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洪彪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洪彪

劉洪彪先生簡歷

劉洪彪,字後夷,號逆坂齋,1954年生於江西萍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草書委員會主任,火箭軍美術書法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研究員。2007年、2011年、2014年三次蟬聯中國書壇蘭亭雅集“蘭亭七子”稱號。書法作品參加國內外諸多高規格大展。早年蟬聯全軍第一、二次書法比賽一等獎。1987年在洛陽博物館舉辦二人書畫聯展,1994年、2004年先後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劉洪彪四十歲墨跡展”和“劉洪彪五十歲墨跡展”,2014年在北京舉辦“閱世讀人•劉洪彪六十歲墨跡展”。出版作品專集、合集20餘部,出版文集《綴連瑣碎》和《劉洪彪文墨》(一函五冊)、書法展覽設計裝置圖文集《盛裝書法》。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洪彪

楊帆:劉洪彪的筆墨人生

剛與柔、虛與實、正與欹、濃與淡、枯與潤、形式與內容、循規與破法、南帖與北碑……書法中的種種對立在其草書中呈現著創造性的統一;逆與順、苦與樂、理性與感性、嚴謹與率意、持守與狂放……世間的對對矛盾在其人生中實現了深層次的融合。

2017年1月31日,“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春節大聯歡”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在《江山如畫》節目環節,劉洪彪受邀現場揮毫創作草書鉅製。在音樂的旋律中,在舞蹈的烘托下,一管毫穎彷彿被劉洪彪賦予了靈性,於側立的丈二宣紙上,提按頓挫,起承轉合,節奏或導似泉注,或頓如山安,結字或欹正相生,或欹側呼應,墨色或潤含春雨,或乾裂秋風……觀者的心率不由得隨著筆致行藏而共振躍動,情緒隨著布構開合而起伏跌宕。杜甫名作《春夜喜雨》,在劉洪彪狂草的演繹下,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生機勃發、意趣盎然的動態寫意圖,贏得全場一片喝彩。

作為中國文聯的年度重大品牌活動,今年的“大聯歡”首次納入書法藝術表演環節,而劉洪彪成為第一位書法藝術表演的領銜主角。事實上,作為中國書協副主席,劉洪彪此前創造過書壇的一系列“第一”:30多歲蟬聯兩次全軍書法比賽一等獎;40歲開始,每10年在北京舉辦一次個人書法作品展;他設立的“劉洪彪書法館”,是全軍最先出現的個人書法館;自2007年始,連續三屆蟬聯中國書壇“蘭亭七子”稱號,書壇獨此一人;46歲起,連續三屆擔任中國書協理事;多年來出任全國、全軍書法展覽、電視大賽評委60餘次,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資深評委……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洪彪

一位書法評論家這樣寫道:“洪彪先生是當今書界不應該也不可能被忽視的‘現象’之一——無論是在最普及的意義上,還是在最學術的意義上。” 在當代中國書壇,劉洪彪的影響力、感召力有目共睹,其藝術主張和創作實踐被廣泛關注和認知,一系列創新被書法同道風從響應。其中,“盛裝書法”是劉洪彪為書法審美理念和實踐掀起的一道新風。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書法展覽一直相形見絀於其他藝術,與書法應有的審美價值極不相稱。由此,劉洪彪提出“展廳是件大作品”的理念,大到展廳裝置、環境營造,小到展籤、請柬乃至紙袋,凡是影響書法作品審美的一切細節,都應納入整體視覺場域加以系統考慮,讓書法“穿盛裝”。無論是自己策展,抑或為他人布展,還是受邀為中國書法界的“蘭亭獎”書法展等國家級重要展事擔綱藝術策劃,劉洪彪都全身心地實踐著自己“盛裝書法”的主張,令每一次展覽均別出心裁,不同凡響,推動中國書法展覽形式實現了質的飛躍。其現實意義絕不僅僅在於把書法包裝得美觀一點,而是從更深層次上改變書法對社會生活的介入和傳播方式,提升廣大民眾對書法審美價值的尊重和認同。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有言:“先文而後墨”。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東坡《黃州寒食詩帖》,這“天下三大行書”無不以書家自作詩文為載體,以內容和形式的珠聯璧合彪炳書史。從40歲開始,劉洪彪每一次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全部作品都是自書詩文,30多年堅持書寫內容的原創性,這在當下書壇並不多見。劉洪彪雖一無家傳、二非科班、三未拜師,卻自我加壓,推敲格律韻轍,研習詩文精髓,自抒胸臆,久久為功,時有佳構。2013年《人民文學》雜誌曾推出“詩書十二家”系列,以專題形式介紹12位詩書並重的名家,劉洪彪就是其中一位。對於重筆墨技法、輕人文修養的浮躁時風,劉洪彪強調,書法家要具備文心,筆墨應帶有文性,作品需充滿文氣。在他看來:“書自家詩文,吐自家心聲,抒情表意更加真實充分 。”

無論是盛裝書法,還是自作詩文,均不屬於筆墨自身範疇,但卻與書法本體緊密關聯。前者從書法形式上拓展審美空間,後者是以書寫內容涵養筆墨本體。前者借鑑了現代美學的諸多理念,後者則是從人文傳統中汲取營養。這兩個象限分別代表著書法外延的不同方向,各自匯聚著取徑不同的書家群體,甚至被有些人視為相對的兩極。而劉洪彪在這兩個象限上同時發力,均有建樹,儘管維度不同甚至貌似對立,在追求書法美學價值這一目標上卻是融會貫通,異曲同工。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洪彪

不過,對於書法家而言,最根本的創新應是書法本體的創新,藝術語言的再造。劉洪彪楷、隸、行、草四體皆能,而草書造詣最高,狂草更是攝人心魄。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張海認為:“劉洪彪是當代書壇創作的一箇中堅力量。他的其他書體都不錯,草書最突出,可以說有功(功底)又有新( 創新) , 風格十分鮮明,這點在當代的草書家中是非常突出的。” 中國書法素有南帖、北碑之論,南帖墨象流美、細膩,北碑書風方直、豪放。而劉洪彪的草書別開生面,兼取南北營養,融通碑帖所長,“隱約著帖韻, 彷彿著碑意, 非碑非帖,若秀若樸”,線質流暢俊逸而不浮滑,墨氣雄健渾厚而不粗鄙,既瀰漫著文人書卷氣,又予人以厚重力量感,在對立統一中呈現一種正大氣象,影響著當下草書的風向和流變。

《宣和書譜》曾贊草聖張旭“ 草字雖奇怪百出, 而求其源流, 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 或謂張顛不顛者是也”。元代書法家趙孟頫跋雲:”懷素書所以妙者,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故也。”觀察劉洪彪的草書創作, 亦是“ 翰不虛動,下必有由”。在其六十歲墨跡展中有一件覆蓋整面牆的巨幅作品,劉洪彪以相應字體抄錄了自己數十年來臨習過的百餘種經典碑帖名稱, 見證了其下逮宋元、上溯周秦的師古歷程。紮實的楷書功底鍛就了嚴格的法度,深入的篆隸領悟涵養了高古的氣息,嫻熟的行草技法催化了靈動的使轉,持之以恆的古法研習令劉洪彪草書深植於傳統根基,打開了飛揚的空間。就像劉洪彪所言:“基本功紮實了,越放手,越盡興,就越酣暢淋漓;基本功不紮實,一放手,一盡興,反而是拋筋露骨、蓬頭垢面。”

然而,僅有傳統基本功的修煉,並不能抵達草書藝術的堂奧。草書是抒情性、藝術性最高的書體。劉洪彪主張“師古不泥古,學人勿同人”,追求的是“囊括萬殊,裁成一相”的創造性表達。在法度的持守和突破中,書家縱情任性、心馳神行於筆墨天地間,才是草書的玄妙之處。正如南宋朱熹在《晦庵論書》中《跋十七帖》所寫:“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真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中出者。”劉洪彪坦言,有時“寫起字來不草、不放、不狂,就覺得不足以抒我情、不足以釋我懷,不足以平我憤”,頗得“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如”之妙。劉洪彪的草書藝術之所以為世人稱道,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人們被其作品中那種煥然徹然的情感心性觸動、感染,進而引發精神上的共鳴。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洪彪

有人不解,外表冷峻、為人沉靜、做事嚴謹的劉洪彪,為何能寫出情愫豐沛、狂放不羈的草書來?其實,“字如其人”,草書尤甚,這淋漓盡致的筆墨背後是一個率意隨性、特立獨行的劉洪彪:在中國美術館兩度舉辦個人書法展覽,他將身為家庭婦女、含辛茹苦一輩子的母親奉為開幕式嘉賓,與社會名流一起為展覽剪綵,誠乃至情至善;他在訪問日本時購買排刷嘗試用作書寫工具,同行書家以為不過說說而已,結果第二年推出的排刷草書給同道帶來驚喜,令人欽佩其探求筆墨張力的勇氣,可謂敢想敢為;在書法學術界,劉洪彪素以敢言著稱,書法評論充滿善意,但不浮誇,不護短,在批評稀缺的當下,劉洪彪的忠言逆耳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他直抒己見的個性從未改變,真是我行我素。理性與感性,慎思與激情,持守與狂放……劉洪彪身上展現的這些“矛盾”,達成了某種自洽:對真善美的終極追求,劉洪彪從不妥協,毫不苟且;實現這些目標的路徑,劉洪彪率性而動,隨興賦形。

草書是人生的投影,是生命的跡化。劉洪彪八歲失怙,作為長子不得不自理獨行;15歲輟學下井挖煤,瘦弱身軀過早地承擔起超負荷勞作;20歲入伍從戎,當放映員,幹管道工,做文化幹事,任政治指導員,高強度的忘我工作和體力透支,令其兩度胃穿孔、四次肺胸膜破裂,幾十年胃病纏身服藥無數……不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困頓艱辛,從未動搖劉洪彪的文墨嚮往;“逆阪走丸、迎風縱棹”的成長曆程,反倒激發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人生感悟和藝術求索。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的這句名言,從劉洪彪的筆墨人生中可得妙解。“我年輕時比較坎坷,什麼問題都遇到了,什麼也都不怕,越挫越奮,沒有得失心,不瞻前顧後,做事不亦步亦趨,不落窠臼,敢於創新。人生的歷練,形成了對事物的看法,塑造了性格的稜角,也影響了書風的方向。”劉洪彪如是說。

劉洪彪這樣闡釋草書中的辯證法:草書字裡行間,墨色筆法,篇章佈局, 都蘊含著對立統一的關係。在草書創作中,優秀的草書家在局部製造矛盾,然後藉助筆法、墨法、字法和章法的辯證運用,消解衝突,保持張力,進而在總體上達致一種均衡和諧。

事實上,命運為劉洪彪安排的筆墨人生,何嘗不是一次矛盾而又自洽的“創作”旅程:在孩提時播下了書法追夢的種子,卻不得不直面夢想的一次次阻遏,而憑藉堅韌、執著、豁達的品性,不斷克服苦難,化解矛盾,突破變局,進而開闊著襟抱,涵養著心性,砥礪著書風,拓展著墨象的厚度、廣度和高度,終令劉洪彪在不惑之後漸入一種從容裕如的佳境。

作為中國書協草書委員會主任,劉洪彪提出了“草書盛世可望由今人創造”的觀點,在當代書壇引發熱議。草書盛世的出現,離不開一代草書大家的誕生及引領。然而,草書大家之路,常人罕及:草書家必須敢於在既有成就的基礎上否定自我,破繭揚棄,才能從新的矛盾中涅槃而出,心手相忘,臻入“無意於佳乃佳”的化境。人們期待著“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劉洪彪。

劉洪彪書法作品欣賞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洪彪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洪彪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洪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