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冤 萬世無怨——觀《陽光下的法庭》有感

天下无冤 万世无怨——观《阳光下的法庭》有感

隨著最高法院巡回法庭法官法槌落下,塵封十七年的張大年冤案平反,張大年被宣告無罪並當庭釋放,回應法治中國時代之問的法治大劇——《陽光下的法庭》完美收官。

一場十七年前的夜雨,打落了一朵待開的花朵、打散了一個幸福的家庭、打開了一場正義的長跑……

年輕漂亮的女學生劉敏離開出租車孤身一人走在雨中的小路上,接聽著等她回家的媽媽打來的電話。在心有邪念的王大利用磚頭擊倒劉敏意欲強姦時,好心司機張大年拿著劉敏跌落的錢包來到樹林邊,王大利便拿起劉敏的手機落荒而逃。發現倒地的劉敏後,張大年抱著劉敏立即展開施救,但醒來後的劉敏和一名路人卻僅看到了張大年抱著劉敏的一幕……

天下无冤 万世无怨——观《阳光下的法庭》有感

當年作為公訴人的寧致遠在認定了指認筆錄、傷情鑑定、張大年的有罪供述等證據後,對張大年以強姦、故意殺人罪提起了公訴,並在面對張大年的當庭翻供時,建議法庭嚴懲。以老院長普正南擔任審判長,與現任院長白雪梅等人組成的合議庭,未對張大年前後認罪態度的反差產生足夠重視,對張大年處以有期徒刑二十年的刑罰。至此,張大年身陷囹圄、一家人妻離子散,直至疑似真兇王大利出現,張大年才得以昭雪……

伴隨長時間鞠躬致歉的白雪梅院長、拖著病軀來到法院的普正南老院長、急火攻心住院的前公訴人寧致遠等法律人餘生的,將是比追責更痛苦的自責與遺憾。

遲到的正義終究是不完美的,當我們在努力防範冤假錯案,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與正義時,張大年冤案的始末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有益的思考。

天下无冤 万世无怨——观《阳光下的法庭》有感

要想有效避免“張大年式”悲劇的重演,刑事審判要堅持做到以庭審為中心。長期以來,刑事審判工作中卷宗中心主義傾向嚴重,被害人、關鍵證人不出庭已成為常態,法庭只能依靠偵查機關“精心製作”的卷宗所提供的“事實”定罪量刑。在張大年一案中,偵查機關雖然發現了手機的疑點,但選擇性地取證,並未把與手機相關的訊問內容記錄,因為一旦記入在案,法官就會發現這一缺乏關鍵物證的疑點。如果能真正實現以審判為中心,真正實現被害人、關鍵證人出庭常態化,案件中所有問題必然會暴露在法官面前,偵查機關也就不會製作如此經不起庭審推敲的證據,冤案也就可能被扼殺在源頭。

要想有效避免“張大年式”悲劇的重演,刑事審判要堅持嚴格證明標準。證據確實、充分,是我國法律對刑事證據證明標準的明確規定,即作為刑事案件定案依據的證據,必須經過庭審查證屬實,且有其它證據可以相互印證。但在張大年一案中,作為定案依據的被害人陳述和證人證言均無法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確實證明張大年實施了強姦、殺人的犯罪行為。

要想有效避免“張大年式”悲劇的重演,刑事審判要堅持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規定,如果被告人、辯護人認為相關證據是通過刑訊逼供等違法手段獲取,申請非法證據排除,且有一定的線索或指向時,公訴機關需證明證據合法性,如無法證明,法庭則不能將該證據作為定案依據。而在“重口供”的舊有觀念支配下,偵查人員對獲取被告人有罪供述十分痴迷,部分辦案人員為獲得這樣的供述,甚至不擇手段的通過非法方式獲取,這就為冤假錯案的產生留下了隱患。張大年一案,張大年在偵查期間的有罪供述與其當庭供述產生明顯矛盾,審判人員並未對此產生懷疑,也並未對在提供法庭證據中遺失的部分偵查機關訊問筆錄產生足夠的重視,相反卻把張大年當庭翻供認為是認罪態度差,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產生。

天下无冤 万世无怨——观《阳光下的法庭》有感

言及於此,想到當年在國家法官學院培訓時一位老師說過的話:一個法官一生最高的追求,就是不辦錯案。

但願法律和事實能如其本身的樣子,但願被告人和被害人能接受公正的對待,但願良心和道德能保持純真的本初,但願……天下無冤,萬世無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