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與農夫田間互不讓路,農夫:對出下聯就讓你

中國自古就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所以文人性格多輕狂豪放。唐朝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出李白對權貴的蔑視,其狂傲不羈的性格躍然於紙上。但小編認為狂傲應該分場合及對象,如果仗著才華,對所有人都不屑一顧,那就是無知,連孔子也說過“三人行在則必有我師”。在明朝也有這麼個讀書人恃才傲物卻被打臉的故事:

秀才與農夫田間互不讓路,農夫:對出下聯就讓你

中國古代文人

明朝時期,在蘇州府有個姓張的秀才,是當地有名的才子。張秀才自視甚高,為人比較高傲。一天,張秀才趕去與友人踏青,他為了抄近道,選擇走田間的田壟。走到一半時,迎面走來一個跳著泥土的農夫。而道路卻只容一人通過,想過去就要有個人走到下面的泥地裡。

秀才與農夫田間互不讓路,農夫:對出下聯就讓你

田壟

兩人相持不下之際,秀才見農夫不主動讓道,不屑的對他說到:‘“那莊稼漢,快快讓道,別耽誤了本公子大事”。農夫認出前面的人是本地有名才子,本準備讓道,但聽見秀才如此無禮言語,心裡很是生氣。農夫回答道:“原來秀才公,在下一向很欽佩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我這裡正好有一個對聯,秀才公如果能對出,我願意下田讓路”。張秀才想這農夫還能出什麼難的對子,就滿口答應了。農夫說出上聯:“一擔重泥遇子路”。張秀想這竟然是雙關聯,一擔重泥也可寓指一旦仲尼,想了半天答不出,只得羞紅著臉下田讓路了。

秀才與農夫田間互不讓路,農夫:對出下聯就讓你

古代農夫

張秀才自此事後,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性格穩重了許多。數年後,張秀才得中進士,成為地方官員。在一次視察河堤的時候,他看到兩個挑夫有說有笑的走過,突然想出了這個對聯的下聯,下聯是:“兩堤夫子笑顏回”。注:夫子即是指挑夫又指孔夫子,顏回和子路一樣是孔子弟子。大家還能想出什麼下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