天人两道,人天相知的“认知论”。指出“圣人不病,以其病病”,表明只有认识到“不正常”的事物,都是“不正常”的,才能明白,什么是“正常”。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展现了如果天下都是正常人,都是没病的人,那么社会将会呈现一种怎样的图景,并指明为了实现这样的社会图景,需要去人之道,复其天之道,使得“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阐述了天生天杀之理,表明天道是把一切都设计好的,完备而永恒,借以说明为什么治国应该效法天道。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讲的是人生人杀的现象,指出天生天杀,道之理。人生人杀,道之亡。亡道,必失天下。

第七十五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从物质生活、社会秩序、生死轻重等三方面,阐述了国君以人之道治国,统治者以己为天,会造成社会贫困,国家昏乱,人们轻死而重利,无所不为的后果,指出“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再次阐述了生死之道,通过指出强大的会死得快,柔弱的会活得久这一现象,提出了“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道理。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回答了“为什么强大的会死的快,柔弱的会活的久?”这一问题,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

第七十八章,受国不祥,是為天下王,从正面阐述了柔弱胜刚强之理,以表明“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為天下王。”的道理。

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从反面阐述,如果不以柔胜刚,就会积不善成怨的道理,进一步表明,以柔弱胜刚强,方能为社稷主、天下王。

第八十章,至治之极,阐述了,配天之德之圣人治理天下,会出现“至治之极”的社会图景是什么样的。

第八十一章,总结全文,进一步阐述人主应该谨守天道,绝弃人道,才能长久的维系天下太平之治。指出“人道私而好争,天道公而无争。以人之道治国,则国灭。以天之道治国,则国昌。”所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就是《道德经》,上古道术集大成之著作。

那么为什么老子能够写出这部伟大的经典呢?因为,老子是负责传承道术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这原本就是他的职责吧,好了,这就不展开了。

谢谢。


平凡2850


要了解《道德经》的思想精髓,首先要了解《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这本书就带有许多的神奇色彩,解读这本书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有人认为这是一本生命之学,有人认为这是一本道教经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养生学专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愚弄人民的书。

那到底《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上面的说法都有道理,为何说有道理呢、因为每个人站的层次不一样,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并为我所用。

那我们再回到问题本身,《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那就是内圣外王,无为而治。

内圣外王

《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内圣外王一开始指的是个人的修身,后来引申为治国。在我看来,《道德经》为帝王之学,故这里不讲修身之道,只讲治国之道。

以正治国,才能国有道;以奇用兵,才能国家安定,百姓生活自然。当国有道,百姓生活幸福,天下之人自然会前来归附。这就是《道德经》以无事取天下的内圣外王思想。

无为而治

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吗?如果真是这样什么也不做的话,那估计人类都已经消失了。那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呢?

无为,意思是君王不以人道妄为,而是为之以天道。以天道治天下,则无不治。以人道为之,则恒亡。

欢迎朋友们转发关注,一起交流华夏文化,共同见证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


珍爱君


我之前回答过类似的一个问题,被推到头条首页。今天还想回答,是因为随着体验加深对道德经就会有新的顿悟。道德经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是一座知识宝库。我上一篇回答的是道德经的核心,这一篇是思想精髓,略有差异。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回答一下:

第一:《道德经》是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它的辩证思维几乎每一章都能看到,我在头条写过一篇文章,简单的总结了道德经里200多个辩证关系,当然远不止这些。谈思想精髓一定离不开“道德”二字,道就是全书的核心,无论是前半部分的道经,还是后半部分的德经。


第二:道德经第四十箱:反者,道之动。“反”就是一种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这也是“道”的运化规律。万物都在阴阳消长中,都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化。周而复始,物极必反。大家可以看到,从40章开始到第60章都在介绍“反”的规律。比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看看这些词语,全是“反”的应用。


第三:道法自然。道德经多处提到“自然”二字,同时多处提到“自”字,如:自化,自正,自静,自富,自宾,自均等。宇宙万物按照各自的“自性”存在和发展。所以人们要顺应万物的自性,不妄为,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无为。顺应自然,顺应万物的自性,清净无为,静中生动。这也是“道”的本性,万物的本始归宿。

总之,道德经最后一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最后归到人。人与道合一。每章都是精髓,妙不可言。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指导指正!


自哲学


现代很多人读《道德经》都会有很多疑惑,为什么会这样说,为什么会那样说,等等。大约迷惑很少的只有嘉靖皇帝了吧,因为《道德经》本来就不是写给普通人看的,他是写给统治者看的。读者的错位,导致了很多《道德经》上很多我们难以理解的东西。

要说《道德经》的思想精髓,那应该就是老子推崇的“无为而治”了。

老子常说,什么都不要说,什么都不要做,就天下太平了,不要读书,这样就没有纷争了。

如果什么都不做会饿死的呀,如果不读书,不找工作,没有钱吃饭,一样还是会饿死,怎么老子的思想动不动就会把人饿死呢?

恭喜你,少年,你终于发现了老子的秘密,这本书根本不适合你看,什么都不做是君王的权力,让百姓不读书,老老实实的也是君王最喜欢看到的,如果你读了道德经真的按照上面的做了,那么认真,你就输了。

统治者总有克制不住的冲动,想做点什么事,手握权力什么都不做,这对于任何一个统治者来说都太难了。哪怕是无为而治的学说,曾经在汉初证明过是可行的,但从此再也没人用过,不是法子不行,是没人会这么做。

《道德经》不是给普通人看的书,无为是核心思想,但无为的只能是统治者,普通人你千万不要无为,如果无为了,等着你的很有可能是饿死。


昭烈名臣


自古对《道德经》的注释可谓多如牛毛,尤以“外圣内王”、“无为之道”为其文化精髓具多。但其精髓到底为何?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认知,也都有几分道理可言。但我以为,“外圣内王”是站在利益角度对《道德经》的误解,也是站在意识形态的角度,为了迎合而给予的贬击。“无为之道”是站在修行的角度,对《道德经》所做的注解。

我以为,《道德经》是生命之书,是生命大书。它指导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与自己相处,与别人相处,适应自然,认识自我,如何提升自己的生命理念,认识宇宙万物的规律,来适应环境,并以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接受、顺应自然的习性,达到生命的圆满。

《道德经》也是人本之书。它教导人类如何与自然平衡,更指导人类,在思想和现实,意识和潜意识中,如何妥协互解。它让人顺应自然之道,体察自我生命境界,将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表达了出来,从而使人类在证悟生命境界之上,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它也是修道之书,处事之书,是人类生命与宇宙自然运行规则的法宝。

它的思想精髓在于:教导我们做人的准则及处事的方式,更有对生命理念的认知,对生命境界的体悟,对天地自然神明的敬畏和顺从,对宇宙自然法则天地合一的人本思想的写意。因之说《道德经》是一部生命大书,一点也不为过。它点亮了我们人类的前程,但我们人类总是站在自我利益的角度不断的曲解使它应有的精髓不能被发现,被光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