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夢空間》的佛學實相——清華大學問答

(一)問:我來自清華大學水利系。現在很多社會上的企業家、學者、人生導師、佛學大德都在提“活在當下”這樣一種概念,您認為什麼是活在當下?當代青年應該如何活在當下?

答:對很多年輕人來講,“活在當下”是一個比較普遍的道理。它有兩種理解方式:第一種是用消極的心態去看待“活在當下”,認為散亂也好,懈怠也好,只要把人生度過就可以,我覺得這是不合理的。另一種理解方式是“珍惜當下”,我們的人身來之不易,因此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應該堅強地去面對,這種態度非常重要。因此,無論是企業家、人生導師、世間名人,還是比較底層的人,都應該對未來充滿信心。

實際上,人生就是遇到問題、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放下問題的一個過程。有些人內心脆弱,別人跟他說話時,一個用詞不當就讓他痛苦半天,又或者一點小小的挫折就會讓他一蹶不振。這樣的心態在年輕人中比較常見。所以,我覺得“活在當下”應該是用堅強的精神和勇猛的心態來面對一切問題。

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會不同,比如清華大學的同學們,再過二十年,有些人可能非常成功,有些則不一定。但每一個人所走的路,都和自己的福報因緣有一定關係,我們應該用歡喜心去接受它。...

(四)問:我來自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如果現實與夢無別,那麼我們存在於現實的意義是什麼?

答:還沒有醒來之前,一個人在夢中也有存在的意義,也有他的價值觀、生活等等。

(五)問:如果這一切都是夢,醒了,一切便消失了,這樣的話,佛家的因果、輪迴又該從何說起呢?

答:雖然人生如夢,但夢中也有善惡、苦樂。比如說,一個人在夢中殺了人,那麼他也會在夢中受到懲罰。

佛教對善惡業果的成熟是這樣解釋的:如果一個人的執著非常強烈,那麼他的善業、惡業所成熟的果報會比較迅速、強烈。但是,如果沒有那麼強烈的執著,善業、惡業就不會有這麼大的後果,這也是為什麼夢中殺人,並不會對醒來後的自己造成特別大影響的原因。因為實執不同,成熟的果報也會不同。

夢中行為會受到夢中因果律的支配,而當我們沒有從夢中醒來時,還是要遵循這一規律。

《盜夢空間》的佛學實相——清華大學問答

(六)問:我來自北京大學。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如夢如幻的人生,珍惜難得的人身?

答:今天我們是從理論上,用佛教最究竟的觀點來剖析“人生如夢”這個道理。其實不僅是佛教講“人生如夢”,中國古代也有莊周夢蝶、黃粱美夢、南柯一夢等哲理故事,這些不僅僅是故事,更是對人生的一種描述。因為人們不懂得“人生如夢”,因此對很多事情特別執著,在生活中有非常多的苦惱。

現在社會上離婚率、自殺率都越來越高,這些現象的背後有著很複雜的原因,但如果我們懂得“人生如夢”的道理,就會發現原來沒有什麼執著的必要。

但反過來說,既然人生是一場夢,那是不是就不用努力,乾脆生活在消極的狀態裡呢?並不是這樣。雖然人生如夢,但我們還是要堅持做完這個夢,並且要把這個夢做成一個善夢,而不是惡夢,這是每個人的責任。如果你在這個夢中沒有孝順父母,沒有積極地工作,沒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那人生就變成了一個惡夢。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努力做一個善夢,夢想成真。

(七)問:如果人是活在夢中,那這個世界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不是夢呢?如果說娑婆世界是夢,那極樂世界是不是夢呢?

答:可以這麼說,山河大地也好,六趣眾生也好,一切都是夢。《圓覺經》中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其中“生死”指的是輪迴,“涅槃”指的是淨土,這些都是夢。以唯識宗的觀點來講,六道輪迴屬於不清淨的依他起7,而極樂世界屬於清淨的依他起,這兩個都是心的虛妄假象。

如果六道輪迴是夢,那極樂世界也是夢。一切就如同《金剛經》當中所講的那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有相,就是虛妄,只不過有清淨和不清淨的差別。

《盜夢空間》的佛學實相——清華大學問答

(八)問:是什麼原因讓當代人在遇到問題時不再訴諸佛學?

答:對於漢地來講,可能跟這裡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有一定的關係。而就藏地而言,人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論是好的問題還是不好的問題,一般都會依靠佛教中的一些思想去處理,佛教已經融入了藏民的生活。當然,由於環境和教育的影響,現在也有一部分藏人不再依靠佛教來解決問題了。

(九)問:我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老師,專業是傳播學。您為什麼相信佛法的教義是人和世界的終極所在?

答:我一出生就身處佛教的世界,沒有其他選擇。在我們藏地,我的父母、鄰居以及周圍的人都是佛教徒,我就是以這樣的緣起而信仰佛教的。學習佛法這麼多年以來,我也研究過各種學說和思想,但還是覺得當初的選擇沒有錯。不論我用懷疑的態度去觀察佛法,還是以信心的角度去觀察佛法,都找不到它的缺點。因此,我覺得成為佛教徒,不僅是我的“宿命”,也是一種合理的選擇。... ...

(十五)問:我們今天究竟是不是在夢中交流?

答:從我們的觀念、習慣上來講,我們不是在做夢,而是在現實中交流。但從邏輯或者理論上來講,“是不是夢”這一點,確確實實需要大家再三思考,因為我們執著為實有的東西並非都很可靠。

我希望今天的交流能為大家帶來一些啟發。當然,每個人的判斷標準和所得的結論不一定相同,我們今天也不需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答案。大家無論是從佛學、科學、哲學還是日常生活經驗的角度來交流,如果能保持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或許會得到一些利益。大學演講 叢書 - 智悲佛網

https://www.zhibeifw.com/jl/dx/b/#cpr_ae8db63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