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途多舛,兩度被迫休妻的太子李亨,靠隱忍和機遇當上皇帝的典範


命途多舛,兩度被迫休妻的太子李亨,靠隱忍和機遇當上皇帝的典範

唐肅宗李亨

自古以來太子這個職業就是伴隨著風險而存在,在不同的朝代太子所處的境遇差別很大。如果攤上了雄才大略而又壽命時間很長的君王,像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清聖祖、清高宗這種,太子的危險度甚至高於皇帝。當了30年太子的劉據死於漢武帝的“巫蠱之禍”,被廢黜的康熙皇太子胤礽就曾抱怨過:“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相比他們而言唐玄宗的太子李亨則幸運的,從當太子開始的“飛來橫禍”到“歷經劫難”,最後抓住“天賜良機”終成君臨天下的帝王。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為了替自己兒子壽王李瑁爭奪太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和駙馬楊洄一起精心設計了一場“宮廷政變”的騙局誣告陷害了當時的太子李瑛,隨後李瑛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一起被玄宗廢為庶人,不久後三人一併被賜死。

二十五年四月,楊洄又構於惠妃,言瑛兄弟三人與太子妃兄駙馬薛鏽常構異謀。玄宗遽召宰相籌之,林甫曰:“此蓋陛下家事,臣不合參知。”玄宗意乃決矣。使中官宣詔於宮中,並廢為庶人,鏽配流,俄賜死於城東驛。——《舊唐書.玄宗諸子》

太子李瑛被廢黜賜死後,皇儲之位虛懸了一年零兩個月。在這期間,圍繞皇位繼承人的選擇在中央朝廷與朝外和後宮之間進行了激烈的明爭暗鬥,玄宗為選擇繼位人也頗費了一些心思。

命途多舛,兩度被迫休妻的太子李亨,靠隱忍和機遇當上皇帝的典範

唐玄宗

“天降橫禍”,成為太子

李瑛被廢后,《舊唐書》記載了玄宗向時任中書令的李林甫徵詢太子人選時,李林甫就推薦了壽王李瑁:“初,太子瑛得罪,上召李林甫議立儲貳,時壽王瑁母武惠妃方承恩寵,林甫希旨,以瑁對。”有受玄宗寵愛的老媽武惠妃,又得到宰相李林甫支持,壽王李瑁繼任的呼聲很高。

然而,在以宮廷政變起家,皇位正統性不足的唐玄宗心裡,他有著不為常人所知的更深的考量。唐玄宗殺了自己親生三個兒子,表面上看是武惠妃和李林甫煽動挑撥的結果,實際是唐玄宗為了加強皇權的直接反映。正是這種鞏固皇位,加強自身皇權的意志左右了玄宗對於未來儲君的選擇。

從開元以來,無論是對皇太子的政治權力還是對其政治生活的空間,唐玄宗都已經著手加以壓縮和抑制。他在廢黜太子李瑛之際,就是通過調整宰相集團中的中書令即以李林甫代替張九齡而實現的,他自然不希望再看到未來的皇位繼承人和宰相集團之間有什麼深厚的淵源。一旦皇太子與宰相之間有任何政治上的聯繫,都會使皇太子獲得政治發展與勢力膨脹的機會和可能條件。

對於玄宗而言,權相與太子的結合會極大的威脅到他的皇位,有著中書令李林甫和後宮寵妃武惠妃深厚淵源的李瑁不為玄宗所選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了,何況他還和李隆基的哥哥寧王有著深厚的淵源。於是毫無政治勢力的忠王李亨(當時名字是浚,後改)進入了玄宗的視野。

命途多舛,兩度被迫休妻的太子李亨,靠隱忍和機遇當上皇帝的典範

李亨還在孃胎裡的時候差點被當時還是太子的李隆基下藥給弄掉。出生後多年以來並不被重視,相比李瑁,李亨能成為玄宗心目中太子的候選人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 缺乏與李林甫為首的宰相集團政治上的淵源,在宮中和外朝上也沒有形成個人政治勢力;
  • 李亨的養母王皇后(後被玄宗廢黜)當時已死,而他生母楊氏也已亡,這樣太子與後宮之間的政治聯繫也不復存在;
  • 具被繼承皇位資格的眾皇子中排行第三,為最年長的皇子,而且當時已有長子李俶;
  • 年屆二十八在十王宅中沒有什麼不良案底;

揣測出主子心思的宦官高力士在玄宗為立儲不定而猶豫和憂愁之時提出了“推長而立”的建議:

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上以忠王璵年長,且仁孝恭謹,又好學,意欲立之,猶豫歲餘不決。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誅死,繼嗣未定,常忽忽不樂,寢膳為之減。高力士乘間請其故,上曰:"汝,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上曰:"然。"對曰:"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復爭!"上曰:"汝言是也!汝言是也!"由是遂定。六月,庚子,立璵為太子。——《資治通鑑》卷214

確立了立長的原則,皇位繼承人的人選也就容易明確了。就這樣,在玄宗眼裡易於控制的忠王李亨在開元二十六年六月被冊立為皇太子,當年七月舉行了冊禮。

不過,選立李亨是否屬於真正的立長並不重要,甚至時隔多年以後連李亨自己都認為自己繼承大統屬於“非次”。唐玄宗選擇毫無政治勢力的忠王李亨為繼承人,是在實體化的東宮體制還沒有備完全打破的形勢下,為尋求政治穩定而採取的一種政治策略。

命途多舛,兩度被迫休妻的太子李亨,靠隱忍和機遇當上皇帝的典範

太子的悲慘時光

在世人眼中李亨躺著就當上了太子,是天上掉了一個大大的餡餅,然而實際上這應被稱之為“天降橫禍”更合適。

自李淵逼隋恭帝禪位建立唐朝成為高祖到玄宗時期,大唐帝國曆朝太子們的境遇和結局大都比較悽慘。高祖朝李世民玄武門斬殺太子李建成,然後太宗朝的太子李承乾政變被廢為庶人,到了高宗、武周時期更是太子們的暗黑時光。中宗李顯復辟後太子李重俊兵變被殺,玄宗朝第一個太子李瑛被枉死。由“飛來橫禍”而成為第二任太子的李亨也沒有逃脫太子境遇悲慘的“傳統”。

從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被冊立為太子到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在玄宗這位“超長待機皇”老爹下面,李亨當了十七年的太子,這期間又屢遭和他不對付的著名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的打壓陷害:“林甫自以始謀不佐皇太子,慮為後患,故屢起大獄以危之,賴太子重慎無過,流言不入。”“楊國忠依倚妃家,恣為褻穢,懼上英武,潛謀不利,為患久之

17年的太子生涯李亨可以說是過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李、楊兩位權相實施的危害皇太子地位的各種禍事中,以下幾個是對李亨影響較大的:

  • 首先是太子好友邊將隴右兼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與太子妃兄刑部尚書韋堅案,李林甫抓住韋堅元宵夜與太子相見後又相約皇甫惟明夜遊的事情誣陷他倆結謀“欲共立太子”。李亨被牽涉其中,皇甫惟明事後被去職解除兵權,韋堅被貶後賜死。
  • 其次是韋堅被貶後,他弟弟將作少匠韋蘭、兵部員外郎韋芝上疏替他鳴冤叫屈,還讓太子李亨當證人。玄宗大為震怒,李亨為了自保只能和韋家撇清關係,除了上表替自己辯解外,還被迫和太子妃韋氏離婚。韋妃不得不從此削髮為尼,李林甫又借這兩個案子大肆株連逼死太子黨人。
  • 第三樁禍事是李亨的妾杜氏的父親杜有鄰的政治案。杜有鄰被自己女婿柳勣誣告為勾結東宮,辱罵皇帝。案件被李林甫揪住後指使柳勣誣告將案情擴大。結果是柳勣,杜有鄰被杖斃,家小流徙遠方。李亨不得不又第一時間採取離婚來自保。

三次大案,兩次婚變,接踵而來。李亨迫於壓力,不得不和太子妃韋氏離婚,貶良娣杜氏為庶人,來平息君王的憤怒。貴為太子,連自己的兩個枕邊人都保護不了,太子李亨所處的悲慘境遇和地位風雨飄搖也可想而知。

從被推上政治前臺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顯而易見的政治威脅所包圍。出於抑制和壓縮太子政治勢力空間的考慮,對於站在李亨對立面的宰相李林甫,以及後上任的楊國忠等宰相成員對太子進行的輪番衝擊玄宗一直處於默許。關於這點在舊唐書中有最好的說明:“上春秋高,意有所愛惡,國忠探知其情,動所欲。”由此可見,李林甫和楊國忠的所為都是玄宗的需要,而這正是造成李亨太子境遇悲慘的最根本原因。

命途多舛,兩度被迫休妻的太子李亨,靠隱忍和機遇當上皇帝的典範

馬嵬兵變

馬嵬兵變,疑影重重

“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多年來苦心孤詣經營起來的一套政治格局完全被打破。在對番將開始猜疑的玄宗的一系列自毀長城的騷操作下潼關很快失守,京師長安危如累卵。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在潼關失守沒多久後玄宗倉皇出逃,一行人到達馬嵬驛後護衛玄宗的禁軍發生了兵變,楊國忠等人被殺,楊貴妃被縊死。

馬嵬驛兵變是唐朝歷史的一個重大事件,對於這場兵變從受益最大方來分析自然是日後的肅宗當時的太子李亨。所以後世都認為李亨成為這場兵變的策劃主謀嫌疑很大,但是從史書記載的資料中卻沒有任何指向太子是主謀的證據。

新舊兩唐書都沒有明寫李亨與馬嵬之變的關係。《舊唐書》韋見素傳中記載的是:

翌日,次馬嵬驛,軍士不得食,流言不遜。龍武將軍陳玄禮懼其亂,乃與飛龍馬家李護國謀於皇太子,請誅國忠,以慰士心。是日,玄禮等禁軍圍行宮,盡誅楊氏。

而按《資治通鑑》中記載李亨最多也只是被陳玄禮通知了一下,並沒有實質參與。

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會吐蕃使者二十餘人遮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資治通鑑》218卷

陳玄禮通過李輔國向李亨稟報的時候,無疑是想得到太子也就是下一任皇帝的肯定,史書評價陳玄禮“淳樸自檢”,這位跟隨李隆基一起搞政變,追隨玄宗近46年的禁軍龍武大將軍的政治頭腦還是有的,通報太子可以最大程度保證他不被秋後算賬。得到稟報的李亨未置可否,既然是“未決”也可以解讀為不反對,更可以延伸為默許

“太子未決”到兵變發生,楊氏一門盡數被誅,“淳樸自檢”的陳玄禮敢於擅自誅殺宰相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從李亨當太子以來和楊國忠的恩怨來看,李亨內心肯定是支持誅楊的。能在玄宗身邊當了十幾年的太子,期間躲過無數明槍暗箭,歷經若干風雨,李亨的隱忍和謹慎已經無人能及,所以誅楊這麼重大的事他不會明著支持也不會實質參與進去。任由陳玄禮去張羅,自己坐收漁人之利,何樂不為!

所以疑影重重的馬嵬兵變最有可能的情況還是兵士疲憊飢餓,引發牢騷和對楊國忠的怨憤及至譁變,繼而陳玄禮向玄宗和肅宗稟報,得到默許後誅殺了楊氏一族。相比士兵自發而起的譁變來講這次的事件到是像有組織的譁變。

不論如何,馬嵬驛兵變後來成為了公認的“義舉”行為,李亨達到了誅殺政治對手的目的,同時又獲得了為國除奸的美名,這不光是名利雙收,更是為之後的單飛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命途多舛,兩度被迫休妻的太子李亨,靠隱忍和機遇當上皇帝的典範

天賜良機,太子單飛

馬嵬驛兵變平息之後,李亨面臨兩個選擇,跟著玄宗繼續去蜀中避難,或者就此離開去其它地方。如果和玄宗一起入蜀有三不利:

  • 首先,李亨在蜀地毫無根基,入蜀對他的地位並無幫助。蜀中是楊國忠的地盤,雖然楊氏一門已經盡數被誅滅,但是楊國忠的舊部會不會對他不利還很難說,另外經受了重大變故的玄宗會怎麼對他也是難以估測。
  • 其次,玄宗為什麼要去劍南,因為可以憑藉蜀道的艱險阻擋叛軍的進攻,凡事有利弊,叛軍打不進來,唐軍也打不出去,這樣就把大好的河山讓給安祿山了,此時四方平叛的力量必將群龍無首各自為戰,所謂的收復兩京,中興光復社稷也只能流於空談。
  • 最後,玄宗決定入蜀這一年,李亨已經四十六歲了,入主東宮已經十八年了,經過如此大的變故和長途奔波,很明顯他的身子骨還不如他爹硬朗。如果跟著入蜀,即位之事依然遙遙無期。即使即位了,偏安蜀地的唐廷則可能淪為流亡的小朝廷,很顯然這於他很不利。
命途多舛,兩度被迫休妻的太子李亨,靠隱忍和機遇當上皇帝的典範

如果李亨留下北上朔方,則有三利:

  • 首先,李亨正好是朔方的節度大使。太子、親王不出閣而遙領節度大使是唐玄宗始創,在天下太平時,這個虛職並無多大意義,因為太子肯定在京都坐鎮,而朔方另有節度使在打理一切事務。但是這個名分在這個特殊時期,太子親臨朔方靈武的時候就有用了——節度大使位在節度使之上,太子去朔方相當於去統帥自己的節鎮,正可謂名正言順。
  • 其次,雖然玄宗沒有去朔方,但是皇太子同樣是天下人之望,太子親自監軍朔方,一樣能夠起到激勵天下忠於朝廷的軍隊的作用。
  •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是李亨擺脫自己父親的控制,掌握自己命運最好的機會。“安史之亂”玄宗昏招頻出,導致天下怨艾。逃離長安後又入蜀偏安更讓忠於李唐的人失望。如果這個時候李亨站出來收攏人心,成為抗擊叛軍的旗幟,那麼他就擁有了忠於李唐皇室的臣民的擁戴和獨立於玄宗之外的權力來源。

上面提到的幾點想必不光是當時的李亨自己心裡明白,他兩個兒子當時的建寧王李倓和廣平王李俶也清楚留下而北上朔方的益處。尤其是建寧王的一番分析和勸諫更是切中要害:

建寧王倓與李輔國執鞚諫曰:“逆胡犯闕,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興復!今殿下從至尊入蜀,若賊兵燒絕棧道,則中原之地拱手授賊矣。人情既離,不可複合,雖欲復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邊之兵,召郭、李於河北,與之併力東討逆賊,克復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復安,宗廟毀而更存,掃除宮禁以迎至尊,豈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區區溫情,為兒女之戀乎!”廣平王俶亦勸太子留。父老共擁太子馬,不得行。——

《資治通鑑》

從李亨自己本身來說就是想留下單飛的,這從他去“宣慰”阻攔玄宗入蜀的百姓所說的“且吾尚未面辭,當還白至尊,更稟進止”話裡已經窺得一二,如果不想留下,何必再說要去和玄宗當面辭行呢?

如果說當時還在猶豫之間,那麼在自己兩個兒子和近伺宦官李輔國的勸說下,肅宗終於下了北去靈武的決心。而派太子去“宣慰”攔路百姓,久等不見太子回來的玄宗在知道李亨這個消息後說了一句“天也”!

此後,李亨北上靈武,而玄宗入蜀。隨著他們父子的分途,屬於玄宗的輝煌時代將黯然收場,而新一頁的唐朝歷史也將悄然掀開。

命途多舛,兩度被迫休妻的太子李亨,靠隱忍和機遇當上皇帝的典範

玄宗幸蜀圖

政治賭博,靈武登基

天寶十五載(756年)七月九日,李亨在杜鴻漸等人的陪同下,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后,裴冕、杜鴻漸等極力勸說他儘快即皇帝位。他們聯名上書說:“在馬嵬坡時,玄宗就說過要太子即帝位。請遵馬嵬命!”李亨還是推辭。於是,他們又找來理由,好言相勸道:“將士都是關中人,有哪一個不日日夜夜思念打回老家去?現今,他們不怕道路的艱難曲折,跟隨殿下遠涉沙塞,無非是為了攀龍附鳳,圖建微功。假若殿下只知道遵經守道,而不知及時掌握政權,那末,將來人心失望,再也不容易複合了。那時,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的前途,反倒一天比一天更危險了!懇請殿下順天應人,答應眾請,不要拘泥於小節。”

李亨一開始堅決不幹,這樣做是冒一定風險的。因為玄宗尚且健在,他並沒有下詔傳位給李亨。而且,雖然李亨是太子,但是玄宗仍然有權在他嗝屁兒之前的任意一天改立別的皇子為太子。其次,在我國曆史上,朝代更替或者新皇登基之時,一般而言,都要由大臣們勸進三回,而接任者呢,前兩回一定要嚴詞拒絕,等到第三回的時候,則要擺出一副不得已而為之的樣子,“勉強”地接受大臣們的請求。這不是規則,而是潛規則,沒有表諸文字,但卻是約定俗成。李亨的拒絕早在大臣們的意料之中,裴冕、杜鴻漸等人也不讓,居然在一天之內,前後的勸說反覆五次。在眾人和自己老婆、兒子們的極力勸說之下,隱忍謹慎了十幾年,內心渴望帝位的李亨做了自己人生上最重要的一個決定,雖然這無異於一場風險極高的政治賭博。

 裴冕、杜鴻漸等上太子箋,請遵馬嵬之命,即皇帝位,太子不許。冕等言曰:"將士皆關中人,日夜思歸,所以崎嶇從殿下遠涉沙塞者,冀尺寸之功。若一朝離散,不可復集。願殿下勉徇眾心,為社稷計!"箋五上,太子乃許之。是日,肅宗即位於靈武城南樓,群臣舞蹈,上流涕歔欷。尊玄宗曰上皇天帝,赦天下,改元。——《資治通鑑》218卷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也說是十三日),在眾官屬的簇擁下,李亨登上靈武城南門樓正式稱帝,是為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並宣告全國。改年號為“至德”,大赦天下。

自此,如同去西天取經的唐三藏師徒們一樣,李亨十八年的太子生涯在歷經了風風雨雨,各種艱難後終於抓住“天賜”的機會,在華髮初生時,以逆襲提前接班,終成為君臨天下的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