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讓無數人羨慕的手工業,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了!

曾讓無數人羨慕的手工業,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了!

曾讓無數人羨慕的手工業,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了!‖老家許昌

文·圖‖古西嶺

父親已經過世多年,但他從事生銅鑄造的事我卻記憶猶新。

父親做過小生意,幹過苦工,又是一個生銅匠。

父親古丙立,1906年出生,1994年去世,享年88歲。他生於紫雲鎮古莊村,八歲時給地主扛長工,十六歲進城當學徒,學會生銅匠技術。

出師後,父親多年無錢扎本發揮技術特長,直到1962年政策寬鬆才開始從事生銅鑄造的經營。

生銅匠與熟銅匠的區別在於加工品的原料和成型方法。生銅和熟銅都是合金。生銅是銅加錫,熟銅是銅加鋅。生銅的加工方法是鑄造,熟銅的加工方法是鍛造。

生銅匠的鑄造程序很多,其中包括打模子、冶煉,注汁成型、毛坯處理、焊接、表面處理等。

打模子首先要有模子框。模子框25公分見方,一套3框,2個死框,一個活框,框厚都是3公分。兩個死框框底部有封板,四周備有可套活框的固定軸。死框分1號和2號,分別放置有正反兩面的模子母。

打模子用的是很細的油沙。所謂油沙,就是含有泥土的細沙子,在襄城縣西河沿的汝河道中取,經過過籮篩選而成。

打模子還需有一樣東西,那就是利粉,利粉是過籮的磚頭面。

打模子的具體操作,先在1號死框裡撒利粉,然後套活框,往框裡填滿油沙,按實,用尺子颳去多餘油沙,反放在事先準備的託板上。接著往2號死框裡撒利粉,同樣的方法加油沙,按實,刮框,將油沙模正面疊放在第一個油沙模子上。這樣,一對油沙模子中間便有了鑄件空間。

一摞摞模子打好後,就是注汁程序了。

注汁首先得冶煉,冶煉需要冶煉爐、冶煉罐、提汁勺。

冶煉爐的爐體是土坯壘成,高度90公分,爐子內壁要求嚴格,需要用粘土、碳末、爐渣面加鹽和泥掛皮。

下圖:父親使用過的銼子。

曾讓無數人羨慕的手工業,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了!

冶煉罐和提汁勺製作要求也非常嚴格。材料都是矸子土、碳末、爐渣末和鹽。製作方法,先把材料過籮,再將其和成泥,在打罐模上打造。打罐木如同棒槌,打出的冶煉罐直桶形狀,高20——30公分,口徑8——10公分。提汁勺拳頭大小,可上下提舀,上有小把,可供用鉗子夾提。

冶煉用的燃料是焦炭,提溫的鼓風設備是風箱。風箱大小不一。我家用的風箱高0.9米,長1.8米,寬45公分,風箱質量有好壞差別,襄城縣城東杜莊做的風箱風力大,我家的風箱就是跑杜莊買的。

冶煉還需要很多類型的鉗子,有提罐鉗、提勺鉗、送料鉗、夾灰鉗。提罐鉗嘴大,呈“u”字形,提勺鉗嘴扁,狀如鴨嘴,送料鉗嘴尖,夾灰鉗嘴平。

冶煉開始了,冶煉爐的炭火生著了,放進冶煉罐。風箱拼命拉,到了爐火純青的時候,冶煉罐也變成了紅色,父親小心翼翼把原料夾送到罐裡。原料都是碎銅。有破銅鎖,有爛鈴鐺,也有小銅錢、大銅元等。記得父親開荒在地上還挖出一罐銅錢,都被那冶煉爐吃掉了,挺可惜的。

風箱一個勁拉,爐溫一個勁升,罐子裡的碎銅慢慢變化。先是發紅,而後變白、變軟、變成稠汁、變成稀汁。兒時好奇的我沒少擠著往前看,也沒少挨大人的巴掌。

銅汁快成的時候,汁子上面會飄浮很多帶泡泡的贓東西,父親就用夾灰鉗往外夾,多的時候要用取汁勺舀。取出的東西叫銅灰,那東西也沒捨得扔,大都送給中醫外科醫生配製爛醉藥用了。

汁子煉成了,該鑄形了,父親把這個環節叫“倒貨”。倒貨是把銅汁子往模子裡倒。事先把一摞摞模口朝上的模子擺放在爐邊,用取汁鉗夾取汁勺取銅汁往模口裡倒,一勺至多可以倒滿三個模口。

待一罐銅汁取完,先倒到模子中的銅汁已經逐步冷卻成形。父親就逐摞將帶有鑄件的模子搬進屋裡,打散模坯,取出鑄件。之後,將打散的模沙過篩,篩出濺漏的碎銅。收攏模沙,以繼續打模子反覆使用。

從模子中取出的鑄件叫毛坯。接下來的程序是整理焊口、焊接、銼淨、刮光。

這又需要很多工具,有銼桌、鋼銼、刮刀。

銼桌是木製的,50公分高,50公分寬,70公分長。銼桌上安有銼拘、銼鋬。銼拘是控制銼子活動範圍的,銼鋬是固定操作板的。銼拘“9”字形,固定在銼桌的左後方,銼鋬“n”字形,固定在銼桌的前方。

銼子是不規則長方體,一頭安銼把,一頭安銼鞘,銼把和銼鞘都是木製的,工作時銼梢插在“9”字形的銼拘裡,手握銼把,銼子正好放在銼鋬固定的操作板上,形成操作平臺。

銼子是上等鋼材鍛造成的,四面銼光後再剁銼,剁銼是用截子一點點往前面剁,一人拿截子執在銼子上,一人拿錘子往截子上打。每一面剁兩遍,每遍都出斜紋,兩遍斜紋相交,形成銼刃。一面剁成,再剁其他三面。為使銼子穩當和不損壞已剁成的銼面,銼子下面還襯一層東西,父親說那叫皮錫。我現在琢磨,那東西是鉛塊。

銼子剁成後需要淬火,淬火首先把缸裡灌滿水,待把銼子放在火爐裡燒得白熱,即迅速取出放進水裡,這樣冷卻的銼子硬度很強。

刮刀也是好鋼製成的,主體長方形,在刮刀的的兩頭有兩個延伸,好像是接兩個鐵釘。一頭插個木質刀鞘,和銼鞘一樣;另一頭插個刀把,不同於銼把的是,刮刀的刀把與刀體呈垂直方向。刮刀很厚,刀刃呈稜角形。刮件因依靠刀的稜角,所以稜角磨得鋒利,淬火後硬度很強。操作也在銼桌上進行。

生銅鑄件都是兩半的,如銅鎖、煙鍋、鈴鐺等。將它形成整體必須焊接,焊接首先要整理焊口,整理焊口容易,用銼子把焊口銼平即可。

焊接需要焊藥,焊生銅鑄件的焊藥主要成分是響銅、鋅和硼沙,比例是響銅90%,鋅%9,硼沙1%。

下圖:父親使用過的銼桌。

曾讓無數人羨慕的手工業,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了!

做焊藥的工藝很講究,首先將響銅和鋅放在冶煉罐經高溫融化,取出融汁潑灑在模沙上,通過籮篩,取出焊藥材料,而後將材料放入對臼窯內,反覆杵砸,搗碎後在水中涮出細末,粗的再杵砸,再涮,直到無粗渣為止。最後集中細末,風乾後放入硼沙就成了焊藥。

焊接時,先把兩半的鑄件用鐵絲捆對成整體,而後用淨水和焊藥,均勻塗於焊縫,要求不留隔子,焊藥填縫實在。焊藥塗好後,放在火爐裡燒。燒焊用的火爐和一般打鐵、煅銅的爐子一樣。焊藥熔點較低,大致一千多度。當焊藥融化時把焊件取出,冷卻後焊口就結實無比,整個焊件形成一體。

接下來就是做細活,用銼子把焊件表面銼淨,而後用刮刀普遍刮銑,刮銑後的物件金光燦燦,能照見人臉,並且沒有一點焊接的痕跡。

大批量生產時銼盤裡會留下很多銼刮下來的銅末,因為銅很貴重,這些東西父親從沒扔過,都再次裝入冶煉爐,回收利用。

三年自然災害過後,煙鍋、銅鎖都很好賣,煙鍋1元一個,銅鎖3元一把,生銅匠的生意蠻好,那一段我家的日子好過了很多。

好景不長,1964年上級有了精神,手藝人不準搞單幹,父親加入到街道上的一個鐵業組,裡面的人都是銅匠,但其他人都是熟銅匠,唯獨父親是生銅匠。熟銅匠都會鍛造,打鐵當然不在話下,在鐵業組父親掌握的鑄造技術如南轅北轍,絲毫使用不上。

鐵業組是憑技術計酬,熟銅匠分底100分,父親分底60分。沒技術就下大力,打下錘技術含量不高,父親就焊到了這個崗位上,出力大,收入低,每月只分20多元。單憑這微薄收入顧不住家,父親就在上班之餘拼命開荒,種些糧食貼補家人,勉強度日。

下圖:父親從事生銅鑄造的工作間。

曾讓無數人羨慕的手工業,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了!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古西嶺,男,1948年生,河南襄城縣人,高級經濟師,襄城縣農村信用聯社退休幹部,襄城縣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副秘書長,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襄城老年書畫院秘書長,襄城縣作家協會顧問。擅長寫作,經濟論文有40多篇在省以上刊物發表,20多篇獲獎。著有《論銀行信用社經營與發展》、《榮古齋文集》兩書。退休後繼續筆耕。《盤活襄城文化,打造文化名城》在“豫冠杯”暢想襄城——我為襄城建設文化名城獻一策徵文活動中獲一等獎。《背叛》在襄城縣“勤廉揚正氣,清風潤襄城”廉政文學作品徵集中榮獲一等獎。《打破一個瓶頸,營造多項發展——雷洞村實行土地流轉助民致富》、《孟溝村強釋內能拔窮根》等多篇老區調研報告在省以上老區雜誌上發表。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向您展示一個千姿百味的許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