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也配市值管理?

來源:區塊律動BlockBeats(BlockBeats)

現在幣圈依舊處於熊市,大量Token上幣後就破發,不少投資者受到損害後質問創業團隊為什麼幣價這麼低、為什麼沒人拉盤、為什麼破發了。而面對這樣問詢,不少區塊鏈創業團隊只能回應說:我們真的是在認真做事,只是市值管理沒有做好而已。

區塊律動BlockBeats不禁好奇,什麼時候市值管理成了掩蓋項目方割韭菜的新藉口了?

市值管理這個詞,相信幣圈的諸位都比較熟悉了。

甚至說,區塊鏈這個行業發展到現在,許多韭菜已經不在乎項目是否真的有技術、真的做產品了,衡量項目是否是騙子的唯一標準就是——這個團隊是不是拉盤。

而幣圈項目官方所做的拉盤、砸盤等動作,在他們自己口中就是市值管理:

币圈也配市值管理?
币圈也配市值管理?

傳統金融圈的人可能會對此嗤之以鼻——你不過就是個莊家做局,也好意思叫自己市值管理?

然而,究竟什麼是市值管理呢?幣圈項目的這些操作是否能夠歸類為市值管理呢?

以及衍生出來的問題,幣圈是不是真的需要市值管理?一個善於市值管理的幣圈團隊是否就是一個合格的團隊呢?

先說結論:幣圈的項目,沒有一個配的上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究竟是個啥?

很多人覺得,幣圈用“市值管理”這個概念,是為了把自己惡意割韭菜的行為,包裝成一個正經的、洋氣的、合法的概念,而實際上他們做的並不是“市值管理”。

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什麼是市值管理呢?

根據 MBA 百科的詞條,市值管理的正規定義是這樣的:

所謂市值管理是指:公司建立一種長效組織機制,效力於追求公司價值最大化,為股東創造價值,並通過與資本市場保持準確、及時的信息交互傳導,維持各關聯方之間關係的相對動態平衡。在公司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設法使公司股票價格服務於公司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於公司市值信號,有意識和主動地運用多種科學、合規的方法和手段,以達到公司價值創造最大化、價值實現最大化和價值經營最優化的戰略管理行為。其主要內容包括:最大限度地創造價值;最大限度地實現價值和最大限度地經營價值。

看起來是不是特別的正式?特別的有道理?

但是我們如果把這段話翻譯一遍,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於對自身股價的考慮,有意識的對信息披露進行一些科學的(不被韭菜發現)、合規的(不被監管發現)的篩選和作假。

市值管理與價值管理不同,在 2010 年《會計研究》(A 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表示市值管理的起源是美國麥肯錫諮詢公司在 20 世紀 80 年代發明的“價值管理”。但與價值管理不同的是,市值管理並不著眼於公司實際價值的優化,而專注於如何將已經創造的公司價值更好的表達給股東,以實現市場價值和股東利益。

簡單來說,市值管理是一種以股東利益為核心的企業管理模式。

怎麼講,這和韭菜眼中的市值管理可以說是非常像了,我甚至無法分辨出它和莊家坐莊帶著一部分散戶玩有什麼區別。

韭菜對幣圈團隊要求的天天拉盤,其實和市值管理中的“面向股東價值的公司管理”是一個意思。

令人生疑的市值管理

在目前可以找到的一些關於市值管理的理論體系中,市值管理有一個非常蹩腳的與股價操縱的區分。它的邏輯是這樣的:

-股票價格是市場行為,是不可以被管理的,所以市值管理的本質是管理公司的內在價值。

-但股價是公司內在價值的最重要量度,所以市值管理的結果要體現在股價上。

-但市值管理又與價值管理不同,它著眼於內在價值向市場價值轉化的這個過程。也就是市值管理並不是優化公司的內在價值,而是優化市場投資者如何看待公司內在價值的這個過程。

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就發現這個邏輯幾乎不通,這就好像再說:

我雖然業務不行,管理渙散,高管貪腐,但我知道我是一個好公司,我也懶得去真正解決這些內在問題,而通過市值管理這樣一個“濾鏡”來讓大眾看到我們公司好的一面,從而獲得更高的市場價值。

這和股價操縱的唯一區別,就在於大多數的股價操縱是一次性的而非像市值管理這樣是要建立一個“長效機制”。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和區塊律動BlockBeats有了同樣的疑惑:這玩意兒,竟然是合法的公司治理手段?

於是,區塊律動BlockBeats對這個洋氣的概念做了進一步的挖掘,發現真相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币圈也配市值管理?
币圈也配市值管理?

在英文學術搜索中唯一能搜到的兩篇相關論文均為中國人撰寫

在所有的中文資料中,市值管理一般被標註英文Market Value Management,與中文學術數據庫中包含大量與市值管理相關的學術資料相反。Market Value Management這一詞在Google學術搜索中的匹配極低,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的論述。

這就更令人疑惑了,如果市值管理真的是一個正統的金融、管理學概念的話,沒有理由在學術數據庫中完全不存在。

於是區塊律動BlockBeats諮詢了一位加拿大的企業管理律師,詢問他是否有聽說過市值管理這個概念,得到的答覆如下:

币圈也配市值管理?

於是,區塊律動BlockBeats把目光重新聚焦回了中文的學術數據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與英文文獻的蕭條不同。中文學術圈對市值管理這個概念的研究可以說是非常熱門,與律師的說法不謀而合,市值管理完全是一個出口轉內銷的典型案例,而它的誕生也與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場景完全沒有關係。

币圈也配市值管理?

注意 2005 年這個時間點

在知網中,我們可以搜索到的關於市值管理最早的命中文獻是《G 股公司求解市值管理新課題》,這也是我們能夠在公開的權威資料中找到的關於市值管理一詞最早的報道。

年輕的朋友可能聽說過 A 股、B 股、H 股,炒外國股票多的朋友可能還知道 N 股、S 股和 T 股,但大概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 G 股是什麼了:

G 股是指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後恢復上市交易的公司的股票。由於試點方案實施之後股票簡稱前面都暫時冠以“G”代碼,所以業界形象地稱其為“G 板”,也就是 G 股。2006 年 10 月 9 日,1014 家完成股改的公司取消“G”標記,恢復股改方案實施前的股票簡稱,A 股市場告別“G”股時代。

更多的問題來了,“股權分置改革”是什麼?為什麼這些股權分置改革後的 G 股需要市值管理?

這裡各家百科寫的都太套路了,我們簡單的描述一下:

我們現在所談的“股權分置改革”其實就是一般股民口中的 2005“股改”(是的,股改不是股份制改革的縮寫)。股權分置是一種 A 股中的同股不同權框架,用於將已經進行了股份制改革的國有企業,分出上市流通股和非上市流通股。

它的目的是讓市場(普通投資者)能夠參與到國有企業的投資,但同時又不讓國家失去對這些公司的所有權。

那麼,為什麼股權分置改革之後需要市值管理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我們都聽說過的詞叫“國有資產流失”——所謂國有資產流失就是指國有資產的管理者主觀或失誤導致國有資產損失或折價的行為。

而國企本身,當然也算是“國有資產”的一種。

在股權分置改革之前,國企作為一種國有資產是否有流失很容易衡量——只需要計算一下當年企業的資產和負債總值,就可以得出一個明確的價值了。

但是在股權分置改革之後,國企的價值計算不再單純依靠企業的淨資產和淨負債進行計算,而是要按照市場價格進行計算,這就使得國企股價成為了國有資產是否流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簡單來說,就是一家國企,可能一條生產線也沒減,外債也沒變多,銷量也沒問題,但因為一個謠言導致了股價腰斬,這也算一種“國有資產流失”。

在 2005 年 9 月國資委發佈的《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中國有股股權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第十一條明確規定:

在對上市公司國有控股股東進行業績考核時,要考慮設置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市值指標。

這成為了日後國企合法進行市值管理的重要依據。

你也配市值管理?

為什麼要生造出市值管理這樣一個概念呢?

其實理由很簡單,這件事對於當時歷史環境的國企來說是一個不得不做的事情。

再往前說一些歷史,基於讓廣大群眾共享國有企業發展的紅利,其實中國早在2000年就已經嘗試過一次“股權分置改革”,而由於當時中國的證券市場並不成熟,遊資、熱錢打劫的情況每日都在發生,那一次股權分置改革導致了 A 股從2000年到2005年長達五年的大熊市。

2005年,中國的證券市場依然並不成熟,為了能夠讓股權分置改革能夠順利進行,不得不進行一些“特殊操作”。

這些特殊操作,在很多具體的實際操作上與“股價操縱”相似。然而正如我們知道的,“股價操縱”在包括歐美、日本、香港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屬於金融犯罪的一種。

而且,早在 1998 年頒佈並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中就已經明確的將“股價操縱”列為違法行為。也就是說,“股價操縱”在中國也是違法的。

國企公開違法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為這些特殊操作起一個另外的名字,於是“市值管理”應運而生。可以說這是一個完全依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存在的概念,不應該被範用在任何非國有上市公司裡,更不是幣圈合規坐莊的代名詞。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我國的著名經濟學家施光耀。

在區塊律動BlockBeats進行溯本清源的時候,發現幾乎所有與市值管理的早期學術資料都與施光耀先生相關,在其百科介紹中也被標註為“市值管理”概念的發明者。

事實上,上文提到的最早可查的市值管理文獻《G 股公司求解市值管理新課題》一文就發表在當時由施光耀先生擔任常務副總編輯的中國證券報。

施光耀於 2006 年創立了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該中心每年發佈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報告百強榜》中,大多數以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為主。

2008 年出版了世界首部市值管理理論專著《市值管理論》。同時,施光耀還主持設計了上市公司基於市值管理的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與上文國資委的《通知》相互呼應。

然而,儘管作為市值管理這一概念最大的佈道師,施光耀也並不認可“什麼人做的都叫市值管理”,在 2015 年 1 月的一場金融峰會上施光耀提到:

就是這樣一種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實踐下,我們在最近一個時期特別是去年夏秋我們可以強烈的感覺到裡面也有霧霾,在這個市場中好象什麼人都可以舉市值管理的旗子,什麼事都可以帶上一點市值管理的帽子,什麼人都可以給市值管理下一個定義,什麼招也都可以貼上一個市值管理的標籤,所以我平時工作過程中跟上市公司的老總或者董秘接觸過程當中,大家都不知所措,所以多亂雜的現象是表現了市值管理中的霾。

施光耀這是在不點名的說誰呢?回顧來看,2014 年夏秋最令人咋舌的一波“市值管理”就是賈躍亭老闆的樂視網了。

所以其實事情已經很明確了,沒有國資的幣圈就不要談市值管理了,就是個操縱市價的騙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