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堪比管仲與蕭何,命途多舛,仗劍英雄成了我們熟知的大詞人

實力堪比管仲與蕭何,命途多舛,仗劍英雄成了我們熟知的大詞人


辛棄疾,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實力堪比管仲與蕭何,命途多舛,仗劍英雄成了我們熟知的大詞人


通過兩件事情,我們就可以看出辛棄疾絕對是滿腔熱血的投入到革命工作的,而且是一絲不苟的完成任何任務,不懼艱難險阻,沒有文人的溫文爾雅,充滿了沉雄豪邁的英雄氣概。


在完顏亮大舉南下時,農民耿京起義,成為各地義軍中最強大的一支隊伍,其中有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投奔耿京,他就是辛棄疾,掌管起義軍的大印。辛棄疾的另外一個朋友義瑞在辛棄疾的勸說下投誠耿京,誰知,義瑞卻偷走大印,逃奔金軍,陷辛棄疾於不義。


實力堪比管仲與蕭何,命途多舛,仗劍英雄成了我們熟知的大詞人

炸了毛的辛棄疾立下軍令狀,不抓住義瑞,提頭來見。意氣風發的辛棄疾率領小隊人馬,追上義瑞後,二話不說,手起刀落當場將叛徒砍殺,提著義瑞的人頭回到耿京營裡。


後來耿京被任命為天平節度使後,被義軍將領張安國殺害,張安國投奔金軍,且被封為濟州州官,辛棄疾聽到這個消息後,痛心、氣憤,親自帶領五十名勇士,奔向濟州為耿京報仇,不但成功闖進州衙,而且將叛徒張安國活捉後斬首示眾,不可謂不厲害,並且策反了張安國的人投靠南宋,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實力堪比管仲與蕭何,命途多舛,仗劍英雄成了我們熟知的大詞人

後來他向朝廷提出抗金主張,可惜沒有被採納,再後來還做過幾人地方官,創建過一支“飛虎隊”,但是他北上抗金、收復失地的願望最終沒有實現。當然,如果在仕途上順風順水的話,可能會多一位仗劍天涯的英雄,但同時我們也將失去一位多姿多彩的絢爛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


實力堪比管仲與蕭何,命途多舛,仗劍英雄成了我們熟知的大詞人

最後我們欣賞辛棄疾最後回詞,一曲著名的小令《破陣子》,回味辛棄疾其中的辛酸與無奈: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