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有人获过诺贝尔奖吗?为什么?

黄洪久


说北大清华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比如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她1951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学习。待屠呦呦毕业的时候,北京大学医学院已经从北京大学独立出来,成为了北京医学院,所以在一些介绍中会看到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在2000年,这个独立出去的北京医科大学又重新回归北大,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除了屠呦呦,杨振宁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共同组建而成。在1944年,杨振宁还获得了硕士学位,是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位。杨振宁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值得一提的是那时他还是中国国籍。

李政道是1944年进入西南联大学习,1946年经吴大猷推荐赴美留学。李政道1957年和杨振宁一起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那时他也是中国国籍。

现在看,从做出诺贝尔奖的成果到登上领奖台,一般要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北大清华仍然是中国的顶尖大学,而且现在有一些成就达到了诺贝尔奖的级别。相信再出现从北大清华走出去的诺贝尔奖得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刁博


据我所知,清北没有获得诺奖的人,国内目前获得该奖的就只有屠呦呦和莫言。

就单从这两个人的姓氏而言,可见都很特别。屠呦呦是医学领域的成就,莫言则是文学领域,都是在2010年之后的事情了。很多时候我在想,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延续至今的国家难道真的就没有一个可以摘得诺奖的人才嘛?当然不是喽,我的发问是在屠、莫之前,民国成立后的一百余年里,想想民国那个文化璀璨、名人辈出的时代,没有人获奖真不应该。如果单纯的从诺奖的那几个评奖领域和颁奖标准来看,中国可以影响世界的物理、生物、化学、医学、文学领域的人才是不多的,这里我只说中国大陆,不说华裔,因为严格来说他们算不上中国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在诸多领域的优秀的人才,否则中国从落后的双半社会走向今天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又作何解释?

诺奖的评选是受到很多其他因素影响的,大家可以看看主要获得诺奖的国家可基本都发达国家,他们对于世界的影响力不言自明。具体来说,诺奖是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些因素影响的,除此之外还要看评选委员会的主要成员是否可以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

先说民国,从1912年到1949年,中国诞生了很多卓越的人才,尤其是文学、科学领域,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的时代,如果公平公正的来做一次评选,我相信绝对会有人获奖。只是身处一个积贫积弱的旧时代,国将不国,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落后只能被挨打、被歧视,所以我们在西方人眼中是被严重歧视的,即使我们取得成就,也会被他们否定。弱国无外交,所以我们的成就也会被西方评选人带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分析,获奖的可能性更小了。毕竟评选的委员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有思想、有价值观、有宗教信仰、政治情怀,评选的客观性如果说不会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我是打死也不会信的。

再说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开启了多方面的对抗,尤其是政治、军事领域,所以诺贝尔奖的评选也多少会受到波及,你会发现同时期的苏联几乎也没有什么得过诺奖的人,政治对抗已经严重蔓延到了科学领域,都说科学无国界,但是研究科学的人是有国家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这也难怪如此漫长的半个世纪里,我们没有一个获得诺奖的人。

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历经改革开放的积累后近四十年的韬光养晦之后,中国的强大逐步让世界认可,中国在各领域的成就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上,合作大于对抗,所以利益交集也越来越大,西方希望可以从和中国的合作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必然对中国的态度也会发生转变,开始尊重,逐步回暖,他们必须摘掉有色眼镜,客观公正的去评价中国、评价中国在各个领域杰出的人才。所以只要成就突出,被诺奖提名甚至看重的几率就很大了。

我从民国讲到现在,也只想说明这两点,一个是诺奖评选并不是绝对的公平公正的,它是会受到外界的无法隔离的诸多因素影响的;第二点就是诺奖的评选是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强弱有关的。

其次,至于清北没有获得诺奖的人,我把原因大致归于以下几点:一,高校的体制化、行政化色彩过浓,自由受到束缚,框架约束太强,高校的顶尖学者、专业人才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搞科研;二,当前功利化气息浓厚的社会氛围是不利于人才专心研究,研究目的发生了偏差,为名为利的多余踏踏实实不受外界干扰的研究性人才;三,优秀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社会风气不正,影响了孩子们的求学观念,状元进入清北者,为国为民者少,为己为利者多,也就是这个社会状态造就了更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第四 ,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多少是有问题,没有做好引导,顶尖学着、人才脱离了基层,只看上,不看下。屠呦呦、莫言不会受到如此多的条条框框的影响,也不太会受到功利化思想的腐蚀、诱导,一直都是低调做学问和做研究。

第三点,我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要把是否获得诺奖当作一个人成就高低的标准,说通俗点,就是不要“唯诺奖论”。没有获奖不代表我们没有进步,更不代表我们的那些少数、真正的人才没有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做出贡献,我们的成就举世瞩目。诺奖终归是由人颁发的,所以它难免会有失公允,更何况,现在的诺奖评选标准的含金量多少还是有点折扣的,特别是对某些人的提名和评奖也是受到质疑的,它不是真理,只是相对比较客观的标准而已。

获得诺奖认可是好事,但没有获得认可也不必过分的妄自菲薄,我相信诺奖的初衷是为了鼓励人才去造福全人类,所以我们所做的只要能够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就够了。

所以没有必要为此而否定质疑一切,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国情,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尽全民之力,实现国家复兴,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

以上,请多指教。


王子不忧伤


首先,我要说的是得诺奖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共同特征是什么?

聪明?废话上大学的脑子都不差,脑子好的多了去了。北大,清华什么都缺,就不缺少脑子好的人。

那么是勤奋?中华民族历来的勤奋刻苦,考到清华北大的都不缺这个。

坚毅?不坚毅的人能够轻松考上省状元,在满天的高考试卷中熬过来的能缺这个。我不信。

我不兜圈子了。表达一下自己比较奇特的观点。是灵感。灵感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一秒钟的灵感给了爱因斯坦然后才有了相对论。那颗苹果曾经咋在无数人的苹果,只有砸在了牛顿的脑袋上 ,才有了引力的发现。诺奖就是奖给这些人的。

虽然我不是很信星座。但是事实上得诺奖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很大一部分是出生在1~3月。也就是说是天秤座和双鱼座的。

我没有做过统计不知道清华北大的1~3月出生的人有多少。因为这个时间出生的人是冬天。出生人口是<其它月份的。而靠灵感可能考北大清华的人有点费劲。又要学理工科。还要有个好导师。是顶尖的那种。家里还不是特别需要钱,支持孩子研发。而他本人又不放弃。统计下来,北大清华不会有太多这样的人的。应该说相对于庞大的生员,这样的人不多。而这不多的人又要拿诺奖。所以概率很小的。

我想说的是,当学习各类积累到了一定高的层次,带领你突破的就是那一秒钟的灵感。而这一秒钟甚至是一刹那上帝给了天秤座和双鱼座一点偏爱。


小桥流水人家


有,但是很少,包括当时两弹一星参与者,好多都是毕业于国外知名大学的华裔科学家。现在,有所成就的就是屠呦呦。主要原因,是填鸭式教育问题,如同选择填空,答案只有一个,其他都错,思想无法放的开,好像装在套子里,不但难有成果,更难有所创新。

还有,从小到大,再到高考大学,都好像在预先设定好的轨道上被动学习,全部的精力就是数理化语政英,某一领域的天才,为了高考那一点被扼杀,平时根本没有精力去延展兴趣和爱好,甚至对学习产生厌倦。

高等院校的行政化管理,也是个问题,涉及的问题很多,也不能再说了


孤峰雪影922


沒有,因为莫言和屠呦呦不是清北的。诺奖的获得必须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某一领域获得重大成就或突破,一般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研究或实践才可能。像袁隆平,如果诺贝尔有设农业奖,就很可能得奖。当然,他也不是清北的。而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言,我们的清北正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这功利浮躁的社会,绝大多数人不愿潜心学问,都朝着当官、发财、出国的方向去了。


老庄170655174


不要太在乎那诺贝尔奖,我们在自然科学方面虽然没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我国科学家也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远的不说,袁隆平、南仁东等等的中国专家够不够诺奖?现在的诺奖已经太政治化了,像写《红高粱》的这种诺奖我们得了又怎么样?


闲云野鹤148252422


为啥非要纠结于诺奖!诚然,诺奖是代表了一定的高度,但那毕竟是属于西方社会的奖项,而中国历来都是受排斥的。中国大陆,即使没有人获得过诺奖,但并不表示我们没有一流的科学家,当然,相对于西方社会确实是少了点儿,但这样的现象,其本质在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而绝不是中国人不行!所以,愚意认为,与其纠结于诺奖,倒不如改善一下我们的教育,不要肓目崇洋媚外,这样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民族骨气的强壮!


游离阴阳1


不太知道,不过诺贝尔奖、好莱坞都是西方人的游戏规则,他们那个圈圈里,很不喜欢和我们玩。所以特别不要在意有没有,而是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总有一天,咱也弄个什么奖的,让他望尘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