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當年出家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真的是因爲董鄂妃嗎?

異想天開的芭柳姐姐



順治帝為情所困是出家的誘因,真正的原因在於他戲劇化的一生,他想要做些什麼卻是現實與想象中格格不入,種種的無奈積壓之下,不說崩潰邊緣,也差不多了。好不容易碰上紅顏知己董鄂妃,還是紅顏薄命早早死去,失去愛情寄託的順治帝自然選擇了出家這個信仰寄託了。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以後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清朝由關外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因此他雖然是清朝第三位皇帝,廟號卻是世祖。

在世人的眼裡,順治帝無疑是幸運的,清朝在入關前後最艱苦的幾年是在攝政王多爾袞指揮下突飛猛進的。等順治帝稍微大點以後,手握大權的多爾袞又突然猝死,順治帝得以順利親政,可以說是白撿了一個偌大的天下。

但順治帝所謂的幸運人生對他而言無疑是痛苦的。

順治帝的皇位是大哥豪格與叔叔多爾袞爭奪皇位時妥協而來的。(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當時兩方各有優勢,因此選擇了年幼的順治帝福臨繼承皇位。

六歲的順治帝登基以後不久明朝被李自成所滅,攝政王多爾袞因此趁機入關。入關以後多爾袞指揮下的清庭越來越強,先後滅了李自成之大順和張獻忠之大西還有南明的弘光與隆武政權。

多爾袞有了這些不世之功以後,越發肆無忌憚。當時身為傀儡的順治帝的廢立也就是在他的一念之間,為了穩住多爾袞,他的稱號是一加再加,稱之為皇父攝政王。甚至都傳出順治帝母親孝莊太后下嫁於多爾袞之事。

這時期順治帝的傀儡生涯可以說是既是提心吊膽又是恥辱的。

順治七年,多爾袞猝死順治帝得以順利親政。


大權在握以後,順治帝以為可以打造一個自己理想中的國度,結果是屢屢碰釘子。不得不說順治帝可以說是清朝最有遠見的皇帝,面對當時複雜的局勢,他是大力重用漢人,頗有成效。卻使當時的滿洲貴族集團大為不滿,因此引發了滿漢矛盾,同時滿洲貴族入關以後的迅速腐化,還有漢人之間的黨爭,也使順治帝是一團糟。

而且南方因為剃髮易服抵抗的是此起彼伏。

繞了一圈以後,順治帝發現理想中的國度似乎漸行漸遠,而自己也似乎永遠擺脫不了多爾袞的陰影,只能活在雄才大略的多爾袞影子之下。

面對這種失敗,年輕的順治帝一方面繼續不妥協的治國。(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一方面順治十三年順治帝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董鄂妃入宮,順治十四年順治帝又開始信仰佛教。

順治帝對於董鄂妃的寵愛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當時能與順治帝談心的人不多,董鄂妃也是個才女,順治帝與其聊的很是開心,順治帝感覺到自己的愛情來了,對於董鄂妃也是寵愛至極,甚至董鄂妃生下一個兒子以後,順治帝高興之餘向天下宣告“此乃朕之第一子”,忽略了前面幾個包括以後的康熙在內的皇子。

董鄂妃可以說是順治帝的愛情寄託,無奈生活中的最後寄託了。

順治十七年董鄂妃病逝,失去了愛情寄託的順治帝徹底崩潰,因此轉而開始大力信仰佛教,以信仰為寄託,幾次大鬧著出家。

甚至順治十八年,順治帝得天花病死以後,到了今天都有很多人都懷疑順治帝是借假死出家了。

結合順治帝這“幸運”的一生來看,當了七年傀儡,母親有著下嫁的恥辱風波。親政十年治國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總是活在叔叔多爾袞的陰影之下,最後選擇了以愛情為精神寄託,董鄂妃死後徹底崩潰,所以以佛教信仰為新的精神寄託而大鬧著出家。


宋安之


順治想出家,但一直未能如願。之所以想出家,有信仰的原因,也有感情的原因。感情的原因裡,也不僅僅因為董鄂妃。我來給讀者們梳理一下這個過程。

福臨自從親政後,對佛學很感興趣。順治十三年(1656),在北京建了一個海會寺,並從南方請來了一個叫憨璞聰的和尚住寺主持。十四年(1657)的一天,福臨心情不佳,便到南苑去狩獵消閒,途經海會寺,見寺內鐘聲悠揚,香菸繚繞,朝拜者絡繹不絕,他一時興起,令侍衛引導寺內觀賞。誰知,他與憨璞聰一見如故。回宮後,他立即召見憨璞聰,向他請教佛法大意。此後,他又多次在西苑萬善殿接見憨璞聰,共同討論佛教問題。從此,福臨對佛學更加感興趣。他希望憨璞聰能介紹更多的高僧來北京論道。憨璞聰便將臨濟宗龍池派的在世僧人一一列出,供皇上參考。

福臨視憨璞聰為入門之師,特賜他“明覺禪師”的封號。

福臨自從經憨璞聰的引介進入佛門後,他親修聖諭、邀請南方的一些高僧如玉林琇、茚溪森、木陳忞、玄水呆等人到京城來。從此在福臨宮中經常是法壇高築,談經論道,福臨漸漸沉湎於佛教之中而不能自拔。在諸位高僧中,對福臨影響最大的是玉林琇、茚溪森和木陳忞。

玉林琇是臨濟宗著名的禪僧,自視清高,經過福臨的多次邀請方才至京。福臨對這位體貌言行超然脫俗的高僧畢恭畢敬,特請他給自已取個法號叫“行痴”’自稱弟子,經常請玉林琇給他講佛法。後來,經憨璞聰推薦,福臨於順治十六年(1659)九月,與高僧木陳忞在北京相識。木陳忞擅長於詩文書法,與福臨很是投緣,兩人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他們經常在一起談古論今,天南地北。除談佛法外,還談詩詞書畫、八股文章、天文地理、治世經典、時勢人物等等,福臨對他的博學多識十分推崇。

木陳忞看到當時福臨的心緒時好時壞,便勸他“於事無心”,“於心無事”,“但遇大小事務,不防隨機支應,事後返觀。”福臨對他的話反覆琢磨,似乎心領神會。總之,自從福臨結識了這些高僧之後,從性格到思想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性情異常地古怪起來。

順治十七年(1660)十月中旬的一天,福臨突然宣佈自已要剃髮為僧,他不顧任何人的勸阻,竟自出西苑至萬善殿剃髮去了,一時引起了宮廷內外的軒然大波。福臨為什麼要這樣做?

順治十五年(1658)正月,福臨的皇四子即董鄂氏所生之子,不滿週歲即天折了。福臨愛屋及烏,對皇四子平時也十分珍愛,視為掌上明珠。皇四子不幸天折,董鄂妃哭得昏天黑地,福臨也悲痛欲絕。諸臣怕皇上過分悲傷有損龍體,勸諫要以國家大計為重。但是,福臨從此心情不爽,日漸消瘦,精神不振,經常與高僧們呆在一起,對國家政務也不像從前那樣勤勉了,而是得過且過。他曾與木陳忞高僧說道:“我現在再也不能與人同寢了。”木陳忞說道:“皇上是和尚轉世,所以不忘禪門習氣。”

福臨聽後認真地說:“我想我前身的確是僧。如今每次來寺中,見你們住的地方清簡幽靜,便徘徊久久不願離去。”他此時對個人家庭生活及國家大業都看得很淡,心灰意冷,感慨萬千地對木陳忞說道:“金銀財寶,妻子兒女,本來是人生最貪戀、最放不下的。我身為君主,富有四海,對財寶向來是不在意的。對妻子兒女也覺得如天上浮雲,說聚就聚,說散就散,不那麼關心了。如果不是有皇太后在,讓我一時放心不下,我早就跟老和尚出家去了。”木陳忞聽後覺得福臨的想法很是危險,便勸解說:“作為天子,只顧個人修行,追求清靜無為的境地是違背佛法的。大乘教義、菩薩轉換成人間的帝王或宰輔,是讓他們保持國土,造福萬民,弘揚佛法。只顧自己修行是不夠的,帝王、宰輔的作用要比一個出家人的作用大得多,所以皇上千萬不要有出家這個念頭,而置天下眾生於不顧。”福臨聽了木陳忞的一番話,覺得頗有道理,便將出家的念頭放在一邊。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福臨最寵愛的董鄂妃因病而亡。這對福臨是個致命的打擊,他悲痛欲絕,氣火攻心,尋死覓活,輟朝五日。皇貴妃死後,他簡直就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終日精神恍惚,心不在焉。

朝廷內外諸王、公等人對他這樣子都非常擔憂,常常開導勸解他。但此時,所有的勸解已無法打動他的心了,對於朝政大事也無心處置,悉聽各諸王大臣為之。他終日裡與茚溪森、旅庵、山曉等僧人在一起,談經說道,完全沉湎於釋道之中。

從愛子之死到愛妃身亡,在這短短兩年的時間裡,福臨連受重創,心力交瘁,萬念俱灰,一心向佛尋求解脫。他說服了茚溪森為自已剃度。這就是福臨為什麼突然宣佈剃度為僧的心態變化。

這一天,在西苑萬善殿的正堂上,眾僧穿著法衣,肅列在兩旁,福臨虔誠地跪在正堂前,等候茚溪森為他剃度。正當茚溪森為他剃去一半頭髮時,只聽得殿外有人大喊一聲“住手!”。茚溪森的師傅玉林琇出現在眾人面前,他的身後跟著皇太后、皇后,諸王大臣也一起跟來。

玉林琇嚴厲地斥責茚溪森膽大妄為,並勸皇上回心轉意,暫且回宮,開始福臨只是閉目不語。玉林琇見此情形,便想讓眾僧徒舉火將茚溪森活活燒死來逼迫福臨回宮。福臨被逼無奈,只好暫且回宮。十月十五日,福臨再次來到萬善殿,召見了玉林琇,此時福臨身穿御服,卻光頭無發,兩人相視而笑。福臨向玉林琇再次申明想要出家。他說:“我想上古之人,只有釋迦如來捨棄王宮而成正果,達摩亦是舍國位而成禪師之祖。我想要效仿他們,你看如何?”玉林琇極力勸道:“若以世法論,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聖母之心,下以樂萬民之業。”並努力闡明福臨應永做帝王,才能保護僧院,弘揚佛法的道理。福臨聽罷大師的一番解勸,才答應再不提此事。至此,福臨求僧剃度的風波才漸漸平息下來。

兩個月之後,即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福臨到憫忠寺看他的心腹內監吳良輔剃度為僧,回來之後,身感不適,不幸染上天花。病情日見加重,初七日,病逝於養心殿,時年24歲,正當年輕有為,風華正茂之時,卻英年早逝,不禁令人惋惜。

福臨一生曾虔誠地信奉佛教,幾度想要剃度為僧,終未如願。在他臨終前,他對自已的喪事立下了遺命,他說:“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禪理,須得爭炬法語,如善果、隆妄法喜有素,可勝此任,若森和尚不日能至,法次長於兩寺,可轉命也。”意思是:“我死後要循祖制火化、行法事,如果善果、隆妄兩僧能主持便由他們主持,如果茚溪森和尚過幾天能趕到,他修行高尚,最好等他主持。”

皇太后同意了皇兒福臨的臨終遺願,等待茚溪森來主持火化儀式。四月十六日,茚溪森日夜兼程趕到北京,次日正值福臨的百日之哀。四月十七日,由茚溪森主持,在景山壽皇殿為福臨舉行火化儀式。茚溪森睹棺思人,對靈泣訴。待皇靈昇天之際,他轉向眾僧說:“你們看到了嗎?皇上容顏甚為奇妙,光明遍四方。現在正在你們大家的頭頂,開天上甚微妙正法眼藏。”意思是說皇上是佛,如今昇天了。

茚溪森為福臨秉炬時的法語是:“釋迦涅槃,人天齊悟,先帝火化,更進一步,大眾會麼,壽王殿前,官馬大路。”遂投炬火化。福臨一生信佛,死後也按佛法升入天堂。


鄧海春


“順治出家”這一度是清宮的一大疑案,其現在最流行的說法就是,順治因為愛妃董妃病逝而意志消沉,並且得到了一些高僧的指點於是就放棄了皇位去出家了。但是此事在所有史料中都未曾記載,而是出自一個人說的,這個人叫“他們都”。此人那真的不得了,現在我們好多人都說“他們都”說馬雲怎麼怎麼樣,康熙怎麼怎麼樣,諸葛亮怎麼怎麼樣。但是卻沒人能具體的說出“他們都”是誰,此人神通廣大,博古觀今,好像各行各業他都有所涉足,足見此人的不凡之處,小編也不知道此人是誰,所以小編就說說自己所瞭解的“順治出家”。

皇太極死後八旗就有了一些矛盾,而當時最有實力的只有兩位,一位是豪格,一位是多爾袞。此二人實力不相上下,如果硬懟的話可以漢人就會趁機而入,所以兩人就和諸王一起商議擁立福臨為皇帝,也就是順治帝。可以說順治這個皇位來源就是因為兩人鷸蚌相爭而得到了,也正是因此順治在之後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傀儡,一直都由攝政王多爾袞輔政,之後更是因為孝莊皇后自己以身飼虎才不至於被廢,之後更是流傳已久的孝莊下嫁給多爾袞,而且清朝檔案中也出現了“皇父攝政王”的字樣。

皇帝之位全靠母親以身周旋,並且多爾袞專權更是讓讓淪為傀儡,所以順治這皇帝當得也不是怎麼順暢。而順治在政治上失意也就罷了,身為皇帝自己的婚姻自己也不能做主,順治兩次冊立皇后,第一任皇后就是孝莊太后的侄女,這是多爾袞做主的訂婚,在多爾袞死後,順治就廢掉了皇后改為側妃。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是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也是一個貴族女子,這個皇后還是有些手段的,憑藉自己的手段再加上太后的呵護,所以才沒被順治廢掉,兩任皇后都是出自政治的產物,可想而知順治帝的可悲。

之後順治終於尋覓到了自己的一生所愛,那就是董鄂妃,董鄂妃天資聰慧並且早年隨父出征,轉戰蘇杭的時候自然也受到了江南漢族文化的薰陶,自幼天資聰慧,有一種溫柔而善解人意的氣質美。順治帝從一個妃子到皇貴妃只用了一個月,可想而知當時的順治有多寵愛她。而且因為她的冊妃典禮大赦天下,大清近300年的歷史上,因為冊立皇后妃嬪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但是好景不長,董鄂妃和順治帝的唯一皇子早年夭折,而之後的董鄂妃也一直沉湎於悲痛之中,而在兩年半的折磨之後,董鄂妃也駕鶴西去了。此時你在看順治帝那真是充滿了不幸,整個人生都充滿了悲劇和慘劇。而此時的順治帝就迷上了佛教,並且和和尚憨璞聰交流的很融洽,經常在一起促膝長談,於是就有了出家的想法。

那可是皇帝啊,一國之君去當和尚,那豈不是笑話。於是皇太后就請來了和尚的師傅玉林琇。玉林琇一個激動就讓他的徒弟們架火,要準備將他的徒弟燒死以勸順治當皇帝。於是順治就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維持自己的皇帝生涯。於是在這種極其鬱悶的情況下,順治在位十八年後就染病病危了。所以說順治並沒有出家,順治出家只是“他們都”所開的一個小玩笑。


書香茗


順治皇帝是一位痴情皇帝,屬於那種“不愛江山愛美人”,追求純真愛情的人,比其父皇太極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對愛情專一,願為心愛者拋棄一切,甚至為她去死。所以,董鄂氏的早逝,使他看破紅塵,萬念俱灰。認為“財寶妻孥,人生最貪戀擺撥不下底,朕於財寶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覺風雲聚散,沒甚關係”。

順治十四年(1657),順治帝因身邊太監的鼓動,遂於南海子召見了當時的佛教高僧憨璞聰。聽了他的一番關於佛教經義的談論後,順治帝很是高興,從此便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久又延納南方高僧玉林琇、茆溪森,木陳忞等入京師,供奉之於西苑萬善殿,對他們崇禮優握。

順治十六年,順治帝竟請玉林琇為他起法名,順治自擇“行痴”,號“痴道人”。順治帝虔心佛事,每以講經釋教為常事,甚至董鄂氏也在他的影響下由不信佛到篤信於佛,直至“口呼佛號而終”。在順治帝御製《端敬皇后行狀》中也說:“後素不信佛,朕時以內典禪宗諭之,且為解《心經》典義,由是崇敬三寶,專心禪學。”

由於順治帝沉迷於佛事,當他最心愛的人病逝這一無情現實的打擊下,便產生悲觀厭世,企望遁入空門,以求精神上的解脫。他曾命茆溪森為其削髮剃度,決心出家,孝莊皇太后百般勸解,命人急召高僧玉林琇抵京,玉林琇聞知後,一面痛責弟子茆溪森,一面命人取來柴薪,倘若茆溪森敢引順治帝為僧,就要將其燒死。無奈,順治帝才勉強答應蓄髮留俗。順治出家不成,後來只好命他的親信太監吳良輔作替身,入憫忠寺修行。

他想為愛妃而死,自然不成,況且在封建社會里,身為帝王,且上有高堂,覓死便為大不孝。既死不成,又欲遁跡空門,願清燈古佛,伴其終生,以求精神上的解脫,然而又有皇太后“掛念”,想“隨老和尚出家去”,也未成行,皇冠仍然戴在他的頭上,死也不行,皈依佛門也不行。從此一蹶不振,終日鬱鬱寡歡。使這位身體素質本來就十分羸弱的皇帝更加虛弱。結果,時年24歲,在愛妃董鄂氏死後僅半年就染上天花,不久便死在養心殿,追隨著他的愛妃而去了。只留下風流天子愛美人的佳話。


鳳凰7758520


我本西方一衲子,

因何流落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

江山坐到幾時休!

傳說這是順治的御筆!我們俗人很難想象,有人竟然這麼看不上這個九五之尊的寶座!

順治帝就是這樣的漢子!

順治從小就對佛教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是很有佛緣的一位帝王。民間傳說,順治最寵愛的董鄂妃英年早逝(死時只有22歲),順治遭受到巨大的打擊,心灰意冷,看破紅塵,決意要出家為僧。

皇帝出家,這是個天大的玩笑,既有損清室的形象,也不合傳統禮法,所以,朝廷說順治是

患上天花,不治而亡了。但民間更有想象力,一直堅信,順治是為情所困,削髮為僧,去山西五臺山參禪悟道去了。

有何證據?

一是詩人吳梅村(就是諷刺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那一位),寫了一首類似《長恨歌》的長詩,題為《清涼山贊佛詩》,後人普遍認為這首詩暗示了順治因董鄂妃的去世而遁入空門。

二是《清室外紀》記載,五臺山上有一長老,言行舉止,超俗不凡,更令人驚奇的是,此人長相與順治的畫像極為相似。傳說,康熙曾三入五臺山,題了不少字,還見到了這位長老,而長老對皇帝卻並不行叩首禮。人們相信,這是兒子康熙來見老爹順治。

三是八國聯軍鬧北京期間,慈禧倉皇西竄,經過五臺山地區,

地方上倉促間無法準備伺候皇家的東西,但是卻在五臺山找到了皇室器物,傳說,這是順治爺用過的。

最後要說的是,民間傳說幾乎都是浪漫的想象,順治一心向佛不假,深愛董鄂妃也不假,但是,把這兩件事情雜糅起來,說成順治因為董鄂妃之死而出家為僧,就屬於吳梅村的專業了。

詩人嘛,不浪漫怎麼行?


飲水君


清朝皇帝中,順治爺儘管當皇帝的時間不長,但是卻留下了諸多傳奇和難解之迷,比如董鄂妃的身世之迷,再比如這位順治爺的去世之迷。大家都知道,他可以算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代明君,既懂得籠絡人心,又忙於操持政事,使得大清王朝這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迅速站穩的腳跟,為後來的康熙施展自己的絕世才華創造了條件。

順治帝8歲登基,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完成了一系列的治國基礎工程,革除弊政,大力發展經濟,安定百姓民心,他的努力終於實現了大清入主中原的夢想,促成了一代盛世的繁榮局面!但他英年早逝,也成為人們一直在關注的難解之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故事。

民間流傳最為盛行的版本,當然還是說當年因為董鄂妃的逝世,使得他悲傷過度,最後竟然看破紅塵,放著皇帝不做,跑到了五臺山去出家當了和尚。相信這個版本的觀眾,還振振有辭地表示,現在到北京還有一座叫做慈善寺的寺廟,裡面還有他的塑像,這可以算是他出家的最好證據了。因此他即使沒有跑到五臺山,或者一開始沒有跑到五臺山,也有很大可能是在北京出家當了和尚的!順治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第一個想皈依佛門的皇帝。

雖然順治爺在民間留下了很好的名聲,但當時的實際情況卻是,因為他當時年紀尚小,整個大清王朝的權利,其實是掌握在攝政王多爾袞的手裡。這裡不得不說的就是孝莊太后,正是她在中間發揮了大量的協調功能,並盡心盡力地幫助順治打理江山,才使得順治最終得以臨朝親政。然而即便如此,順治爺也感覺到活的非常憋屈,因為順治帝從小就由多爾袞照看,在這種長期的壓力和束縛下,讓他對宮廷生活漸漸冷漠,在對於權力爭鬥也早早的失去了興趣。

他長大以後,因為政治利益,也為了使得他的皇權得到鞏固,多爾袞給他娶了一個皇后。但是這些他所娶的皇后和妃嬪,都不是他自己心甘情願的。然而最受他寵愛的董鄂妃,卻又早早的香消玉殞,這使得順治爺受到了空前的打擊。從當時的史書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他為此消沉許久,甚至一度尋死覓活,表示要追隨董鄂妃而去,當時孝莊太后放心不下,還專門指派人手,二十四小時盯在他的身邊,就是以防不測。

在孝莊太后的寬心勸慰之下,順治爺無奈之下,還是得把精力用在了大清江山社稷上面。但是因為董鄂妃的死,對他的打擊實在太大,因此他的身體抵禦能力也變得很差,不久之後就染上了天花,最後在臨死的時候,就把大清的江山社稷,交給了自己的兒子玄燁手裡,這位就是後來的康熙大帝。

其實我們從歷史上來看,由於當時的天花病毒肆虐,整個滿清皇族也是深受其害,孝莊太后和順治爺之所以看中玄燁接班,除了他的天賦稟異以外,還因為他從小就出過天花,而且還活了下來,因此這也讓他能夠順利的接班擔任皇帝。

順治帝的經歷讓人唏噓,他算是一個十分痴情的皇帝了,關於順治帝的故事,你還知道多少?歡迎留言和小編一起討論哦!


小魔女侃歷史




順治皇帝出家的真正原因是當時的社會處於劇變的階段,而順治皇帝沒有辦法完成這個任務,最終成了犧牲品。

順治皇帝接受了非常系統的漢家儒學教育,他對皇權專制制度有非常大的愛好,並且也非常願意把它付諸實施。

而當時的清朝制度,還在延續之前的八王議政。也就是說是高層的民主制度,有中央集團共同表決朝廷大事。



順治皇帝非常想結束這種制度,把它轉變成一人獨裁的皇權專制制度。

這就遭到了滿清貴族的強烈反對,他們反對順治皇帝的一切改革,甚至提出瞭如果順治一定要這樣做的話,他們會採取一些極端措施。

在這種情況下,孝莊皇太后站了出來。她站在滿清政治中央集團的利益立場上,否決了順治的改革。



正在這時,順治最心愛的董鄂妃也死去了,讓順治皇帝受到了雙重打擊。

政治上的不如意,加上生活上的不如意,徹底碾壓了順治皇帝脆弱的心靈。

佛教的思想給了順治皇帝極大的安慰,他非常想以佛教中間得到解脫。

然而在皇權專制制度之下,宗教思想是處於皇權之下的一種統治工具。他只能幫助皇帝統治天下,不能對抗皇權。

最終經過一番痛苦掙扎,順治皇帝以爆死的名義遁入空門。其本質的意義就是: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比如今日生。


新知傳習閣


“大白狂浮客舞劍,小紅低唱我吹簫”。這是福臨贈給他的知音董鄂妃的對聯。上聯為英雄氣,道出這位多難皇帝的雄偉抱負,下聯為兒女情,吟出多情天子心靈深處的綿綿情意。如果將順治帝的一生比作一首配器複雜的交響曲,那麼他與董鄂妃之間的愛情便是其中最華麗的樂章。

董鄂妃本是皇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王妃,在一次入宮侍奉后妃時,與福臨一見鍾情。她的美麗穎慧、溫雅謙恭,極具江南女子的靈秀嫵媚氣質,在周圍滿洲貴婦人中如鶴立雞群,深深吸引了福臨久已荒涼的目光。

眾裡尋她千百度,福臨壓抑和積蓄了多年的真情驟然爆發,他幾乎是立刻就燃燒起了對董鄂氏的火熱的愛戀。即使當他知道他的愛戀是自己的弟媳時,他也不肯罷手,任由他火爆和固執的性情左右自己,利用一切機會去接近她、得到她。以至最後當襄親王知道實情後,在屈辱和悲憤中自殺身死,用悲劇的結束給了福臨一個機會,也預示著福臨自己的悲劇。

有情人終成眷屬,福臨自幼缺少的溫暖終於得到補償,豐富的感情有了歸宿。更可幸的是,不像許多後宮受寵妃子得勢之後的驕縱傲慢,董鄂妃溫柔善良、謙和寬仁,對宮闈眷屬一視同仁,對宮女太監寬容關懷,對太后侍奉周到、承歡侍顏,使整個後宮處於平和的狀態,為福臨營造了一個溫馨的生活環境。

而且,她還知書達理、聰慧好學,有著相當深的漢文化水平,成為努力推行漢化政策的福臨的得力助手,但她又進止有序、掌握分寸,嚴格遵守後宮不得亂政的規矩,這一切使得福臨對她更加欣賞和愛戀。

就像滿園碧樹中綻放的一朵鮮紅刺玫,苦苦歌唱的諦血杜鵑遇到了知音,福臨在董鄂妃的相伴下,心靈變得寧帖而飽滿,他們就像民間的小夫妻一樣溫暖幸福。這個從小就在政治傾軋和孤獨中長大的年輕人,這個充滿固執暴戾性格的皇帝,終於體會到了塵世間最美好的愛情,即使在朝廷上受到多大的委屈和困難,只要有心愛的人在身邊安慰關懷,一切都會變得平靜微小。

所謂人生最大的幸福“得意時有萬人喝彩,失意時有一人相陪”,福臨得到了,享受到了。然而,人事無常,花開的最好的時候往往也是快要凋謝的時候,當董鄂妃突然病逝,留給福臨的又是一個冰涼的世界,他的心情墜進了深谷,又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寄託呢?

這就是他後來出家的原因。也許,只有斬斷紅塵,才能斬斷情絲。


陳令孤


順治帝當年出家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真的是因為董鄂妃嗎?我覺得董鄂妃只是為他出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是其母的高壓政策和不理解害了其帝。你想啊其母那麼強勢且固執,使得順治帝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滿身的治國韜略用不上。(小的時候那叫扶持,大了管太多你叫干政),只能靠吃齋唸佛來打發時日,加上董鄂妃其母的不待見,而是有些過分,有藥都不給她吃。其實她並不愛順治帝,她愛的是皇權。有句話叫愛屋及烏,她不是不知道,她是故意的。看過電視劇的都知道,長期低迷壓抑心灰意冷加之其母的高壓政策,老說一些皇位來之不易啊,要珍惜啊多少人惦記啊等話,忽略了兒子此時真實的內心感受,愛江山也愛美人。放權不夠,實則有職無權,自己愛的人都保護不了,加之董鄂妃的病逝萬念俱灰徹底絕望,必將導致悲劇的必然發生。不易就還給你們好了,用出家做最後的抗拒。試想如果當時其母對他的愛妃不是如此刻薄冷落仇視最後死去,而是萬般呵護,愛屋及烏,化解矛盾和不愉快,減壓,瞭解兒子的苦衷,對症下藥,肯定兒子的能力膽識和魄力,放手放權做堅強的後盾。肯定結局是不一樣的。是她逼死了董鄂妃,逼走了順治帝,斷送了兒子的美好前程。以致她雖然是後位級人物卻始終是實權派哈。在這個問題上她是罪人一枚不可質否。想想現實不也是一樣嗎?有多少父母望子成龍成鳳心切,逼得孩子無法是從抑鬱叛逆厭學厭世甚至離家出走。。。前車之鑑,物極必反,長點心吧。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煜旺納威


順治確實是想出家,董鄂妃所生的兒子和董鄂妃因天花死去後,順治出家的念頭更加強烈,但最終並沒有出家成功,最後死於天花。雖然清朝的史官極力掩蓋這件事情,但從一些史料的蛛絲馬跡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天花起源於埃及,活躍於熱帶和溫帶地區,大約是牛痘的變異,漢朝時隨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到了明末清初在漢地大規模爆發,對清朝王室威脅很大。

順治與董鄂妃的感情

董鄂妃為滿洲八旗望族出身,清崇德四年(1639年)出生,僅僅比順治小1歲。董鄂妃的父親鄂碩是滿洲正白旗的軍官,從徵南明,很長時間在江浙駐紮,使得他的子女自幼受到江南漢文化的薰陶。董鄂妃生性聰明,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有一種似江南女子的才華與溫柔並舉的氣質美,這讓她在順治眼裡脫穎而出。

順治入關後,接受了漢族文化的培養。順治原來娶的的皇后貴妃們都是傳統的滿族女子,質樸有餘,而見識溫婉不足。這讓順治的內心很不滿足。

《湯若望傳》記載了耶穌會教士湯若望的回憶:“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於是乃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

董鄂妃18歲才入宮,年齡很大了,應該不是滿族民間選秀而入宮的。湯若望很受孝莊太后的信任,經常出入宮中,他說的應該就是董鄂妃。如果是這樣,董鄂妃應該是一位八旗軍官的妻子,八旗軍官死後被順治納入宮中。

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董鄂氏被冊為賢妃。一個月後,順治封她為皇貴妃,“敏慧夙成,謙恭有度”。

1657年底,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順治歡喜之至,舉行皇第一子誕生詔書的隆重慶典,對皇四子的待遇如同皇后嫡出。很不幸的是,皇四子不滿百日即染天花而死。這讓順治和董鄂妃傷心萬分。

皇四子死後兩年,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董鄂妃因天花去世,順治哀痛異常,一度想把服侍董鄂妃的太監、宮女30名殉葬,被大臣勸阻。董鄂妃去世後,順治輟朝四個月,可見順治內心的悲悼。

1660年九月十日,順治讓臨濟宗禪僧岇溪行森舉火火化董鄂妃。十月,順治讓岇溪行森給他剃度出家。這時皇太后請大覺禪師玉林琇勸阻順治帝削髮為僧。

順治帝寵任太監吳良輔,發生了吳受賄案,讓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市廣安門法源寺)剃髮出家。(此為傳說,按佛教戒律是不允許黃門太監出家的。)順治帝在1661年正月初一去法源寺觀禮僧人出家儀式,恐怕此時就染上天花。

1661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出天花痘,召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王熙自定年譜》 記載了順治臨終讓王熙寫遺詔。)初七日,逝於養心殿。(順治死時不滿23週歲。)遺詔列十四項罪責,立第三子玄燁(康熙)為太子,立鰲拜等四大輔政大臣。由岇溪行森舉火火化順治。

1661年二月鰲拜與孝莊太皇太后誅殺吳良輔,令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隸內務府。

順治的宗教信仰

順治一生中受三種宗教的影響:天主教耶穌會,藏傳佛教格魯派,漢傳佛教臨濟宗。但他自己選的的是臨濟宗,剃髮前寫的出家偈: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落在帝皇家。

天主教耶穌會湯若望在明朝末年就在北京的欽天監供職。李自成入北京後,仍然在欽天監保留了湯若望的職務。清朝入關後,湯若望繼續升職,擔任了欽天監的最高職務監正。順治非常欽佩湯若望的科技知識,尊稱他為“爺爺”。順治帝臨終,曾徵求湯若望意見,湯若望深知天花的威力,要順治一定找一位出過天花的皇子來繼位。順治選定了出過天花的康熙。順治對天主教沒多大興趣,大約是志趣不投,天主教教義偏執,讓順治感覺怪怪的。

順治九年九月(1652年),五世達賴喇嘛來朝見順治。因為當時漢地天花流行,而高寒之地天花較少,喇嘛們希望和順治在內蒙古見面。順治為了拉攏信仰藏傳佛教的蒙古部落,準備前往內蒙。洪承疇等人勸諫順治,皇帝不應該到遠處接見,而是在北京接見。達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高僧,格魯派教義繁瑣,需要學習五部大論近20年,五世達賴來京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收順治為弟子。耶穌會的湯若望也在其中作梗,順治只是給了達賴喇嘛大量的賞賜,並沒有拜他為師。格魯派繁瑣的教義,恐怕也不合順治的胃口。

憨璞性聰是漢傳佛教禪宗臨濟宗的禪師,在順治十三年時,住持北京城南的海會寺。順治十四年,順治到南海子打獵,路過海會寺。順治看到海會寺香菸嫋嫋,清幽宜人,心裡覺得有幾分熟悉。順治就接見了住持憨璞性聰,談論了一番禪宗的機鋒。禪宗本來就講究頓悟,直指人心,臨濟禪風嚴峻,號稱“臨濟棒喝”。在日本也有“臨濟將軍,曹洞士民”的說法,上級武士大都接受風格嚴峻的臨濟宗。順治覺得很受用,讓憨璞性聰推薦禪師。憨璞性聰推薦了他的師父玉林通琇,還有木陳道忞。玉林通琇不想離開山林,又推薦弟子岇溪行森常隨順治左右。

木陳道忞對自己的同門漢月法藏向順治進了壞話:“漢月藏兄未見先師時,已匡徒領眾。所以先師在廬山即見其語錄。曾謂侍僧曰:‘此人聰明不亞博山,第語欠師承在。緣藏兄負性堅剛,兼之造道英銳,在學地中,本有悟處。但才高意廣,未免師心自用,喜於鑿空見奇。故其失也流為支離怪誕,如判六祖本來無一物為墮空落外者是也。”(《北遊集》卷三) 順治還是一青年,聽了之後,“上覺勃然變色”。這大約就是後來雍正、乾隆鎮壓法藏的起因吧,並在《乾隆大藏經》裡面留下了痕跡。

總而言之,順治接受了臨濟宗的信仰。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