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檳榔VS中國檳榔,兩者差別可不止一點點

致癌和抗癌這兩大話題,絕對是稱霸朋友圈的養生利器,它輻射老中青各個群體,電視上播過,小報上看過,家人朋友和你說過。雖然有時朋友圈轉發的一些“致癌”言論,看上去像在誇張表達,大家卻也半信半疑,“檳榔致癌不能吃”就是其中廣為流傳的一則,這讓老口子們倍感困擾:想吃又不敢吃,這可怎麼辦?其實,關於檳榔致癌這件事,裡面還真有大學問在,現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

口腔癌,其實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說到口腔癌,不少人會直接把它和吃檳榔聯繫起來,認為它是引發口腔癌的最終boss。這也有一定的依據,因為在此前,檳榔就被IARC列入了1類致癌物。

印度檳榔VS中國檳榔,兩者差別可不止一點點

印度檳榔VS中國檳榔,兩者差別可不止一點點

印度檳榔VS中國檳榔,兩者差別可不止一點點

印度檳榔VS中國檳榔,兩者差別可不止一點點

印度檳榔VS中國檳榔,兩者差別可不止一點點

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檳榔對於癌症有一定的影響,但這並不代表口腔癌的產生原因就完全是因為檳榔,也不是說食用了1類致癌物(如:鹹魚、酒類等)就有問題。

為什麼?因為誘發癌症的原因實在太複雜了。迄今為止,癌症確切的發病機制仍不清楚,也沒有研究報告可以100%地確定癌症產生的原因。不少報道指出,年齡、遺傳因素、環境、生活習慣等都是產生癌症的因素。就是說,癌症是一系列你能想到的或者你不能想到的錯綜複雜原因長年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因而,檳榔雖然與口腔癌的產生有所關聯,但同時還有很多因素在影響,它可能涉及日常的作息、健身等等,並不是嚼檳榔就能造成的。如果我們單一的把口腔癌產生的原因全部歸結為食用檳榔,可以說非常片面了。

檳榔食用方法多樣,並不是每一種都危害健康

除了引發癌症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外,還有一點我們也不容忽視:檳榔雖然作為1類致癌物,對癌症有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是有條件限制的,不是任何檳榔都能致癌。

因為被IARC判定為1類致癌物的檳榔,和我們平常食用的檳榔就有所區別:它主要指的是塗上白灰包上蔞葉,分塊食用的鮮檳榔果,和以檳榔芯佐以菸葉、蔞葉粉等混合嚼食的檳榔咀嚼塊。而這種食用方法流行於臺灣、印度、東南亞等地。石灰本身是鹼性的,直接食用會對口腔造成損害,菸絲中含有的尼古丁本身也具有強致癌性,對人體有害。可想而知,這種把檳榔就著含有強致癌物亞硝胺物質的蔞葉和菸草直接食用的方式,難免會對口腔產生刺激。

印度檳榔VS中國檳榔,兩者差別可不止一點點

其次,檳榔果中的主要致癌成分——檳榔鹼,90%存在於檳榔芯中。印度人就吃得比較“強悍”,專挑有毒部分——檳榔芯嚼,國內則比較“保守”,偏愛溫和的檳榔殼部分,這也避免了大量檳榔鹼進入體內。反之,按照印度這種生嚼鮮檳榔果又專挑檳榔芯吃的習慣,每天攝入的檳榔鹼就很容易超標。

印度檳榔VS中國檳榔,兩者差別可不止一點點

因此,IARC的判定方法也就忽略了國內檳榔的加工製作方式,沒有考慮到國內的不同,而是把所有地區的檳榔直接歸為了一級致癌物。

國內生產的主要是與鮮檳榔果有明顯區別的熟制檳榔。生產一開始,就運用蒸烤工藝等對原果進行了烘乾加工處理,避免煙燻加工的有毒物質產生。經過十餘道工藝加工後的檳榔,去掉了檳榔芯,也溶解掉了大部分檳榔鹼,所剩檳榔鹼已經不足以對人體產生危害了。而青果的纖維相對煙果以及鮮檳榔果又要更加綿軟,加上蒸制工藝的處理,極大軟化纖維,降低了對人口腔粘膜的傷害,因此大大減少了造成OSF(口腔癌的癌前狀態)的幾率……

可以說,國內在檳榔生產各個方面更加關注健康問題,與印度等地的吃法也有了很大變化,對人體的刺激大大減弱了。

總的來說,口腔癌的產生不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也與檳榔食用方式緊密相關。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檳榔行業的食品製作工藝已經得到提升,健康方面的保障也逐步增強。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還是要擦亮自己的雙眼,在客觀、正確對待這些言論的同時,也要自己控制好食用量,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