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羅斯福新政時寧願把過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也不免費分發給窮人?

溫兒兒


這個事情發生在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由於經濟蕭條,導致老百姓失業嚴重,沒有財力購買商品,作為資本家之前的生產能力仍然存在,這樣就形成了持續過剩的生產能力與老百姓不斷下降的購買力之間的矛盾,這就是經濟危機的根源。

既然資本家的牛奶賣不出去,免費贈送給老百姓不也可以嗎?但這是兩個維度的問題,商業社會尊重的契約文化,商業買賣這是最基本的原則,如果免費贈送,一方面這是政府的職能、二是如此下去就破壞了商業社會的公平買賣原則,所以資本家寧可浪費也不會採取違背商業原則的事情,所以導致了所謂的“人為供給側改革”,倒掉牛奶實際上就是減少供給、匹配縮小的市場需求,目的是調整失衡的供求關係,維繫經濟交換的基本原則。

資本主義社會不會講究太多的慈善和義務,都是以資本為基礎的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如果只是利人不利己的事情,資本家是不會接受的,因為違背了他的信仰和理念,違背了資本收益的原則,所以就不會出現免費贈送食品的行為。


王紅英金融期貨


美國1929年倒牛奶的事,目前我正在做。你們可以罵我,但我還是要告訴您真相,因為我就是擁有194頭奶牛的養殖大戶。

雖然我是學經濟學的,也有自己的公司,但個人敵不過市場。 2005年,我出資96萬元購買了80頭奶牛,奶牛每頭1.2萬元,加上伺料和廠房和設備,總投資170萬元。規模在當地不算小,也與本省幾家乳製品加工企業簽訂的銷售合同,之後將規模擴大,奶牛達到210頭。

眾所周知的“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後,全國的乳製品企業都受到波及,我這個公司也不例外。因為成品乳製品企業銷量下滑,我們的鮮奶供應合同只能兌現80%,也就是說還有20%的鮮奶必須自己消費或另找銷路。沒辦法,只有增加人員銷售鮮奶,但市場疲軟、陌生人不信任,銷量非常有限。奶製品保鮮成本很高,稍有不慎或停電就會變質,這時候你白送人也沒人要。結果就是倒掉。

現在奶牛每頭六千也不好處理,牠每天吃的伺料不能減少,有些撐不住的只能殺點奶牛賣肉。我是資本家嗎?投資成本還沒收回。銀行每月催貸款,我也不能賴賬不還。想上奶粉製品,上面不批也貸不到款。我們可是社會主義國家,扔棉花的事沒見過,倒牛奶卻天天在幹。

有人說資本主義國家如何的醜惡和殘忍,可是資本主義社會現在還有這現象嗎?以前養豬也沒少賠錢,有人鼓勵你養,卻從來不管是否賣得出去、價格怎麼樣。我們自費請電視臺錄像,看著壯觀的沒出欄的豬,成績是領導的,虧本是我們自己的。

如果能賺錢的行業向所有人開放,就不會都擠到不賺錢的行業,也就不會有壓低成本的惡性競爭。那麼,也就不會每年銷燬無數的假冒偽劣商品。


梅奧醫邦診所


西餐廳是從來不允許工作人員將當天剩下的食材帶回家的,必須扔掉。為什麼呢?這不是浪費嗎?其實餐廳這樣做正是為了減少浪費。因為如果允許員工將剩下的食材待會家的話,難免會有廚師為了晚上能多帶一點回去,早上就故意多買一點食材,那對於餐廳來說,損失只會增加。

還有,大家如果見過火車上賣特產或者賣盒飯的行為的話,會發現一個現象,比如一份盒飯,最開始是賣15元的,然後跑兩趟之後就變成10塊錢一盒了,在轉兩圈,快要收攤的時候就賣8塊錢一盒了,那如果有心的人,就會專門等著,等降價了再買。這其實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經驗。

那說到商家把過剩的牛奶和棉花倒掉扔掉,而不免費發給窮人,其實也不是特別難理解。商業時代,我們無法各取所需,而是要遵循商業運行規則。那作為商家,他們之所以買棉花,買牛奶,肯定是為了售賣,而且是要高於採購價格售賣,這樣他才有做這件事情的動力和意義嘛。那如果他的商品賣不出去,就意味著他會虧本,虧多少呢?買牛奶和棉花的錢肯定是虧進去了,雖然換成了實物,但是如果無法銷售的話,牛奶和棉花根本沒用,存著還得花庫存的錢,所以,不如處理掉。那其實,如果是在當前的情況下的話,怎麼處理對商家是沒有區別的,不管是扔掉還是給窮人,已經沉澱的成本是回不來的。但是,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對商家之後的運營,以及整個商業的運轉是會有不同的意義的。如果免費發給窮人的話,一方面,窮人本來要花錢買的東西,因為買不起反而免費得到了,那他們肯定以後也不買,等著發,長此以往,商家肯定是不會做虧本的買賣的,最後就會導致,大家都沒有牛奶喝,沒有棉花用,甚至沒有衣服穿;另一方面呢,因為會免費得到東西,那為什麼還要勞動賺錢呢?沒人勞動的話,社會無法運轉,連牛奶都沒人去擠了,大家就只能坐著喝西北風了。


一切正在發生


悟空啊,為師的來啦!首先,這個問題混淆了企業的屬性與政府的屬性。對於企業而言,利潤最大化是其畢生追求的目標,尤其是羅斯福新政時期,資本家是沒有義務考慮窮人的死活的,為了改變企業產品過剩的情況,他們把牛奶倒掉,把棉花扔掉,就可以實現供給與需求的相對平衡,就能重新找到保證合理利潤的均衡點,但免費給了窮人是沒辦法找到這個均衡點的。

要知道,羅斯福新政的要點之一就是復星工業。

對於羅斯福而言,他可能希望企業能把這些東西免費給窮人,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緩和社會矛盾,可以為他贏得國民的支持,甚至可以贏得連任總統,但這些不符合企業家的利益,而他作為總統又不能干涉企業正常經營行為。

這一現象也是被教科書反覆批駁的地方,說資本主義就是赤裸裸的剝削與被剝削關係,資本家和工人之間沒有絲毫溫情可言。可以說社會主義制度部分克服了這些弊端,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之後,中國開始了滴灌式扶貧,很多企業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屬性,紛紛參與到這場扶貧攻堅戰中來。

羅斯福之後的美國企業,也在持續進行調整,現在可以看到的結果就是,比爾蓋茨是大慈善家,巴菲特是大慈善家,美國成立了很多慈善基金會,所有這些都是對100年前體制弊病的有效矯正。這也應了一句話,企業做大了就應該是屬於全社會的。


富凱財經


這個道理很簡單。一個詞,供求關係。當供給大過了需求,那麼價格一定會下降。當經濟危機到來,沒有那麼大的需求的時候,只能夠控制供給來確保市場價格。所以,資本家寧可將牛奶,倒進下水道,將棉花鋪進公路,也不能用來接濟窮人。



這樣做的人,羅斯福時代的企業家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早在17世紀,就發生過很奇怪的一個現象,當時在荷蘭,鬱金香是非常昂貴的商品。但是,卻有一些貴族僱傭士兵,將一整片花田的鬱金香全部踩死,只留下他手上的一株。這樣,他手上的就成了獨一無二的“孤品”。



在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中,也有相似的場景。原本有三塊價格昂貴的玉玦,商人會故意摔碎兩塊,只剩下那最後一塊,成為獨一無二的玉玦,賣出的價格比原來的三塊加在一起都更高。小說裡說,這個商人利慾薰心,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恰恰是尊重了市場規律。



那麼羅斯福時代的窮人怎麼辦呢?資本家的牛奶不能救濟給他們,他們就該餓死嗎?並不是這樣的。羅斯福時代有一個政策,才避免這個情況,叫作以工代賑。 既然工人們失業,是因為工廠沒有那麼多的工作崗位,那麼就由政府來創造工作崗位,政府新建水壩,新建鐵路,建各種各樣的基礎設施來提供工作機會,窮人們通過參與政府工程,獲得了收入,而他們的工資可以用來進行消費,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轉效率。




另一個問題是,資本家生產了過剩的牛奶,那麼還是要有人來購買的,誰來買呢?有慈善機構來買。那慈善機構的錢是從哪兒來的呢?是由有錢人捐贈的,有錢人向慈善機構捐贈,獲得了捐贈證明,可以減免同等價款的稅。 在這個意義上,政府雖然沒有出錢來為窮人購買牛奶和棉花,但通過減稅的方法,實際上鼓勵慈善家和慈善機構這樣做。從整個社會的效果上看,比起資本家直接拿那些賣不出去的牛奶和棉花救濟給窮人,效果好的多。


林海


這也是資本社會殘酷的一方面,當供給和需求不平衡的時候,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於企業來說,攻擊一旦超過了需求,就會變成買方市場,定價權就在消費者的手裡,因為消費者可以找到更多低價的貨源,所以廠商不得不降低價格出售產品利潤被不斷的壓榨。這樣企業的效益就會不斷降低,最終導致沒有錢給工人發放工資,面臨破產,造成更大的惡形循環。所以只有減少不給才能夠滿足需求的同時增加企業效益。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有很多產業都面臨著產能過剩的現象,因為機器代替了人工,產能有著更大幅度的提升,產能過剩就導致價格下跌利潤下滑。

想要改變這樣的困局,只有在提升產品質量的情況下,才能夠將產品賣出比較好的價格。高的價格是最好的品質的體現,因為所有高價的產品的售賣都會比低價產品的售賣要更加複雜和困難,一旦將產品賣出高價,必然會面臨著客群減少的問題,但是高價產品才能夠促進社會發展,因為有了高價產品才有更高的利潤,這些利潤能夠用來企業研發後續產品。所以很多低價的產品企業在售賣的時候,雖然利潤降到非常低,可是對於後來的研發,支持力度不夠,最終企業也會走向下坡路。

所以在羅斯福新政時期,商家企業願意把過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也不會發放給窮人,這是社會的一個基本運行秩序,如果人人都可以免費或者低價擁有,對於商業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大家會對這些產品有著固有的認知,定價策略就難以提高。


變革家


事實上把過剩的牛奶、棉花扔掉的現象最早發生在羅斯福新政之前的大蕭條時代,這麼做的目的是解決物資過剩問題——當市場上的物資供應供過於求時就意味著物資價格的下降,這時銷燬部分過剩物資而使價格回升。如果把產品免費分發給窮人,吃飽後的窮人還需要企業的產品物資嗎?那麼企業的利潤從何而來呢?美國是一個奉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這意味著即使是美國總統也無權干涉企業的日常經營,對企業主而言最優先考慮的必然是自己的利潤,所以他們寧願把過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也不免費分發給窮人。

然而恰恰也正是羅斯福新政標誌著美國由自由放任的經濟體系向國家干涉的國家資本主義體系過渡——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在羅斯福新政之前的美國和歐洲所有政府都只扮演著市場經濟守夜人的角色,國家只保證市場的自由競爭,至於每個人參與市場競爭的結果是不會管的。羅斯福新政後美國政府明確了一個基本理念:人民享有免於貧困匱乏的自由,也就是說保證不餓死人成為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具體的解決之道是:以工代賑——讓百姓有工作,有收入,增強購買能力,刺激經濟復甦。同時一些公共項目也得到了發展。這要比單純把牛奶、糧食、棉花免費送給人民好的多。

目前世界各國普遍認為:政府的職能是保證國家不受外來侵略和恐怖活動的襲擊,為人民創造穩定的生活環境,與此同時保證人們至少滿足最低生活水平,至於人們所希望獲得的幸福生活則必須依靠自己的奮鬥努力,如果由政府來包辦一切無異於用社會公共資源養活一群閒人懶人。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是角度的問題,從窮人的角度就肯定是認定這是資本的原罪:資本家佔有大量的優勢資源,主導著商業社會和制定交易的規矩,寧願把這些過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也不給窮人分發,這簡直就是犯罪,這是所有窮人的觀點。然而,當我們把角度放在整個商業社會的發展、經濟發展規律時我們就應該明白,這種做法也有其“合理的邏輯”。


羅斯福新政時,工業化發展,生產大量的過剩,而這且過剩的生產不僅佔有生產企業、資本家的龐大成本,而且商業社會和經濟網都是相通相聯的,一旦這些生產企業大規模的出現危機,必將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化事件,經濟一出事就是大事,比如把這些過剩的產品給窮人,那麼,這些生產企業將無法獲得新的消費機會,沒有新的消費就更加速了危機,還有一點,商業商品一旦把價值拉低,再想拉上來就是很難的,因為全體民眾都認為:這東西不值錢,這更是不利於以後的發展。


二者之者選其重,經濟問題是大問題,經濟一旦出現問題,就不僅僅是一個國家能輕易解決的,會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這裡最可怕的可能是國外的資本入侵,一旦出現國外資本的野蠻侵奪,最終倒黴的還是窮人。


我們看問題要多個角度,其實我們學習提升自己意識這本身就是痛苦的,因為當你看得越來越清時,你就給人一種越來越冷酷越無情的感覺,我上學時也是憤青,總是以為自己的愛某來行使,還記得當年哈某上校的愛國事件,其實現在我們回頭看看,很多時是我們的思維不夠全面,從今天這個問題上看,我想很多人都會罵‘為富不仁’,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是事實是:這個社會為富才仁,為富才可能仁;為窮才不仁,因為為窮沒辦法仁。



過剩的牛奶和麵包的問題一直是我們質疑某資本的常見案例,但是我們只要明白經濟和商業社會的本質和邏輯時就會更加客觀,比如這次的我們中美貿易事件,我們無需瞭解,但只是應該明白:經濟的事不光是你一個區域的事,所以,當你站在全局和全球的角度講,過剩的牛奶和麵包、棉花就必須丟掉,這是在當時的唯一可能正確的選擇,雖然很被質疑,但在當時沒有更好的辦法。


互聯網創業投資不懂營銷怎麼辦?關注這裡,每天都有新內容、新方法:真實案例、邊學邊幹,更多原創回答,請關注孫洪鶴。


孫洪鶴


這樣類似的事情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碰到,例如經常在電視上報道某個種植戶幾分錢的大白菜沒人買,最後全部爛在地裡;一毛兩毛的西瓜沒人來收,也是爛在地裡當肥料。。。羅斯福新政時期將過剩的牛奶、棉花扔掉跟這個有些類似,都是因為供過於求造成的(當然菜農可能是銷路不暢造成的),所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供過於求,市場過分飽和,扔掉是為了保住現有的市場和價格體系:

羅斯福新政時期的產能過剩,導致很多商品供過於求,而如果將這些過剩的商品分給哪些窮人,則會間接地導致潛在的目標客戶減少,使原本不足的市場變得更小,而且一旦將這些過剩的商品免費分發出去,勢必會影響現有的價格體系,使本來不好賣的市場更加難做。所以,哪些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寧願倒掉也不發給窮人!

二、從成本控制來說,免費發放會產生額外的生產成本:

即便是有些有良知的商家願意將這些過剩的商品發給窮人,他也得考慮一些由此產生的成本,例如:運輸成本、人工成本、原材料等等,再就是同行其他商家的反對,所以,對於商家來說,最經濟最省事的做法就是扔掉!

三、當時的階層對立比較嚴重,jie級矛盾惡化:

在經濟危機發生前夕,社會階層對立比較嚴重,zi本家和工人的關係非常緊張,所以,從感情的角度來說,那些zi本家也不可能把自己過剩的商品免費分發給窮人!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羅斯福新政是為了拯救美國的大蕭條,當時美國的大蕭條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經濟衰退,產品賣不出去,失業率飆升,無數人破產靠領救助生活,總之非常慘淡。而造成大蕭條的原因之一,就是產能過剩,生產的商品遠遠超過了市場的需求,這一點在農產品上最嚴重。

一戰後,美國的經濟大發展,生產力大幅提升,各個行業的產能都得到了提高。經過了一些年的經濟繁榮後,產能過剩的弊端就顯現了出來,生產的商品遠遠超過了人們的需求,於是就有很大一部分的商品賣不掉。後來就導致了經濟大蕭條。

尤其是在農產品上,當時農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都賣不出去,然後就降價。可是降價以後還是賣不出去。因為失業的人太多了,大家都是口袋空空的,都開始縮衣節食。就算降價依然很多人買不起,最關鍵的生產的東西都太多了,人們根本就不需要這麼多商品。農產品的保質期都是比較短的,賣不出去就只能壞掉。

那麼為什麼不拿去送給窮人呢?因為這會讓本來就嚴重虧損的農民直接破產。

就拿牛奶舉例子。牛奶的保質期是非常短的,在沒有保鮮措施的情況下保質期只有幾天。如果要送人,首先就會佔用倉儲,還得投入大量的人工等等。如果倒掉,那麼就只是虧損牛奶的成本1元,如果送人,那虧損的可能就是2元,可能就會翻倍虧損。

更關鍵的,本來只是生意不好,雖然賣不完,但是總能賣出去一部分。如果開始送人,肯定大家都來領免費的,那就徹底賣不出去一丁點了,那結局就只能是破產了。

換成任何人都不會做這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事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