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雕大師網:新疆白玉的的鑑別方法

來自中國玉雕大師網 編輯整理:大師兄寫作組

中國玉雕大師網:新疆白玉的的鑑別方法

柯少雄大師作品《萬年長青》

新疆白玉的優劣,可從形狀、顏色、質地、淨度等方面進行鑑別。

形狀分析

嚴格地說,鑑別白玉內在質量的優劣,應該從它當初產出的形狀、皮色,即對原石鑑別開始,先區分它是戈壁灘料、山流水料或是山料,這是一種便捷而又比較可靠的方法。目前,業內之所以非常重視子料、戈壁灘玉、山流水料與山料的鑑別,就因為子料的價格比山料、山流水料、戈壁灘玉要高得多。

一般來說,白玉子料是白玉中最好的,色白滋潤、質純、質細、玉性小、裂紋雜石少。戈壁灘玉、山流水料低於子玉,山料玉低於山流水玉和戈壁灘玉,這只是一般規律,相同條件下,這是區分各種白玉優劣的基礎。

(1)子玉形狀的鑑別

子料產於河床中,均系磨圓度較好的光滑小塊體,大者甚少,結構緻密均勻,質地一般都比較好,表面多數留有黃、紅、黑等風化色皮。有經驗的行家一般從子料表皮、凹窪處的顏色可推測其內部的質地和顏色。

子料中,純白子最優。純白子又叫“光白子”,表面如凝脂。

帶皮色的,有很多品種,如“白皮子玉”、“黑皮子玉”、“棗紅皮子玉”、“秋梨皮子玉”、“虎皮子玉”、“葵花皮子玉”“糖皮子玉”,等等,其中,最為名貴的是“桂花皮子玉”和“棗紅皮子玉”。蘆花皮和粗地紅皮的子料多為性不勻者。新疆白玉子料中,無論皮色如何,內部一般仍是白色。只要內部白而潤,都是上乘材料。

(2)子料皮色真假的鑑別

子料的內在質量都比較好,它的表面一般都有色皮。不法商人為謀取暴利,往往將子料或將山料磨成子料形狀後,給外表人工染色,以冒充子料,矇騙消費者。因此,在當前的玉料貿易中,非常注重子料皮色真假的鑑別。

天然外皮與人工染色皮有本質的區別,用放大鏡細心觀察可區分開來。

天然外皮

天然外皮分“風化物”和“鐵質侵染物”兩大類:

①風化物

一般呈淺淡黃或白色,不透明,質軟,沿裂縫呈帶狀分佈,或在結構薄弱部位呈不規則團塊狀。其特點是:不僅存在於白玉子料表面,還往往深入子料體內(用放大鏡或顯微鏡可以觀察到),與子料內呈逐漸過渡的關係。

②鐵質侵染物

鐵質侵染物具有以下特徵:

●所呈淺黃、黃、棕、暗紅、黑等顏色,由其氧化程度決定;

●在同一塊白玉子料中,鐵質侵染物的顏色不均勻,有深淺變化,層次分明,並有一定的分佈規律,即由內向外分別為:黑→暗紅→棕→黃→淺黃過渡,黑色常以斑點狀顯於侵染物中心。

●鐵質侵染物多沿裂隙呈線狀分佈,並逐漸向外擴展,其兩側常伴有沿同一方向分佈的不透明風化物;鐵質侵染物也可呈團塊狀、斑點狀在結構薄弱部位獨立存在,其周圍也常常伴有不透明風化物。

●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可見鐵質侵染物不只存在於表面,還深入到子料肉內。

人工染色皮

人工染色皮(俗稱“二皮子”)

人工染色即皮色作偽有兩種方法:

①植物染色法——用新疆新鮮核桃殼榨出的汁浸泡,顏色一般比較逼真,不容易褪色。

②染色劑染色法——有用化學染色劑浸泡和用強酸處理染色的兩種辦法。

人工染色所用時間短,沒有漫長的風化過程,因而具有與天然色皮截然不同的特徵:

●顏色單一,一般無深淺變化,更沒有天然皮色那種由內向外,由黑→暗紅→棕→黃→淺黃的顏色漸變特徵。

●顏色浮於外表,而不像天然色那樣深入玉肉內

●沒有風化物伴生。偽造者會對玉石中的原生白色石花進行染色,以冒充天然風化物,但這種石花與玉肉界限清晰,無中間過渡現象。

色調錶述

新疆軟玉以白、青、黃、墨、碧為本色,所以有白玉、青玉、黃玉、墨玉、碧玉之分。本色玉之間都存在色差。色差也可用來區分質地的優劣。一般說來,白玉以色白者為最優,但它的白度很少有一樣的,有的閃青,有的閃綠,也有的閃灰,所以行業中多用形象稱呼,如“青白”、“灰白”等,也有用“梨花白”、“XY白”、“魚肚白”、“糙米白”、“雞骨白”、“羊脂白”來比喻。

山料、山流水玉、戈壁灘玉中,也是以色越接近白色越好。

玉料中除了本色及其色差的存在之外,還因為可能混有其他物質而形成其他顏色,這就是業內所說的“雜色”。特別不好看的雜色,則稱“髒色”。雜色只能說明玉料質地不夠純淨,是品質檔次相對較差的玉料,有時雜色的玉料,在製作中設計得法,常會變瑕為巧,變廢為寶。

白玉料中呈現分散的黑點,這是雜色,而大面積黑色者則屬稀少的上等材料,稱“墨玉”。

白玉外表有一定厚度的棕褐色稱“糖皮”,在玉器製作中是可利用的雜色。

我國一些高等院校和珠寶研究機構研究白玉課題,在顏色測量實驗的基礎上將白玉的顏色定量化,給出了顏色標號和立體模型,用“白度表色法”、“色調/明度/飽和度表色法”等科學方法,謀求合理、科學地劃分白玉顏色的等級。不過,業內目前在商貿活動中主要還是依靠經驗辨別顏色,以此來判斷玉料的優劣。

質地分類

質地是白玉評價的核心因素,在玉料貿易實踐中,人們選擇白玉產地,根據產狀區分子料、山料、山流水料和戈壁灘料,最終目的就是尋求比較好的質地。

白玉質地由本身固有的結構所決定。當這些玉料製成玉器後,它的細膩程度、透明度等,就明顯表現出不同的質地了。

(1)細膩程度

白玉的質地越細膩越好。

判斷細膩程度,靠我們對已經作用於玉石的那些光線進行觀察而所產生的感覺——當內在結構的各個部分對光線的作用沒有明顯差異時,人眼感覺到它均勻一致、沒有異物存在,這種白玉的質地就很細膩。質地細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晶粒間隙小

我們可在點光源側向,對著光進行觀察:晶粒間隙、晶粒內部的折光率有很大差異的,晶粒間隙大,質地顯得粗糙;晶粒間緊密鑲嵌,單個晶粒的邊界不明顯,晶粒間隙小。它的質地就比較細膩。

晶粒粒度均勻

它的晶粒粒度越小,排列越均勻一致而無明顯差異,它的質地也就越細膩。

透光性一致

在白玉中,透閃石晶粒局部聚集成各種各樣的集合體,集合體之間的排列很均勻,透光性能一致,質地也細膩。

顯微裂隙少

裂隙是白玉材質的外觀鑑別要素之一。白玉材料中有大的綹裂並不可怕,這在設計製作中可以避讓,最怕的倒是其內部存在的顯微裂隙。

(2)透明度

透明度是玉透光強度的表現量。這種表現量既與玉內部結構密切相關——業內把它當作檢驗玉的重要指標。同時,它對白玉質地、顏色能產生烘托作用。各種軟玉都有自己的最佳透明度指標;最佳的透明度可以把玉材的質細、色美烘托得更好。觀察表明,不透明的白玉,質地幹,不滋潤;半透明或近半透明的,則缺乏優質白玉所特有的油潤光澤。

檢測一塊玉的透明度,因該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由光源,二是玉料經過拋光,能如實體現它對光的吸引和強與弱;三是玉料的厚薄。這三個條件中,玉吸收光能是一個不變量,所以人們才會在許多不同玉料中進行選擇。光源、厚薄是可變量。

玉吸收光能之所以是一個可變量,在於它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內在結構,這種結構的5個方面的因素決定了對光吸收的強與弱。

晶粒大小

晶粒越小,透明度越差。因為同體積的白玉中,晶粒越小,總的晶粒表面積越大,由於晶粒間隙和晶粒邊界的折光率與晶粒內部有較大差異,光線經過晶粒邊界時總要發生相應的折射、反射,這樣,光程增加了,光損耗也增大了。

晶粒間隙

晶粒間隙越大,透明度越低。要有較好的透明度,晶粒之間比比緊密鑲嵌。

光性方位

光性方位相同或相近的晶粒聚集在一起形成集合體時,集合體內部消光一致,類似於一個較大的晶體,這種情況會增加透明度。

結構均勻程度

結構均勻時,射入玉石的光線有規律地行進,有利於透明度的提高;當結構很不均勻時,光線很難射入玉石內部,一般在玉石表面被反射回去,因而透明度很差。

顯微裂隙

由於折光率的差異,顯微裂隙越多,透明度也越差。

淨度等級

淨度是指白玉中綹裂的程度和白玉中含雜質的情況。

所謂“綹裂”,指寶玉石的裂紋,俗稱“膈”。玉料的綹裂,有的是成玉過程中的構造運動形成的,有的是開採過程中產生的。根據不同的裂紋形狀與分佈,分死綹裂和活綹裂兩大類。

死綹裂屬於明顯的綹裂,有“碰頭綹”(在堵頭和軟而呈現出的綹)、“抱窪裂”(常在軟面出現,邊緣內部出現,又稱“窩心綹”)和“碎綹”(各種可見的細小綹裂)。

活綹裂屬於細小的綹裂,有“指甲綹”(猶如指甲插出來的印痕,月牙形、點跡,佈於表面)、“火傷性綹”(表皮甚至內部呈現魚鱗片狀的綹)、細牛毛性和星散鱗片性綹“(多呈方向一致的細微解理狀,隱約可見)等。

對明顯的綹裂如同對瑕疵一樣,應儘量去掉。一般來說,死綹好去,活綹難除。經驗表明,凡是顯在堵頭或硬麵的綹絕大多數能侵入內部;除胎綹難以預測外,其他綹裂都能反映在玉面上,只要把堵頭表皮切出平面,死活瑕疵綹裂一般都能顯示出來。

品質綜述

對白玉的質量從形狀、顏色、質地和淨度等方面分別作出評定,然後綜合評估,決定它的品質檔次。

好的白玉,應該制度細膩、顏色明快、脂白而均勻,無性,無綹裂和瑕疵。

有的玉質量比較好,性小、滋潤、瑕疵和綹裂小,可以顏色和塊度大小以及形狀,確定如何運用恰當;質量比較好,但性大、瑕疵和綹裂明顯,可分析玉的陰陽面,切下陰面一端的表皮,觀察剖面,找準陽面所佔部位,予以選用。帶有一些缺點的料只要有陽面存在,都可選用。

白玉的幾個概念:細度、油潤度和糯性、密度、老熟度

細度

細度即細膩度是白玉很重要的品質指標之一,也是成品外觀和手感差別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有兩個方面:一是白玉晶體顆粒大小及均勻度,另一方面也指結構的細度,即短雲絮的細密均勻程度。

1、顆粒細膩度,白玉的顆粒細膩及均勻程度對玉質影響很大,也是判斷不同料的重要依據之一,籽料結構雖有松有致密,但其顆粒的大小一般遠較俄料和青海料細,俄料和青海料一般顆粒較大,所以不易打磨,容易出斑斑點點,成品盤起來會感覺澀

2、結構細膩度,籽料裡面一般都會有短雲絮結構,看短雲絮結構應該打側光看,而不是從背面打光,背面打光只能看雜質,是看不到結構的。對籽料而言,雲絮越細密越好,白度高的籽料一般雲絮會略大些,白度又高結構又緻密的很少,價格是很貴的。。。但注意的對籽料而言打光看不到結構的是少數,而青海料到是打光更看不到結構,青海料其實並不是雲絮結構細密,而是雲絮結構發育不全,放大後會發現其實更多的是細點狀結構。俄料一般雲絮結構較大,同時夾雜斑塊結構,但也有少量很細的以至看不到結構的。。。高白打光看不到結構的以青海老料和優質俄料居多,沒足夠的眼光的玉友還是別追求這種……

油潤度和糯性

白玉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幾千年的玉文化外,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白玉具有了其他寶玉石所不具有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油糯性,溫潤的白玉會讓人感覺到一種親近感,會感覺它已融入了你之中,成為了你的一部分……

那怎麼來看白玉的油潤度以及糯性,怎樣的算油性好糯性好,跟什麼有關係?下面分別討論一下。

玩白玉的人都喜歡說油性如何如何,但有的時候他們說的未必是同一東西……油性包括兩方面,一是視覺上的油潤光澤,而是手感上油潤的感覺。

怎樣的視覺上油潤光澤是好的,總的來說是油脂光澤強同時光澤柔和。它跟白玉的緊密度(即間隙大小)硬度以及打磨方式有關。緊密度越高光澤越強,硬度過高光澤會偏剛性,所以含氧化硅過高的話,會產生偏剛性的光澤,剛性的光澤對翡翠來說是好的,但對白玉來說確是缺點。大部分籽料拋光後為油脂光澤,有些其他產地的料會出現玻璃光澤,雖和打磨方式也有關係,但和裡面氧化硅含量也有關。對打磨來說,打磨速度越高,打磨越細,會顯得光澤強些,所以有些打磨師傅喜歡油石打磨結束後用牛皮過一下,這樣會顯得油潤些,但其實未必好,因為人手盤出的油性是最好的,所以有些打磨成亞光,開始看上去並不油的東西,盤出的效果反而更好,但前提是要料夠好……

如果是沒打磨過的原料,你看切了的切痕就可知道成品出來的光澤會如何?鋸片的拉痕會出現一絲絲強油脂光澤的料出的成品油質光澤會越好……

上面講的是視覺上的油性,好的料還須具備手感上的油性,手感上的油性是指略有阻力感的油滑的感覺,就象手裡握著一砣油,用手一推,有一種油要化開的感覺,那感覺很棒的,在手感方面籽玉具有獨特的優勢,至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也說不清楚,但手感就是不同的……

什麼是糯性?糯性就是一種渾厚的感覺,打個比方,仔細看看上好的大米煮熟後的感覺,渾厚油亮均質的感覺,你還可以拿一塊用過些天的香皂,用水洗一下,就是那個感覺……人們一般只知道這種視覺上的糯性,其實和視覺上的糯性如影相隨的是它還有一種粘性,當你雕東西時,你會發現糯性好的料與鑽頭間有一種粘粘的感覺,盤起來的話,油滑的同時還有一種阻力感……

密度

任何盤玩的東西都講究個密度,不管是木頭也好,還是白玉和翡翠,只有密度高的東西才耐盤玩,疏鬆的東西是不會好玩的……

什麼是密度?這裡所說的密度於物理學上密度(比重)雖相關但並不完全一致,它是指該物質是否緻密,對白玉來說就是裡面的晶粒的間隙大小,和翡翠的種是否老有些類似,間隙小密度高的東西在同樣的打磨條件下產生的光澤會較強烈……

還有一點容易搞錯的是很多人把白玉結構的緻密程度也當作密度,其實這是兩個概念,一個是交織程度一個是間隙大小,像有些青海料結構可以很細密甚至打光都看不都結構,但它的密度還是不高的,甚至於低於絮狀結構很粗大的俄料,這種青海料盤就了就會變得髒髒的灰灰的……

但要注意不同的打磨方式有時會讓你對玉料密度的判斷產生偏差……

老熟度

如果說白玉看白度是初級的話,看細度和密度就是中級,而會看老熟度就是高級了,很多老玩家其實是從料的老熟度來判斷料的產地及品質的,但這要有相當的看料經驗,所以也就不細說了……

怎樣來看料的老熟度呢?一句話老氣成熟度高的料是好料,老氣的另一面就是嫩,象青海料就是典型的嫩料,籽料老嫩的差別也很大的,越老氣的料就越好……成熟度怎麼來理解呢?其實很簡單,你去看看深秋熟透的果實,就是那種感覺,沉甸甸帶著內光深成而不浮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