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壯族校長的19年毛南文化情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中學壯族校長黃有頂是被大家公認的毛南文化“土專家”。19年來,黃有頂痴迷於毛南文化,走遍了毛南族“三南”地區(上南、中南、下南)的山山水水,尋找和研究被遺忘的毛南文化。同時,為了讓毛南族的文化、傳統、習俗完整地保留傳承下去,黃有頂獨樹一幟地把下南中學打造成為民族校園,讓毛南文化在校園內永流傳。



一位壯族校長的19年毛南文化情

黃有頂


因愛結緣毛南文化

黃有頂出生於1976年,是環江縣龍巖鄉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壯族人。

2005年9月,黃有頂到下南中學任教。有一次清明,黃有頂到毛南族女朋友家掃墓,他發現毛南族古墓石碑上的龍、鳳、麒麟等圖案很精美!很快,黃有頂就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一位壯族校長的19年毛南文化情

毛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很多歷史都是以圖案的形式記錄在墓碑上。黃有頂先後走訪了鳳騰山古墓群、龍騰山古墓群等毛南族古墓群,研讀墓碑上的毛南文化。但是在農村地區,經常去墓地是很晦氣的事,但黃有頂不為所動,還是一如既往地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為了更好地研究毛南文化,黃有頂不僅自學了毛南話,還經常拜訪一些老一輩毛南族人。久而久之,黃有頂對毛南文化有了越來越深的理解。


近些年來,黃有頂多次接受新聞媒體的採訪,並參與了《毛南民族大辭典》《毛南百年實錄》等毛南族書籍的編寫工作。中央民族大學等知名院校的專家學者還親自到環江與黃有頂交流和探討毛南民族文化。


用真心守護毛南文化

毛南族人深居大石山區,依山傍石,對石頭懷有特別之情。20年前還隨處可見的石頭文化,如今已難覓蹤影。黃有頂在下鄉走訪中看到這些被閒置的石頭器具,都有意識地向主家購買,以便更好地保留。這些年來,黃有頂前前後後買了上百個石頭器具。


一位壯族校長的19年毛南文化情

毛南族儺面具是毛南族瑰寶。過去毛南族人在進行“肥套”儀式時,分有頭戴式小儺面和手舉式大儺面,大儺面現如今已經消失。於是,黃有頂決定重新打造大儺面。為此,黃有頂找到了儺面具雕刻技藝傳承人方振國老先生,向他預定大儺面。由於儺面需要一種名叫恩木的木材,市面上難尋蹤跡,黃有頂只能抱憾而去。


2013年,黃有頂從外地一木材商處以3000元的價格買到了大恩木。隨後,黃有頂拜託方振國把大恩木雕刻成6面高1米,寬50釐米的大儺面。2017年11月,84歲的方振國老先生逝世,而大儺面卻僅完成3面。老技藝人的逝去和未完工的大儺面,成為了黃有頂心中永遠的遺憾。


校園內傳承好毛南文化

一位壯族校長的19年毛南文化情

2012年,黃有頂擔任下南中學校長,也是下南中學建校以來第一任非毛南族的校長。在黃有頂的努力下,學校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區民族教育示範學校創建單位。


有了充足的資金後,黃有頂把學校的12棟樓房全部取用本地石片進行外立面仿毛南族古建築裝修,將花竹帽、吉嶺等毛南族建築元素雕刻其上,並先後建成了60米毛南風雨仿古長廊,毛南族儺文化展示室、花竹帽工作室等8個民族特色室以及3個文化走廊。


同時,黃有頂還積極把毛南民歌、毛南舞蹈、毛南體育競技等民族文化技藝融入校園課程,把毛南文化貫穿學生的整個校園生活。對於未來,黃有頂說:“毛南文化的挖掘、保護和發揚,還需要更多的人去關注和研究。我們在校園內種下一些種子,總有幾顆能發芽,這就是我堅持的動力和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