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雲南,卻沒喝過一杯普洱茶

我來自普洱茶的故鄉——雲南,我家坐落於茶馬古道旁的小鎮。

我生在云南,却没喝过一杯普洱茶

悠悠遠遠的馬鈴聲只存在於爺爺複述的記憶之中,又隨著時間的滌洗,日漸模糊。

慚愧的是,學茶之前,我沒有喝過一次普洱茶,甚至對普洱茶的知識為零。

我能想象,假設我沒有學茶,我的一生可能學不會品一杯普洱茶。

或許這就是文化的斷層。

我生在云南,却没喝过一杯普洱茶

走出雲南,當被問及雲南文化,除了麗江,大理,我還能說出什麼?

走出中國,當被問及到中國文化,除了京劇,臉譜,二胡,我們還能生動說出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嗎?

能頭頭是道的描述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的精彩紛呈嗎?

我們能通過自身的力量讓他人感受到華夏文明的歷史積澱嗎?

我生在云南,却没喝过一杯普洱茶

在成長中,我們缺少了傳統文化教育,缺少了自然美學教育,缺少了鄉土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是國學源自天地,從伏羲仰天俯地而演八卦,到屈原漫遊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賢隱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無不與天地相交接;

是《詩經》的古雅淳樸,《古詩十九首》傷感哀嘆,唐詩大氣瑰麗,宋詞清婉精雕,《紅樓》晚晴畫卷,頑石經歷紅塵一夢;

亦是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我生在云南,却没喝过一杯普洱茶

自然美學,是暖春綿綿的細雨滋潤著大地;是盛夏的荷花在清水池塘中莘莘開放;

高山的積雪被暖陽照射,化成潔淨的河水;

崇山峻嶺,霜林盡染,熟果飄香……

能有一顆能去感知生活美好的心,去感受雨打芭蕉、燭照海棠、月下獨酌、醉臥芍藥;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美妙,是留有對生命的熱情,用樸素簡單的心去營造生活。

我生在云南,却没喝过一杯普洱茶

鄉土文化,是站在黃土高原,蒼勁的山風夾雜風塵迎面打來,山頭有扛鋤頭的老漢,在暮色四合的原野裡迸發出內心的情感,在聲聲粗獷樸實的秦腔裡,我分明聽到了聲聲牽腸的八百里秦川的情懷;

是納西族先民對宇宙人生的冥想、對天地人神鬼的探索,對萬事萬物的起源等純樸而又不失哲理的生動象的文化體系;

是“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的剪紙文化。

我生在云南,却没喝过一杯普洱茶

縱觀當代,中國文化的傳播,任重而道遠。

但,我相信,中國還會有許多像《少兒新茶經》研討小組一樣的團體,為中國兒童教育,為國學文化傳播鞠躬盡瘁。

我生在云南,却没喝过一杯普洱茶

今次借遲子建《泥濘》,向所有在文化傳承和傳播中艱難砥礪前行的執著者致敬:

泥濘誕生了跋涉者,它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和平和勇氣,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鍊,它會使人的脊樑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懂得祖國之於人的真正含義:

當我們愛腳下的泥濘時,說明我們已經擁抱了一種精神。

❣️

作者簡介:青禾,武夷學院茶學專業在讀,有感於“《新少兒茶經》研討會”中熱烈而持續前行的精神。詳見茶文化圖書《少兒新茶經》審稿研討會順利召開

我生在云南,却没喝过一杯普洱茶

我們還寫過:

我生在云南,却没喝过一杯普洱茶

【茶人茶話】

愛茶人的圈子

茶人們的話語平臺

科學與趣味性兼備

幫您解決茶的問題

長按二維碼,關注“茶人茶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