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多多其興也勃:生於比濫年代?

在聞“訊”而“淘”的寡頭年代,殺出了一個農村包圍城市的拚命三郎多多同志。

多多誕生併成長於上海。它的出現,讓一個十年的天問落了地。十年前,上海有大領導曾發問:為什麼上海出不了馬雲?

這成了上海的一個遺憾,也是上海的一個焦慮。缺什麼補什麼,現在好了,上海終於出了個黃崢。上海圓夢了。於是在多多同志登陸納斯達克的當天,上海有領導會見了黃崢說,多多從成立到上市不到三年,“是上海新經濟的代表之一,令人矚目。”

拚多多確實創造了光速奇蹟。在電商紅利幾乎消失、電商格局既定的情況下,大量垂直電商被消滅的時代,拚多多殺出割據重圍,令其他家電商望塵莫及。

拚多多的商業模式,就是將用戶的分散性需求,用社交拼單鏈接,把單一個體變成有相同需求的消費群體。改成說人話,就是一種網上團購的模式,以團購價來購買某件商品。比如一件衣服正價93元,通過拼團只要39元就可以購買。用戶可將拼團的商品鏈接發給好友,拼團不成就退貨。於是許多人會在朋友圈,各個微信群髮帶有拚多多團購的鏈接,通過社交網絡實現了一次裂變。拚多多模式中,任何人都可以發起團購,動員身邊的人購買,這種模式下,用戶的參與感就很強。一個普通人,也可以向他的朋友圈,好友宣佈,這個商品怎麼怎麼好,怎麼怎麼便宜。

有人說,由於是基於熟人社交的電商模式,也解決了信任的問題。這句話不盡正確。因為很多人的跟隨是盲從的。他們知道,網購不成,錢會退回,看到便宜的就盲目跟隨,帶著撞大運的心理。

拚多多還頻繁地搞0.01元搶購活動,利用的也是買家撞大運的心理。一件貌似很值錢的商品,被定價為不可思議的1分錢。消費者需要拉朋友去拼團,結果當然是失敗而歸。這種傳銷式的甚至欺騙式的活動,成功地保持了用戶的粘性和活躍度。

事實上,熟人社交解決不了信任。市場已證明並將繼續證明,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遠比熟人之間的信任更為靠譜更為持久。

微信和QQ提供的流量入口,微信錢包提供的結算通道,以及騰訊提供的雲計算等服務,是拚多多業務倚賴的關鍵。目前騰訊系把控著移動互聯網流量的大頭,整個被騰訊投資的公司應該佔有超過50%的互聯網流量。騰訊不遺餘力地支持拚多多,併成為第二大股東。騰訊也是缺什麼補什麼,它缺少阿里的電商,就惡補電商,去扶持京東、拚多多。

無論是京東還是淘寶還是美團,基本都能實現拚多多的功能。電商已不再神秘,無非是信息聚合平臺,最後大者通吃,最後比拼的是線下物流、最後一公里。拚多多再牛,最後仍要比拼物流。一旦沒了便宜的假貨,拚多多難以拚得過京東、淘寶。

拚多多還自吹說,它研發的電商系統分佈式AI系統,推動了製造業中上游的變革。比如,龐大的消費群帶來的服裝消費訂單,信息採集系統會智能地過度給服裝廠商,這個系統將智能過度給服裝廠等,在最短時間內幫助工廠調整生產計劃。改成說人話,就是原來很時髦的工業4.0,個體定製。這些都是理論上的,高昂成本註定難普遍施行。C2M模式,改成說人話,其實就是過去蘇寧、國美等渠道商壓榨上游供應商的套路2.0。

拚多多成立以來,2年GMV便突破了千億大關。截止2018年6月30日,拚多多GMV達到2621億,活躍買家平均消費額從674元增至763元。再對比阿里和京東的數據:阿里2018財年的活躍消費者是6.17億,一個淘寶用戶每年的購物花費約8000元;京東2018年一季度的活躍用戶是3.01億,單個用戶的年消費額大概是阿里的一半。拚多多雖然在用戶量上可與京東匹敵,可人均年花費只有674元,平均客單價38.94元,看起來還很low。

拚多多在數據增長最漂亮的時候上市,但數據增長能否持久,是個問題。畢竟不到足三年時間,一切言之尚早。誰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呢?

所以用另一句古話來形容拚多多可能也是準確的:其興也勃,其亡也忽。這是讖語,意在讓黃崢警醒。好在小黃還年輕,有足夠的資本。

某工程院院士曾公開直言,淘寶對中國製造業不是好事。一個假貨氾濫的淘寶,已打殘了中國製造。現在又來一個變本加厲的拚多多,中國製造怎麼辦?這究竟是一個最好的年代,還是一個比濫的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