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學宮 揭陽賢德文化的淵藪

粵東古邑揭陽,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自古人文蔚茂,賢達輩出,素有“海濱鄒魯”“水上蓮花”之美譽。揭陽人在用勤勞和智慧推動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的歷史進程中,也積澱起了豐富的賢德文化,從地標性歷史文化建築到尋常的祠堂民居, 從流傳千古的先人賢德事蹟、文章到揭籍院士、道德模範、業界精英的賢德故事,從揭陽優秀民俗文化到身邊的凡人善舉所折射出來的正能量……無不湧現著揭陽人崇賢尚德的傳統和熱情。

為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揭陽人民共同擁有的這筆精神財富,榕城旅遊推出【講好揭陽賢德故事】欄目,深入挖掘賢德歷史文化,弘揚新時代揭陽“走在前列”精神,講好揭陽人的賢德故事,促進廣大人民群眾準確理解“賢德揭陽 揭陽進賢”的重大意義,激發全民內生動力,形成齊心協力推動揭陽振興發展的強大合力。

本欄目歡迎大家踴躍參與,文稿要求圍繞“賢德揭陽”主題,字數、題材均不限,請將文檔投稿至[email protected],並在郵件中註明個人信息。

已保存

揭陽賢德文化發源於兩漢,振興於南宋,發達於明清。作為揭陽古代最高學府的揭陽學宮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揭陽賢德文化的培育基地,在推動本土社會進步,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上貢獻巨大。時至今日,仍然是人們崇賢的聖境,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撐。

巍巍學宮 揭陽賢德文化的淵藪

鄭楚藩 攝

繼往開來 不斷擴建

在中國,所謂學宮,其實是學校和文(孔)廟的結合體。對教育是否重視,也就是對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思想道德文化傳播是否用心,從來是衡量地方職官的重要標尺。《左傳》一針見血地指出:“官能宿業,教之所興;官苟非人,教之所廢。”正因如此,過去治理地方者,都把學校的建設放在最重要的地理位置來經營。揭陽也不例外。

巍巍學宮 揭陽賢德文化的淵藪

黃志輝/攝

由於地方官學(府學、縣學)等都以儒學為教學內容,因此又稱儒學。又由於這類建築都由學校和孔廟(宮)組成,所以叫學宮。揭陽儒學創建於縣治甫置的紹興十年(1140)。淳祐六年(1246),潮州知州陳圭第一次重修。景炎三年(1278)為兵火所毀。元代第一次重建。明清以後,自洪武三年(1370)知縣唐宗義、訓導全太沖,至清光緒二年(1876)知縣夏獻銘進行第二次重建,乃至把方向由“坐西北壬子向東南丙午之間”,改為“坐東北癸丑向西南丁未之間”,總共有過十九次不同規模的重修、擴建或重建。幾乎所有後來為揭陽人尊崇,供奉於名宦祠的揭陽各級職官,都參與過學宮的重修。

巍巍學宮 揭陽賢德文化的淵藪

整個學宮組群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現存各類單體建築20餘座,是國內同類建築規模較大的一處。揭陽古城 袁楚生 攝

學宮的組成建築,是逐步豐富起來的。至乾隆間,已形成的主體建築有先師廟(文廟、孔廟)、欞星門、啟聖祠、名宦祠、鄉賢祠、明倫堂、進德齋、修業齋、號房、敬一亭、尊經閣、魁星亭、文昌祠等。其中號房、明倫堂、進德齋、修業齋和尊經閣,是直接用於講學、研習的地方,即學校的主體。孔廟、文昌祠、啟聖祠、名宦祠和鄉賢祠等“宮”的建築,是培養學生崇拜孔子、崇拜各類賢德人物,祈禱文運亨通的場所。

光緒二年(1876)把方向由東南改為西南,是根據傳統風水理論,有利於出文化人才而作的努力。以科學的眼光來審視,自然不足為取。但是這一舉動,卻很有代表意義:體現著地方官為地方文化的發展殫心竭慮,嘔心瀝血,這自然也就產生效應,讓渴望文運振興的士子們以及整個社會,對這些地方官的賢德感念不已,無形中形成一種以進取作為報答的理念和行動,從而使揭陽有了不息奮鬥的精神。

巍巍學宮 揭陽賢德文化的淵藪

黃河 攝

前仆後繼 誨人不倦

揭陽學宮成為揭陽賢德文化的淵藪,士子心目中的聖境,與歷代有作為的長官,不斷修繕良化教育場所環境條件有關,更與他們以一種自覺的精神,前仆後繼,登臺講學,誨人不倦,使學宮學習氛圍濃厚,學術研討成風,賢才因之輩出有關。

明初泉州舉人劉潛夫“少有才名,貫空經史,馳騁百家學問,文章為鄉邦推重”。知揭陽縣,第一件事是興學育士,“蒞政之暇,謁聖廟,登講學,聚諸生,辯解《論語》《孝經》,夕始罷。旬月課文,評定甲乙,文運由是煥然一新”。當其以丁艱離職時,民眾乃作《去思碑》以志懷念。

明永樂二十年(1422)任職揭陽知縣的莆田進士徐資用,博學有才,政暇則與生徒講究經義與先賢事蹟,興辦學校,教訓童蒙,育人無數,後人乃把他供奉於縣中名宦祠。

巍巍學宮 揭陽賢德文化的淵藪

黃志輝/攝

弘治十七年(1504),雲南舉人童琰任職揭陽知縣,第三個月即大舉興建尊經閣,廣儲圖書,為士子學習之助。開揭陽學宮有圖書機構的先河。對揭陽讀書風氣的推動十分深遠。

嘉靖十六年(1537),泰和舉人、潮州同知、王陽明的學生,著名理學家,代理知縣期間,與另一著名理學家,由御史貶為揭陽主簿的紹興人季本,時登學宮講臺,與諸生探討王陽明心學,推行知行合一的理念,對以揭陽學者為主體的“潮學”派的崛起,貢獻良多。

明末無錫進士高攀龍,東林學派中堅人物,被貶為揭陽典史時,日與諸生講究經義,對於“動靜”的辯證關係,有獨到理解,在學習方法上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心得。其對揭陽學術的推波助瀾,後世景仰不息。

巍巍學宮 揭陽賢德文化的淵藪

黃志輝/攝

有清一代,熱心並躬行於學宮講學以啟眾智者依舊不絕如縷,如康熙三十年(1691)以貢生出任知縣的江夏人蔡端,非但捐巨資以重建明倫堂,且屢至其所,“申孝悌之教”;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揭陽縣事,後來升至台州知府的劉業勤,修學宮,建榕江書院,公餘“即與諸生研論經義,如父兄之訓子弟”,使“鄰封亦有風聞來學者”。此外,本籍進士許登庸、黃世傑也都長期在學宮講學解惑,以自撰講義《四書節解》《四書精選備要》《史鑑叶韻四千文》等作為輔導教材,有效地提高了諸生對於經義的理解與闡發,從而培育了他們的應試能力,為提高科舉的中試率提供了巨大的推助。

學宮的建設只是一個殼,一個場地,使之成為學術陣地、成為知識海洋的是踵武而至的學宮的教官、教師,以及關心學宮諸生學習的歷任知縣。沒有他們的言傳身教,就沒有揭陽學宮的聲名鶴起,就沒有“揭陽多士天下都”鼎盛局面的出現。

巍巍學宮 揭陽賢德文化的淵藪

巍巍學宮 揭陽賢德文化的淵藪

黃志輝/攝

專心向學 賢才輩出

揭陽儒學的開設,為賢才輩出創造了有利條件。自南宋以降,揭陽出產的舉人、進士,絕大部分經過學宮這一烘爐的冶煉。

據初步統計,八百餘年間,揭陽(指今揭陽市)一共出產了95名文進士,以朝代分,宋朝33人,元朝1人,明朝37人,清朝24人。以當時的區劃(揭陽、惠來、普寧三縣)分,揭陽縣佔62人,惠來縣25人,普寧縣8人。至於舉人,明代揭陽出產208人,惠來23人,普寧15人;清代揭陽132人,惠來77人,普寧54人。從這組數字,就可以看到揭陽儒學在作育人才上的貢獻。

巍巍學宮 揭陽賢德文化的淵藪

黃志輝/攝

揭陽學宮不但走出的人才數量大,質量也高,如宋代的王中行、黃煥國,元代的黃點,明代的徐虔、吳裕、王昂、鄭一初、黃國卿、郭之奇、黃奇遇、許國佐、羅萬傑,清代的許登庸、鄭大進、黃爽、曾習經等,都是或為名宦,或為鄉賢,名留青史的人物。

巍巍學宮 揭陽賢德文化的淵藪

黃河 攝

揭陽在明清兩個在全國叫得響的學術群體:潮學派和揭陽先生的中堅分子,如前者的楊瑍、楊瑋、薛侃、黃國卿、吳繼喬,後者的黃勳、黃爽、許登庸、黃世傑、袁煉、鄭溶等,也都從揭陽學宮的泮橋上走出。

明清兩代,揭陽在全國學術界有影響的著作,如《經傳正義》《魯論真詮》《翁東涯集》《宛在堂文集》《新定道德經》《百州堂集》《四書節解》《愛日堂文稿》《初學藝引》及《蟄庵文存》等,也都為當年原是揭陽儒學諸生的學者們所撰述。

巍巍學宮 揭陽賢德文化的淵藪

袁建雄/攝

學宮,作為揭陽賢德文化的淵藪,集中了近九百年儒學建築理念、實踐與遺存,集中了近九百年以德為先教學思想和實踐的豐碩成果,集中了近九百年慕賢追賢成賢的楷模及其事蹟。今天,這裡理所當然應該成為以賢德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

揭陽學宮,這賢德文化的淵藪,非但是揭陽地標,是揭陽名勝,更應是揭陽文化形象的豐碑,激勵後之來者秉持賢德,創造美好家園的大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