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武則天爲何紛紛要遷都洛陽

孝文帝、武則天為何紛紛要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遷都可以說在中國整個專制歷史上都有重要影響。它不僅影響北魏一朝的歷史走向,甚至影響了之後中國整個歷史的走向。並且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不到200年的時間裡,武則天也再次遷都洛陽,而兩者遷都洛陽的原因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

一方面,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促進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推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形成。在北魏以前的很長一段時期裡,中原漢族政權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是基本處於敵對狀態的,甚至到了北魏前期,由於民族本位意識,他們自覺的反漢化意識仍十分強烈。而北魏政權的建立,既得益於民族混戰給自己帶來的機遇,同時又面臨著民族敵視的巨大挑戰。都於平城,穿胡服,說胡語,行胡俗,雖雄踞北方,卻很容易使其他民族把他們依然看做過去的胡人政權,難以在心理上認同他們是華夏一統的王者。遷都洛陽,居王者之地(夏、商、周皆建都洛陽一帶,故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之說),繼之進行一系列漢族化的改革,確實能使其他民族,包括漢族,在心理上承認他們是正統的王者,從而消除敵視,增進互信,造就民族大融合大團結的局面。

孝文帝、武則天為何紛紛要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北魏的漢化運動推向了高潮。他的一系列漢化舉措,使得鮮卑族上層與漢族上層融為一體,使鮮卑族的主體部分融入到華夏民族的大家庭之中。這是對十六國以來北方民族融合的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儘管孝文帝尚未完成民族融合的全部過程,但其所遺留的民族問題已不能改變歷史的正確走向,此後北朝後期、隋、唐的歷史進程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沿著孝文帝開闢的道路前進的。孝文帝的漢化變革不僅對北朝及隋、唐歷史有一脈相承的影響,而且應將眼界放寬一些,從華夏文明發展的全局來把握。孝文帝遷洛後全面漢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法南朝,其在文化上的匯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僅補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於消除南北歧見,進而從文化這一根本上構築南北統一的基礎。此後,隋、唐王朝不僅沿襲了孝文帝的制度文化成果,而且繼承了他整合南北文化的基本思路,開創了更加輝煌的文化局面。因此,孝文帝遷都及其漢化政策,從北魏社會發展與當時民族融合的大趨勢來說,無疑是順應了歷史演進規律的;不僅如此,從更長遠的歷史發展過程看,孝文帝遷都後大力倡導漢化,輸入南朝文化,其影響遠甚於其軍事上之企圖混一南北。不能不承認,長期的南北分裂,其根源在於民族之對立與文化之衝突。這一問題直到唐代才得以比較徹底地解決,但孝文帝之相關舉措,無疑是其進程中的重要環節。

另一方面,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似乎也為後世作了表率。因為就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不到兩百年的時間之後,武則天便再次遷都洛陽。現在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武則天遷都洛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孝文帝的影響,但仔細分析二者遷都的原因我們會發現,兩者有很多共通之處。兩者選中洛陽作為都城,都考慮到了洛陽所處的地理環境的優勢,洛陽西接關中盆地,東連華北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天下之中”,北枕黃河,隔河遙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險峻的伊闕,再南遙峙熊耳、少室諸山。其所在的關東地區的主體部分是黃河下游的華北平原,其西端的三河(河南、河內、河東)地區為伊、洛、河、濟四水交匯處,自古以來農業就很發達。同時二者也都是了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才採取遷都這一措施,孝文帝遷都是為了擺脫平城舊貴族勢力給漢化改革帶來的巨大阻力,以便於順利推行漢化措施;武則天遷都洛陽則是為了儘量減少長安地區關隴勢力對政治的干擾,也是為了對山東盜賊嚴加防範,促使社會穩定而鞏固統治地位,雖然兩者最終要達到的政治目的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北魏孝文帝遷都屬於少數民族統治者的遷都,而武則天遷都則是漢族統治者的遷都,但不可否認的是兩者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才決定遷都洛陽。另外在經濟上,北魏的舊都城平城和武則天時的舊都城長安都面臨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糧食危機,平城處於塞外,生活物資主要依靠中原地區的供應,耗費很大。因此,遇到災情嚴重的情況,平城人口便往河北等地“就食”,關中適宜農耕的土地面積有限,隨著人口的增殖,統治機構的膨脹,糧食供應成為長安的一大難題,高宗就曾率百司禁軍等人四次到洛陽“就食”,而洛陽農業發達,積蓄充實,糧食和物資的儲備較為充足,四面的運輸條件也都便利,可以利用漕運和運河將長江以南的稻米及其它物資運送到洛陽。最後,軍事上外部勢力帶來的威脅也促成了遷都的進行,北魏中期以後,北方的另一支少數民族,蠕蠕(柔然)逐漸壯大,經常進犯北魏雲中地區一帶,威脅到平城,給都城平帶來直接的威脅,遷都就可以避免蠕蠕的直接攻襲。而武則天時,“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隴嬰吐蕃之患,西蜀疲老,千里贏糧,北國丁男,十五乘塞,歲月奔命,其弊不堪”,惟有洛陽,“鏶、澗之中,天地交會,北有太行之險,南有宛、葉之饒,東壓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馳崤、澠,據關河之寶”

孝文帝、武則天為何紛紛要遷都洛陽

並且北魏孝文帝遷都不僅為漢族統治者的遷都提供了借鑑,同時也為後世少數民族政權提供了經驗,無論是建立元朝的蒙古族還是建立清朝的滿族,在他們入主中原之後,都放棄了本族之前所定的都城,選擇在中原地區建立都城,採取漢化措施,只不過元朝漢化的失敗以及統治階級的墮落使得它沒有像清朝那樣進行長期統治。還有建立遼的契丹族與建立金的女真族,遼雖然沒有變更自己的首都,但卻實行五京制,其餘四都幾乎全在漢文化地區。金則將自己的都城一再南遷,由會寧府到燕京再遷至汴京,可以說金的遷都與北魏孝文帝遷都的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遷都的方向和最終的地點都有很大的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