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天真地以爲「態度決定一切」嗎?

(文字來源於原創網絡播客節目《亦談亦唱》,版權歸屬濟南新卓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如有引用,請聯繫作者。)

中國隊正和我們一樣,在看世界盃。

2002年,中國足球衝進世界盃決賽圈那年,當時的國家隊主教練米盧的口頭禪“態度決定一切”一夜之間傳遍了全中國,並深深的影響了一批人。

那一屆的中國國家隊的確奉行了這句“態度決定一切”的格言,儘管他們在小組賽中一場未勝、鎩羽而歸,但是那仍是中國足球史上值得記住的一件大事。

很多朋友會問,今天的節目難道要談中國足球的話題嗎?當然不是,但這句“態度決定一切”的格言,已經培養了太多的中國好夢想,也造就了無數自以為是的洗腦機器人,所以我想我還是有必要在“態度”這個問題上說說我的看法。

你還天真地以為“態度決定一切”嗎?

其實,“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最早來自於美國的一位演說家和牧師羅曼·文森特·皮爾,同時羅曼皮爾也曾經是美國總統的顧問,還曾經是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廣播節目《生活的藝術》的主播,他寫的《態度決定一切》這本書,曾經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上待了整整10年的時間。

就是這樣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書裡創造了265條富於創意的格言,從2003年這本書被翻譯引進到中國之後,就讓無數懷揣著升官發財夢的中國人趨之若鶩。

那麼態度是否可以決定一切呢?甚至像某些哲人說的,“人生所有的能力都必須排在態度之後”呢?

我們先來分享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吧。

無聊的美國科學家他們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週末去教堂,於是他們做了一個全國性的抽樣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42%的人在週末會去教堂。

但是懷著嚴謹態度的科學家們沒有因此罷休,他們覺得這太多了,因為他們上週去教堂的時候,裡面只有一個八十歲的老太太和幾個流浪漢,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去呢?

於是他們又做了另外一個實驗,同樣隨即選取一些人,讓他們每15分鐘記錄自己一天的生活,他們收回人們記錄的時候,發現在週日上午做禮拜的時間,只有20%的人真正去了教堂,這只是之前問卷調查數據的一半。

那麼這裡發生了什麼?難道接受問卷調查的人都是騙子嗎?

當然不是。其實,問卷調查所得到的答案並不是真實的事實,那只是人們對於去教堂做禮拜這件事的一個態度,而不是他們的實際行為。我們發現,在去教堂這件事上,人們具有明顯的心理傾向性,但是態度決定了事情本身嗎?no!

你還天真地以為“態度決定一切”嗎?

如果你還沒有弄明白態度和行為的關係,我們就再來分享一個小故事好了。

在二、三十年代,美國人是很反感中國人的,然後美國科學家們調查了一個小鎮上所有的餐館和旅店,問他們明天如果有一對中國夫婦要來吃飯或者住宿,你們會不會接待他們。

小鎮上91%的回答都是:不會!

但是第二天,科學家真的讓一對中國夫婦去挨家挨戶的吃飯或者要求住宿,他們驚奇的發現,幾乎所有的餐館或者旅店都接受了他們,只有很少的幾家真的拉下了臉把他們拒之門外。

是小鎮上的人們在前一天撒了謊麼?還是頭天夜裡上帝託夢給他們不接待中國人他們就會死?

都不是,同樣的,調查問卷得到的是他們的態度,而他們真正面對中國人來就餐和住宿,他們要做出立即的行動,而態度在這個時候就根本沒有什麼作用了。

人的態度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因為態度很多時候並不僅僅來自人類內心的自發,很多情況下,行為會改變態度。

說到這裡,你還認為態度決定一切麼?

你還天真地以為“態度決定一切”嗎?

之所以說“態度決定一切”是個偽命題,首先是因為態度在很大程度上並不完全支配我們的行為。態度只是人對事物的一種看法和主張。從本質上說,屬於主觀意識,他的發揮依賴於客觀條件,以主觀能動性決定一切顯然是唯心主義的行為。

其次,這個偽命題使不少人用了無用功。我記的我小時候,每個期末的操行評語上都有這麼一條,叫“態度端正”。這的確是一種優良的品質,但是,一個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嗎?一個員工工作態度端正就一定能換來良好的業績嗎?有的人根本就不會念書,不會工作,因為讀書、做事不僅需要態度端正,更需要長腦子,想辦法,懂得人情世故,態度端正常常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從邏輯學上說,態度只是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

第三,這個偽命題使不少人沉陷在妄想症裡,而混淆了內心和大腦的區別。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說,態度其實就是你的內心,是你情願或不情願的行為傾向性,而大腦是什麼?大腦是理智,是合理不合理的行為分析能力。這兩者可不一樣,願意做並不代表就做的好,甚至並不一定付諸行動。所以很多人抱怨,老子天天按時上班,風雨無阻,巴結領導,點頭哈腰,一腔熱血灑紅旗,衷心耿耿兩行淚。可為什麼好事總輪不到我呢?那麼,去看看你的行為記錄吧, 在同時開始的工作中,我們的效率有多高?在按時上班的每一天,我們創造的價值有多大?在事關全局的利害面前,我們能做出的犧牲有多少?

如果你能堅持做有價值和高效率的事情,並做好了犧牲一些個人利益的心理準備,那麼恭喜你,至少有可能的是,眼前的抱怨很快就會過去,好事很快就來,你的行為將改變你現在的態度。

很多朋友肯定會說了,這個道理我自然明白,那麼達到這個標準我們就一定能有好結果了嗎?當然不是,總有一些例外發生。比如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的人,一樣得到了提拔重用,好事不斷,而我們的效率和價值卻一再被忽略,其實我們也根本無需難過,因為這解釋起來很簡單,就是你的領導根本不需要你創造價值和提供效率,你只需要讓他看到你很忙,就可以了。

你還天真地以為“態度決定一切”嗎?

最後,我們把問題說的感性一點,這樣更多的人就能感同身受了。還是一個有趣的測驗。

一個調查者請一對夫妻回憶他們在一起最幸福的時光,然後在他們滿含淚水、深情相擁之後開始提問:你們有多愛對方?從高到低依次打出1到10分。

很自然的,他們給出了比較高的數字。為什麼呢? 因為當他們回憶了那麼多幸福的時刻,腦中飽含著愛情的火花和美好的回憶,他們怎麼忍心在有多愛對方這個問題上給出低分呢?

但是我要告訴你的事實是,他們的內心知道自己有多愛或者不愛對方,但他們的大腦並不知道。

所以,現在你明白,當一個人苦苦追問對方,你到底有多愛我的時候,是多麼愚蠢了嗎?

你、我,他,以及我們想要知道愛不愛的那個人,我們都不是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不是頂了蘑菇的超級瑪麗,不是聖鬥士星矢和紫龍,更不是30條命的魂鬥羅。

我們的小宇宙還沒進化到爆發起來就天崩地裂的那一步,別指望意念降魔了,更別指望有人給你一個畫餅充飢,望梅止渴的夢想。在關乎個體幸福的問題上,做個行動派吧,這,就是我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