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爲什麼你投到P2P里的錢,不像銀行隨時可以提現?

解讀:為什麼你投到P2P裡的錢,不像銀行隨時可以提現?

“自從跟網貸大佬們學會了分散投資,雞蛋不要裝在一個籃子裡,聰明的我把資金分散放到了投融家、錢媽媽、銀票網、善林金融、唐小僧、聯璧金融……結果現在所有維權群裡都能看到我的身影。”這個用來調侃P2P“爆雷”潮的段子,如今卻成為一些個人投資者的心酸寫照。

6月開始,P2P平臺大量暴雷,恐慌情緒蔓延,很多投資人希望早點取回資金,發現提現變得不容易了,甚至正常運營的頭部平臺,提現速度也慢了下來,就開始擔憂,是不是投資的平臺也出問題了?實際上,如果P2P平臺真靠譜,提現慢並不說明有問題,反而是合規經營的一種佐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甄別:投P2P和銀行存款是不是一回事

目前,P2P平臺的主流產品,多有一定的鎖定期,一般人的理解,大體等同於到銀行存定期,無非利息高一點,存錢進去,只要一過鎖定期,隨時能取回,甚至認為,即便發標的主體沒還錢,P2P平臺也能墊付。按照這種邏輯,錢取不出來,平臺多半是有問題了。

這種理解很自然,但不準確。一手存錢,一手借錢,表面上看一樣,其實銀行和P2P的運作原理完全不同。

銀行是“信用中介”,收到存款,銀行自己先欠儲戶的錢,再轉手向借款人放款,中間賺取利息差,銀行充當的是“超級放款人”角色,本質上跟經營商品賺取差價是一樣的,無論借款人是否還錢,儲戶的錢是銀行自己欠的,必須要還,尤其定期到了後,自然保證要隨時能還。

因此,在中國,幹銀行都必須有實力,監管當局發牌照也小心,對股東、資本金、資本充足率以及風控體系有嚴格的要求。

而根據監管規定,合規的P2P必須是“信息中介”,是做撮合生意的。什麼是撮合?簡單說,就是將投資人介紹給借款人,和二手房中介一樣,標準模式是隻管相互介紹,而不是自己先買房子,再賣給下家。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投資人在P2P平臺投了筆錢,平臺最核心的事,是把這筆錢介紹給借款的人,出借雙方雖然不認識,交易關係卻是他們兩家的,約定到期後,只有借款人準時還款,本息才能拿回來,P2P平臺掙介紹費用,本身並不欠投資人錢。所以,合規的P2P平臺,業務本身風險是可控的。

解讀:為什麼你投到P2P裡的錢,不像銀行隨時可以提現?

瞭解:資金供給和需求的匹配

不過,P2P遠比地產中介複雜,做的生意是資金撮合,且有明確規定,必須“小額分散”,既然小額分散,一個關鍵問題是資金供給和需求的匹配。

假設“A平臺”有款鎖定期12個月的“1號產品”,正常一天可以募集300萬,如果當天想借錢的,加起來就借300萬,也都要借1年,剛巧供需平衡,這是最好不過了。但是,每天都能這麼湊巧嗎?這不可能。更多時候,往往是資金和標的供求失衡,額度不匹配或者期限不匹配。

常見的供求失衡大體分兩種:一種是資金充足而債權標的少,比如有的平臺產品好、收益高、信譽強,資金供給充裕,但是,標的審核嚴格,供不應求,就會出現無標可投、“資金站崗”的現象;一種是債權標的充分,資金面緊張,但平臺上投資人的投資金額無法滿足每天的債權,這種情況下,投資人就處於有利地位,平臺為了維持供需平衡,便會通過收益率上浮等形式吸引投資。此外,

受行業波動影響,很多P2P投資人選擇駐足觀望,這也會造成市場的供需不平衡,便出現很多用戶所擔憂的“提現慢“等問題。

從大部分P2P平臺運營的情況來看,一般借款人的債權標的主要分為12月、24月、36月的期限,而債權持有人,即投資人因為資金流動性等考慮,並沒法完全匹配的把錢借給同一個人達3年之久。為此,P2P平臺要應付債權持有人出現臨時性週轉的需要,這對用戶體驗很重要。

回到例子,假設有一天,A平臺“1號產品”本來能募資300萬,但是,要借12個月的標的加起來只有280萬,20萬資金眼看要“站崗”了。剛好有投資人,持有的12個月債權到期,他急著要錢,希望轉出去。有人要投,有人要走,A平臺能不能也想想辦法撮合呢?

這問題在銀行是不存在的,銀行所有存款都是自己欠的錢,只要保證有足夠準備金應付儲戶取錢,內部資金怎麼調配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合規的P2P平臺是不能直接碰錢的,因為用戶的錢是第三方銀行託管,唯一解決辦法就是“債權轉讓”。

回到上面的案例,A平臺的撮合辦法,就是將著急用錢的人也介紹給新的出借方,雙方個人間締結“債權轉讓”關係,當然,如果投標或者承接債權,整個流程要通知出借人,非常麻煩。因此,投資P2P有份隱含協議,就是投資人授權P2P平臺,去幫他們找合適的標的。

解讀:為什麼你投到P2P裡的錢,不像銀行隨時可以提現?

因為小額分散的原則,投資人的錢是分散借給不同的人。因此,投資人在資金回收時,可能會出現兩部分,一部分剛好到期,一部分就轉給其他人了。即便當天散標的數量是足夠的,P2P平臺仍可能會給用戶配置一部分債權轉讓的標的,核心考慮是分散風險,避免錢集中在少數幾個標的上。借錢的人還不上,這種風險永遠是客觀存在的。

整個過程,P2P平臺是經投資人的授權,自動簽訂借款協議或債權轉讓受讓協議,投資人平時覺察不到,但合規的平臺均有記錄可查。這種個人間的債權轉讓,本質是一種功能創新,平臺更有效地解決了匹配問題,也為投資人解決了借款標的流動性,改善了體驗。

當然,這種債權轉讓是有限定條件的,一個標的不能持續不斷地轉。因為監管層有明確規定,只有出借人之間“低頻次”的債權轉讓為合規,轉讓次數過多,“造成資金和資產的期限錯配”,這是不允許的。

解答:遇到提現慢,資金就有風險嗎?

理解了“債權轉讓”,就容易明白現在提現慢的原因。大量退出要通過債權轉讓來完成,如果流動性不好沒有人接盤,可能會出現長時間退不出的情況。這正是當下的困境所在,由於恐慌氣氛蔓延,平臺債轉規模顯著飆升,比如,有的平臺短短兩週,增加了數萬個債券轉讓標的,但是,沒這麼多的錢進來。據悉,7月份的前半個月內,全行業資金淨流出了超過200億元。

這樣一來,資金就供不應求了,於是,要轉的債權必須排隊等資金,提現自然就慢了。

根據監管,合規的P2P平臺即便有實力、有意願先墊付,也是不允許的,因為這等於突破信息中介的定位,去幹銀行的事情了。P2P平臺沒辦法出手,錢取不出來,但是,這不等於錢就有風險。

首先,P2P平臺的標的,即便經過債權轉讓,投資人和借款人的債權關係一直存在,倘若沒有新資金受讓債權,借款協議中的借貸關係依然在,只要借款人正常還款,出借資金則不會有任何影響

,直至還清本息,只是投資人要等到標的自然到期,而且這段時間,借款人是照付利息的。甚至退一萬步講,即便合規P2P平臺倒了數據信息都是有保留的,借款人想惡意逃廢債也沒那麼容易。

其次,合規的P2P平臺信息是相當透明的,不是一個“黑箱”,在一些頭部平臺,出借計劃匹配標的借款人每期的還款狀態及金額隨時可查。這是個很大優勢,至少銀行不會披露每筆存款的去處,如果用戶關心資金安全,與其總掛念能否取現,不如去看看借款人的狀態,這更有說服力。

因此,如果你最近剛好遭遇不能提現,或者自己申請債權轉讓,也沒人受讓你的債權,先不要著急,要理性分析實際情況,可能只是因為行業流動性緊張,債權轉讓不出去而已,而P2P平臺受限於合規要求,也愛莫能助。只要借錢的人狀態正常,債權自然到期,還是能拿回本金和利息的。

其實,危機常伴隨機會,資金面緊有利於投資人,現在,大量轉讓標的給出的收益率非常高,如果資產安全有保障,投資是很划算的。

而且,監管層已經出手了。

7月中旬,銀保監會召開網貸會議,提出要穩妥有序推進網貸專項整治工作,將明確全國統一的現場檢查標準,對檢查後的機構進行分類的名單式管理,逐漸擠壓不合規企業,促進“良幣驅逐劣幣”。有的地方監管機構正籌劃“白名單”機制。這充分說明,監管層依然充分認可和支持P2P行業,尤其是大力支持合規平臺的發展。

北京互金整治辦也表示,將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繼續開展P2P網貸現場檢查工作,去偽存真,讓真正從事P2P網貸行業的合規平臺健康發展,並配合有關部門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弘揚市場契約精神,堅決反對、嚴厲打擊惡意逃廢債行為,淨化市場環境,要讓真正從事P2P網貸行業的合規平臺健康發展。

短期來看,提現慢對一部分投資人是陣痛,是折磨,但從長遠來看,對整個行業和絕大多數投資人卻是利好。當然可以預見的是,在行業的震盪之後,擁抱監管、合規良性發展的平臺會愈來愈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