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面前,真相總是顯得那麼軟弱無力《禁閉島》

像一隻怪物活著,或者像一個好人死去。

開篇這句話應該是《禁閉島》流傳最廣的一句臺詞,它不僅是主角安德魯用設問的語氣在表達最終的決定,也是在問觀眾,是否人生真的只能逆來順受,或者為了生存選擇欺騙,又或者用逃避去應對所有的問題?

性格面前,真相總是顯得那麼軟弱無力《禁閉島》

影片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描述安德魯內心的不同觀念的鬥爭。(假設他真瘋)

第一階段,我需要怎麼樣?

安德魯以聯邦探員的身份來到禁閉島,抱著探尋、調查真相的態度。這是多數人面對巨大責任的第一反應,推諉。安德魯直接跳出當事人的範圍,站在客觀去分析問題,不僅殺人放火的事與自己無關,安德魯還要扮演者正義使者的角色去調查真兇。

性格面前,真相總是顯得那麼軟弱無力《禁閉島》

他將精神病院的所有人重新分工,各自擔任內心不同的聲音。例如禁閉島的守衛隊長,擔任介紹精神病院條例、描述精神病院基本概況的工作;主治醫生成為安德魯的搭檔查克,一同調查此地的“陰謀”;納林醫生擔任安德魯經歷的戰爭創傷,同時也在宣洩內心對殺戮的深惡痛絕。

性格面前,真相總是顯得那麼軟弱無力《禁閉島》

此階段的安德魯不願意與犯罪搭上任何關係,所以將溺死三個孩子的妻子想象成了精神病人瑞秋。失去孩子的痛苦折磨著安德魯,但出於對妻子的愛,他也需要為妻子開脫,塑造出了第二個瑞秋的形象。只有將真正犯錯的人開拓出來,才能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畢竟安德魯身處責任一方。

性格面前,真相總是顯得那麼軟弱無力《禁閉島》

頭痛、恍惚不斷的折磨安德魯,即使是在幻想之中。證明安德魯此階段的嘗試並不奏效,聯邦探員的角色並沒有成功的為自己開脫,而是一步一步帶著他接近真相。

第二階段,我應該怎麼樣?

經歷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研究,安德魯沒有達到忘記痛苦的目的。雖然都是“瘋”,第一階段屬於主動的逃避責任,第二階段則是內心的自我拯救機制。說求生屬於人類的本能之一,大家應該不會反對。有時人們設法了結生命,雖然大腦已經做出了選擇,但是身體依然會掙扎。既然主動意識沒有減輕精神痛苦,拯救機制登場發揮作用。

性格面前,真相總是顯得那麼軟弱無力《禁閉島》

通過安德魯的軍隊、探員經歷不難理解,他一定知道槍殺妻子的後果。可能僅僅謀殺這點不足以讓安德魯喪失神志,但是加上失去孩子的痛苦,並且是同時失去三個孩子,出現輕生的想法不足為奇。人類本能讓安德魯的主觀意識退居幕後,塑造出探員泰迪。本來第二階段足以讓安德魯活下來,畢竟精神病人可以免受法律的制裁。但是新形象泰迪也是聯邦探員的,也保留了他的軍旅記憶,這就意味著泰迪雖屬安德魯的分裂人格,由於暴力成分突出,依然會被送上“絞刑架”。

當主治醫生告訴安德魯實情後,混亂的大腦意識開始變得有序,因為由誰登場已經不再重要。安德魯面對死去的三個孩子、被自己槍殺的妻子,失去了生存的意義;人格泰迪的暴力傾向嚴重,院方將會採取毀滅神志的方式結束他的生命。簡單的說,橫豎都是死,既然如此,大腦還給安德魯一個清醒的神志。

性格面前,真相總是顯得那麼軟弱無力《禁閉島》

第三階段,怎麼樣?我來選擇怎麼樣!

安德魯坐在門口的臺階上,眼神很堅定,他接受了失去孩子與妻子的痛苦。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做好了重新開始的準備,而是下定決心了此一生。安德魯依然稱呼主治醫生查克,安德魯內心很清楚,只有表現得像“泰迪”,才能達到目的。可是面對兩年來一直關心、照顧自己的醫生,他不忍讓自己的離開帶給他們任何職業上的挫敗感,說出了影片最意味深長的那句話:“活得像個怪物,不如死的像個好人。”

性格面前,真相總是顯得那麼軟弱無力《禁閉島》

很多觀眾糾結泰迪與安德魯究竟誰是幻想,或者說影片中他是真瘋還是塑造成瘋子,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影片,觀眾是否能夠正視生活中自己扮演的角色。不管是現實的我們,還是理想中的我們,追逐的終點都是相同的。如果說安德魯是真實的,那麼在孩子妻子的死亡面前他選擇離開人世;如果說泰迪是真實的,那麼他寧願死也不接受禁閉島塞給他的記憶。

性格面前,真相總是顯得那麼軟弱無力《禁閉島》

導演接受採訪時,聲稱並沒有特定的故事發展傾向,為的就是給觀眾留下討論的空間,畢竟爭議也是電影成功的一方面。可是劇情並沒有給主人公留下太多選擇的餘地,主人公選擇哪一個人格結局都是死。所以那句人盡皆知的話有了意義:“結果不重要,過程才重要”。決定主人公結局的不是安德魯的悲慘經歷,也不是陰謀論給泰迪的傷害,而是主人公與生俱來的性格。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走到今天這一步,都是機緣巧合、也是命中註定。性格剛巧塑造了我們的人生,性格又註定了此生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