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闻名许昌的马家油坊,还有几人记得?

当年,闻名许昌的马家油坊,还有几人记得?

当年,闻名许昌的马家油坊,还有几人记得?‖老家许昌

文‖贾凤翔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许昌城里有三家油坊,他们待人宽厚,讲诚信,声名远播,很多乡亲都把自家产的芝麻存进油坊,用油随时取。

据说有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其中一家油坊往一家油店送了一年油,年终了,油坊派人去结账。

油店掌柜开玩笑说:“才送了一年油,就来要账,太慌了吧,你们油坊是不是本不够了?”

要账的回来后,把油店掌柜的话告诉了油坊老板,老板笑笑说:“不着急,那就等个三年五载。”

三年后,油店掌柜带钱来结账,进门就说:“好一个马掌柜,肚量真是大啊。”

马掌柜说:“交人交君子,我相信你。”

有了好口碑,三家油坊的生意都相当红火。许昌一带的芝麻不够用了,他们就到盛产芝麻的地方去采购。

上了年纪的不少人都知道,俺说的是大名鼎鼎的马家油坊。

当时的油坊位置:南大街两处,考棚街(今文化街)一处。字号分别是“振泰”、“永泰”、“记泰”,这也是当时许昌城里油坊业的顶梁柱。

马家油坊的掌柜是潘窑人,所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许昌人吃的香油基本上都是潘窑人生产的。

当然,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有做得好的,也有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的。那时候,除了闻名遐迩的马家油坊,许昌的油坊也有其他人经营的。

据说有个油坊老板,有两项国际水平业余爱好:吸大烟,找小姐。结果身体毁了,连娶八个老婆也没生出一个孩子。钱没了,生意垮了。也有的油坊老板掺水兑假,失去顾客,生意做不下去了。让人唏嘘不已。

当年,闻名许昌的马家油坊,还有几人记得?

芝麻油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三国志》,它有独特的医疗保健功效,故人们将其尊称为“植物油脂国王”。当时许昌人青睐有加的马家油坊,产油均采用传统工艺:

一、清。

用筛子筛,或用清水漂洗,除去杂质。

二、炒。

先用急火加热,快熟时,渐减火势,并加快搅动,促使烟和水气放出。芝麻呈黄褐色时,迅速取出,摊开降温,并簸去炒焦的碎末渣滓。

三、磨。

磨出的料叫酱坯。石磨磨制低温、低压,温度仅60—65℃,不会破坏香油中的芳香味物质及功能性营养成份,且在常温下保质期较长。

四、榨。

核心工具是油梁。油梁是由质地坚硬、分量沉重的整棵榆树或松树做成的。长数丈,直径两人合抱,最细的一人也抱不住。一座工作坊一般打通五间房,两根油梁平行摆放,大小头相反,中间是师傅的工作场地。

用寸半粗的麻绳把油梁悬挂起来,大头长度约三分之一,小头长度约三分之二。大头吊上两块石头,一块重四百来斤,一块重三百来斤,被称为“千斤石”,也叫“大二圪蛋”。

油梁大头两侧树起两根粗大的柱子,俗称“将军柱”,柱子上边垛着多层圆木,圆木上砌着石头垛,俗称“泰山”,目的是使油梁上部具有稳定的压力。油梁大头是榨油的关键部位、出力点。下置“油底”,是一个圆柱体的坑。坑底錾着环形槽路,轧出的油从油嘴流到地下埋着的缸里。

油底里放六个铁圈,每个铁圈里先放好青草编好的辫子,然后放进磨好的酱坯,摊平,把青草辫子撩回来,一撩两三根,撩一层拿木棒打一层,包得严严实实。操作时把小头吊起,利用杠杆原理,使大头向下挤压。师傅挥动大锤,喊着号子,打进楔子,形成更大的挤压力。

一条油梁用三个工人,分别称大师傅、二师傅、三师傅。每次榨油经过四道工序,第一回叫软饹,以后依次叫二遍、三遍、四遍。空出一个铁圈的位置,就再续一个。榨一次油要续四个。所以每次共挤压十个油饼。

剩下的油渣可做酱油、味精和点心馅等,油渣多时可以干藏。三天一次叫一梁油,一天约榨500斤。

五、装。

驮油运油离不开油篓。油篓是柳条编的,糊上纸浆。普通的油篓盛60斤。车运的油篓称“车篓”,长一丈,高七八尺,宽六尺,有一间小房那么大。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石磨芝麻香油在工艺上有两点改进:一是改驴拉磨为电动;二是用“水代法”代替“挤压法”,就是运用油与水比重不同的原理,使其分离。

抬起大梁吊起千斤石的肌肉展示的健美,小鼓似的重锤打进一根根楔子的飞舞,汩汩流淌的油滴与飞溅汗水的交相辉映,油号子的粗犷有力,大姑娘小媳妇掂着瓶子挨挨挤挤打油的嬉笑,弥漫着整个许昌城的香气,都成了昨日的记忆。潘窑人,用他们的热情和智慧,创造着新的馨香,让其飘满许昌!

当年,闻名许昌的马家油坊,还有几人记得?

(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贾凤翔,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许昌市老干部大学文学教师。在小说、散文、戏剧、影视、曲艺、诗歌、文艺理论、书法、音乐、摄影诸领域均有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发表或获奖,出书三十余本。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名列《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博客被新浪总部评为全球十大新锐之一。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