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崇祯到底有没有钱?

陌上花开195870729


明朝灭亡,迎来的不简单是一场改朝换代,而是一场文明的空前浩劫。明末大儒顾炎武说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朝灭亡,诚令人悲痛,而崇祯帝殉国,更显此事悲壮。然而,作为自秦朝以后,耻辱感最强的亡国之君。在其以身殉国后,却被一些人泼了一身脏水,被污蔑为悭吝之君。然而,如此恶毒的污蔑却禁不起简单逻辑的推敲。

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个传言,说明朝灭亡之后,崇祯的内帑(皇室私人钱库)被搜出多少两白银,以此证明崇祯是位悭吝昏愚之君,明朝活该被灭亡。据较为有影响力的《明季北略》记载:..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每驮二锭,不用包裹。

也即是说,崇祯的内帑有185亿两白银。什么样的概念?直到两百五十年之后,满清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赔银两亿三千万两,尚不足崇祯内帑的零头。这到底是要证明明朝有多富足?还是要证明崇祯有多悭吝?

而据毛奇龄《后鉴录》:..“余宫中内帑金银器具以及鼎耳门环钿丝装嵌,剔剥殆遍,不及十万。贼声言得自内帑,恶拷索名也。”其他同类的史料就不再举了,总之一种说法是,崇祯的内帑里有很多银子;而另一种说法是,崇祯的内帑早已经空了。

至於哪种说法更接近真相,我们可以根据常识与逻辑去判断真假,谎言尽管可以混淆视听,但总会有破绽,而禁不起推敲。

明朝的皇帝中,最为敛财的要数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喜欢派太监到各地征收矿税银,以增加其内帑银,很多史学家都认为明朝实际上就亡於这位万历皇帝之手。然而,皇帝的内帑并非完全是皇室私用。如据《明实录·神宗显皇帝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二年三月丁亥:“内阁传出 圣谕 两宫圣母,闻河南饥荒。发内帑银三万三千两,著该部解去济赈,部请分发河南、山东、江北,得允。”...万历三十一年四月己亥:“户部揭称:各镇请饷数多,逋负催征无期。请内帑百万,与太仆寺五十万,一时齐发辅臣以闻……伏惟 皇上俯念边情最急,仍谕照数速发。”

万历皇帝虽敛财有道,但花银子的地方也多,除了自己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外,还给其最宠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大量赏赐。此外,万历三大征以及后期的萨尔浒之战等等,长期的大规模战事早已耗空了大明朝的国库。当国库耗空,自然就得动用皇帝的内帑了。

自万历以后,明朝的财政基本上就已经寅吃卯粮了,欠饷问题日益严重。而自崇祯皇帝嗣位之后,外与女真的战事不断升级,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大规模起义。崇祯又不爱敛财,生活过的极为节俭,史载: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连崇祯的内衣破旧了都舍不得换,而被大臣看见了,都觉得难为情。在军饷都屡征不齐的情况下,崇祯已到节衣缩食的地步,又怎么会有那么多内帑银呢?

再则,崇祯是耻辱感极强的皇帝,在最后关头,其令皇后、贵妃等自杀,又砍伤、砍死公主,最后自己上吊於煤山。临终前还留下遗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崇祯的耻辱感如此之强烈,如果其内帑真多那么多银子的话,还会有颜面留下这番话?

崇祯或许不是位好皇帝,但在品行上绝对无亏。而别有用心之人,却为了其篡夺明室江山而寻求某种道义上的法理依据,便肆意抹黑了崇祯帝。可如此低劣的抹黑手段却被很多人信以为真,不亦悲乎?


历史闻知社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看似面上光鲜,然而二百多年下来积累的体制弊病,早已积重难返,病入膏肓。一边是人口激增、土地兼并严重,钱财集中于权贵巨室,一边是腐朽的国家机器根本收不上税,国家财政窘迫,难以维系正常运转。

此外又恰逢全球化进程的大航海时代,和外国交流空前密切的“晚明大变局”,可以说朱元璋和朱棣基于小农经济设计的政治体制,已经完全跟不上“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了。

当时的中国江南,是整个全世界最富庶的地域,生产力水平达到相当的高度,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每年从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的相关贸易换回大量的白银,竟能让中国这么一个贫银国实现了“银本位”制度。

可惜这些本能让帝国得以续命的钱粮财赋,在已经彻底腐坏的明朝体制下,根本不可能收取得上来。因此整个国家一边是西北苦难交迫,流民遍地,一边是江南富庶升平,莺歌燕舞。

崇祯皇帝难道真不知道百姓无钱,整个国家的财富都在官僚巨富手中么?可是他一方面固然可以随意罢黜甚至杀戮那些宰辅、总督、尚书等方面大员,如同杀猪宰狗,另一方面却根本无力和整个官僚权贵集团做斗争,让这些道德君子从嘴里把钱吐出来。

官员们拜太祖皇帝朱元璋所赐,光领那点合法的微薄薪水,一家老小都根本活不了,活不好,因此不免要收各种“冰敬、炭敬”之类的潜规则灰色收入,自然就更没有立场去严惩贪腐,清理自身队伍。

而明朝商税极低、科举士大夫免税的“祖制",正好又让官僚进士们大开收纳投献田、开设各种工场铺子的方便之门,而真正向国库缴纳的赋税,和他们所得巨额利润比不过九牛一毛。

这些学富五车的官僚士大夫,笔下道德文章洋洋千言,忧国忧民溢于言表,但真让他们去学于谦海瑞,做一个廉洁自苦的崖岸孤臣,那就谁也休提了。需知道整个大明朝二百多年,总共也才出了一个于谦,一个海瑞!

明末名将卢象升,算是那个时代仅有的知兵法、敢善战,廉洁自守,更有一腔为国忘我热血的进士文官,他曾在巡视九边后,上书汇报崇祯皇帝:

【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绔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

这就是大明朝的精锐兵马、西北边军将士当时的生活状况。一群平日卖儿、鬻女、典妻、乞讨,或与将主为奴来维系生存的乞丐和奴隶,指望他们保家卫国到几时?一个连帝国核心支持武力都弄成这个样子的王朝,竟可能长久持续下去么?

卢象升卢忠烈公此前未逢一败,为当时大明第一名将,又身居兵部尚书和宣大总督的要职,在巨鹿之战,却只能以五千天雄军去迎击入侵关内的两万清军,身披多创一战殉国。

个中缘由,并非他将才不足,而就是因为数万友军就坐视他全军覆灭而不动如山,而就是因为他麾下将士竟已经饿了整整三天肚子,无人肯供应粮饷!

卢象升巨鹿殉国

崇祯帝也曾在内忧外患之际,听取内阁首辅薛国观的进言,强迫他那些亲戚捐资助响。

武清侯李国瑞是崇祯帝曾祖母孝定李太后的亲族,拥有大片庄园田产,家资无数,因拒绝输饷被崇祯帝逼死。皇亲国戚们人人自危,便暗地和宫中嫔妃宦官相勾结,趁着五皇子生病,装神弄鬼,假造孝定太后(九莲菩萨)显灵,把这个小孩子活活吓死,甚至还放言要杀尽所有皇子。

【帝初忧国用不足,国观请借助,言:“在外群僚,臣等任之;在内戚畹,非独断不可。”因以武清侯李国瑞为言……或教国瑞匿赀勿献,拆毁居第,陈什器通衢鬻之,示无所有。嘉定伯周奎与有连,代为请。帝怒,夺国瑞爵,国瑞悸死。有司追不已,戚畹皆自危。因皇五子病,交通宦官宫妾,倡言孝定太后已为九莲菩萨,空中责帝薄外家,诸皇子尽当夭,降神于皇五子。】

这亦是权贵集团对皇帝的最后通牒:今日可以把黑手伸进皇宫,吓杀皇子,难道明日便不能弑君篡位么?

崇祯帝痛失爱子,又遭恐吓,只能生生咽下这口恶气,让李国瑞七岁儿子继承武清侯位,将李家的家产尽数归还,并杀了薛国观这个倒霉首辅,给皇亲国戚们出气。

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

【俄皇子卒,帝大恐,急封国瑞七岁儿存善为侯,尽还所纳金银,而追恨国观,待隙而发。】

所以,哪怕是松锦大战洪承畴部毁败,潼关大战孙传庭部覆亡之后,大明王朝精锐的机动军力固然已经全军覆灭,但九边重镇尚有几十万缺衣少食的边军,然而崇祯皇帝却根本拿不出能让他们卖力抗敌的粮饷。

因此,李自成数万老营东征,几十万明朝边军竟卷甲而降,几个月就让李自成兵锋直指北京城下,逼得崇祯帝上吊自杀,临终犹自痛骂:【臣皆亡国之臣!】

而当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后,这些原明朝降军又迅速转头了满清,成为清军取关中、下江南、攻伐四方的马前卒,急先锋,并和八旗铁骑一起,用屠刀把江南士绅权贵们积累的巨额财富尽数洗劫。


狐狸晨曦


我是头条号掌上博物馆,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明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是以勤政简朴、不好女色著称。但大明还是亡国了。

有人说,崇祯的错误不是生性猜疑,刚愎自用,而是错杀了袁崇焕。要笔者说,就算崇祯不杀袁崇焕,只要他还当皇上,大明朝一样会亡国。

笔者就举一例说明之。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14万大军南征,一路势如破竹,不战而得八座城池,很快兵临宁远城下。宁远城守将袁崇焕在城上架设了11门红衣大炮。这是袁崇焕省吃俭用卖光家底跟葡萄牙换来的。

红衣大炮也叫红夷大炮是16世纪初欧洲制造的前装重型滑膛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就传为“红衣”。红衣大炮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

红衣大炮射程远、威力大,特别是击杀密集的骑兵具有强大的杀伤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 把当时根本不知道热兵器是何物的后金兵炸惨了。宁远城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在攻城的第三日,后金便撤兵而去。 这一战让努尔哈赤辛苦一辈子积攒起来的家底,几近拼光。努尔哈赤本人在宁远大捷中也被袁崇焕用大炮炸伤。也有人说被炸死。

如果袁崇焕有100门红衣大炮,努尔哈赤、李自成都得缴枪投降。可关键崇祯根本不会给袁崇焕一分钱用于买炮。崇祯自己每顿也是三素一荤,穿着戴补丁的衣服,为了节约起见,他常派人到宫外采买物品,然后仔细询问价格。


1645年正月,李自成已在西安建立了政权,进逼北京。大明的局势可以说到了火烧眉毛的窘状。崇祯想调吴三桂部紧急入卫北京。可他算了一笔账,吴三桂进卫北京,大约需要一百万两银子的军需。他不能忍受一下子付出这么多的银子,为此,崇祯只得放弃这最后的稻草,然后坐困城中等死。

 当李自成攻入北京,打开崇祯的银库时,李自成大吃一惊。本以为天天在喊穷的崇祯,国库还不得空空如也,结果当了17年皇上的崇祯节省下来的银子堆积如山。正所谓,“崇祯跌倒,自成吃饱”。 如果这些钱都给袁崇焕买大炮,崇祯还会上吊吗?你说崇祯有钱吗? 欢迎关注头条号掌上博物馆


和佛赏花去


明末崇祯年间,正好是中国又一次风云巨变的时候。明末战争不断,社会在变革,因此大明王朝的经济状况就颇受历史爱好者们的关注。根据相关资料和一些大家都分析来看,明末的经济状况应该是这样的:政府穷而民间富,西北穷而东南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坑爹的税收政策以及繁荣的商贸

当初明太祖朱元璋建国的时候,因为天下战乱不断,因此对农业对商业都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不过农业恢复快,商业恢复慢,因此为了给商人留条活路,太祖皇帝规定民营商人收税三十税一。后来到了万历朝,大明的商贸已然达到了超级高的水平,每年通过贸易涌入中国的白银都是源源不断,这就使得沿海的商人变得越来越有钱,可是大明坑爹的税收制度却使得大明政府从这些商人手里根本捞不了几个子。当然了,也不是崇祯皇帝不想收,而是东林党这帮文官看自己的利益胜过国家利益,看自己的气节高于爱国情节,所以不断的阻挠崇祯皇帝收商税,这就使得国库捞不上钱。


荒废的官营商坊

大明在东南有很多官营或者官私合营的手工坊,比如丝造局等等。这些作坊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供皇家使用,还会用于商贸。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这些手工作坊或者被大商人吞并,或者被文官霸占,总之作为大明官方的商贸场所,到了崇祯朝就已经不姓朱了。

白银的冲击以及土地兼并

东南繁荣的商贸使得大量的美洲白银涌入中国,但是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存钱。这些大土豪挣了钱要么存着,要么买地。存钱的结果就是市面上流通的白银其实并不多,而自从张居正改革之后,收税统一收银子,白银都在东南,西北就惨了,如此一来内地的农民为了换银子交税,通常还要长途跋涉的去城里贱卖粮食。换来的银子交上去又被贪官克扣一部分,这样再次流通下来的白银就更少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旦诞生,就会造成有钱人越来越有钱,穷人越来越穷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局面。


除了白银的冲击,土地兼并也是一大硬伤。虽说土地兼并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但毕竟中国太大,西北工坊有限,西北的流民又没什么机会能到东南去打工,就只能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大地主土地兼并,跟文武官勾结,又给国家少缴税,这样一来,税收的矛头就只能只想已经被榨干的农民了。这样的最终结果就是农民起义。

因此说,崇祯朝,富了富人,穷了国家。


火器工坊


这是个很明显的答案——没有。历史记载中崇祯变卖皇宫中的生活用品和人参等都是确凿的,而且即使这样,仍然不敷使用,以至于皇帝要哀求自己大部分穷大臣来捐款。

很多的资料等都把崇祯说成是守财奴,原因是因为传说中的皇帝内帑是很多的,而且从万历年间就传下来很多。但事实上许多东西都是明朝的遗民为了推卸责任编造的,以及清为了彰显自己的正义形象故意夸大抹黑的。

可能有些朋友对我说的并不相信,但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叶梦珠的《阅世编》的话,那么就完全可以想像明末的大概情况,绝没有一些人口中说的那样不堪。


吃饭不刷碗1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不但有钱而且钱多的快腐烂发霉了,只是,他吝啬没舍地花。他的内帑银子比现在的上市公司所圈的钱多多了。可最终被李自成搜刮所得。



那崇祯到底有多少钱呢?据有关史书记载,崇祯二年五月,蓟辽总督袁崇焕和宁远总兵吴三桂觐见述职,崇祯问袁崇焕有何困难尽管提。当然缺银子。崇祯用眼扫了一圈在场的内阁几个重臣,户部尚书说,国库早已入不敷出了。内阁首辅小心翼翼地提醒崇祯:何不问问内帑银?崇祯无奈,只好退居后院,悄声问身边的大内总管王承恩:内帑银具体有多少?王承恩下跪一本正经答奏:一千肆佰柒拾叁万陆仟伍佰壹拾贰两整!1470多万两白银啊,这是有明一代二百七十年十五代君王积攒下来的家底。可是不知为何,崇祯是个吝啬鬼,要钱不要命,只从内帑银里取出3万两给了袁崇焕……即使到了崇祯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李自成都打过黄河进入山西了,由于朝庭没钱连南方的勤王军队都没法调动,但崇祯还是没舍得用,最后全留给了李自成……


书中有毒


崇祯皇帝到底有没有钱?当然是有的。

崇祯皇帝当政时期,为了应付东北的满族军队和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军,需要大量的军饷。为了应付这一局面,崇祯皇帝只得采取各种手段。

巧立名目增加赋税,成为明后期朝廷常用的招数。加派开征始于嘉靖时,而引起民怨沸腾的“辽饷”、“剿饷”和“练饷”加派,最为突出。以至于清军入关后,打着的旗号便是废除三饷,虽然其实清朝统治者并没有取消这一重税。

所谓“辽饷”是指万历末至崇祯初年,辽东女真起兵,明廷加派田赋五百二十两用于辽东作战。剿饷是指在崇祯十年(1637年),为镇压农民起义,加征赋税二百八十两。

练饷是指在崇祯十二年为抵御清兵入关,加派练兵所需饷银七百三十余万两。“三饷”合共1670多万两,超过常年岁入一倍以上,人们不堪重负。

除“三饷”之外,在征收赋税时,又有所谓“带征”和“预征”。带征指历年拖欠未完的钱粮,于征收当年正额时带征若干份;预征是指除完纳当年的赋税外,提前征收来年的部分钱粮,这些都是统治者为解决收入不足、敲诈百姓的手段。征税时,地方官又往往趁机私行加派,以满足私欲。赋税加征,最终受累的是广大农民和中小地主,他们不堪重负,被迫逃亡,走向对抗官府的道路。

只要想一想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对北京的明朝官员实行的追赃比饷,捞出了多少银子,就可以知道,当时真的是国贫民贫官富了。


倪说历史


明未崇祯帝是一个勤俭,勤政,寡欲守成,想做为的皇帝。但他登位接下一个烂摊子,外患,内乱交加,北方各省十年九旱,.民困灾荒遍地,朝廷收不到税赋,还要救灾开仓赈济。南方富庶,征些粮钱根本不够征辽,剿乱之费用。朝廷内文官党争互斗,崇祯朝十几年换了几十位阁辅国老。武将却懦,拥兵自重,纵寇自保,杀良冒功,枪掠成风。崇祯帝性刚愎自用,少德寡恩,能干事的能臣武将都沒好下场,如袁崇焕.楊胴昌,卢象升,孫传庭等。明朝灭亡,有多方面因素,但崇祯帝的谋略策划用人也加速明破灭脚步。李自成围北京,崇祯无钱哀告国戚勋臣,京官捐输只得几十万兩银。不敢动明十几代皇帝攒下内库一千几百万金银,众人皆言崇祯帝糊涂,岂不知,明众先皇有规,内库只增不减,动内库者为不肖子孫,,死后难对列宗列祖。崇祯惧此先律,/守着金山,用不成,无奈吊死煤山,一了百了。后人哀其不辛,更哀其愚而不可救药的愚也!


吕向正539


客观上说崇祯不失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他勤政简朴,常常批阅奏章彻夜不眠。但他性恪上却有点缺陷太自以为是了,明知袁督师是冤枉的,但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杀了袁督师,导致大明亡国。如果袁崇焕不死则外有督师抗清,内有辽东名将吴三桂。那么李自成也未必能进北京,至少大明还能坚持几十年。

祟祯那时手里应该没钱了,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万历皇帝,那家伙在位四十多年却没怎么上过朝,导致奸相专权,宦官横行,大明国库亏空,所以到了朱由俭这应该没钱了,要不他也不会向百官募捐了。


简单点挺好7


答案很明确,崇祯没有钱!一分钱也没有!万历几十年的积蓄大概留下了3000多万两白银!魏忠贤鼓励天启修宫殿花费600多万,鼓励天启买木头做木匠,我们都知道清朝乾隆修宫殿从云南运木头,一根木头运到北京的花费是五万两白银!加上魏忠贤和天启的挥霍,天启六年的时候,国库内库就没有一毛钱了!崇祯登基时辽东,西北的边军都欠了半年的军饷,才引起辽东官兵哗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