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從商又從政的成功人士有怎樣的人生?

中國歷史上成功的人太多,令人佩服者比比皆是,而商人在古代的地位一直比較低,但是能從政的商人在那個時代卻是很成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和呂不韋就是這樣的成功人士。范蠡棄政從商,呂不韋棄商從政,最後的命運卻截然不同。

范蠡學富五年,才高八斗,上知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助勾踐滅吳,功成名就後,急流勇退,歸隱民間,做起生意來,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大商人。

歷史上從商又從政的成功人士有怎樣的人生?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為報父仇大勝越國,越王勾踐帶著殘兵敗卒逃到會稽山。范蠡就在勾踐走投無路之際投奔於他,分析“越必興、吳必敗”的大勢,勸勾踐暫且稱臣納貢,“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在吳國當人質為奴三年,備嘗屈辱,歸國後,與文種制定出興越滅吳的戰略。范蠡還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在苧蘿山浣紗河找到西施。西施明大義、識大體,假意獻身吳王,與越裡應外合,滅掉吳國。而范蠡清醒地認識到“福禍相倚”,看透了“權力場”,不敢奢望能與勾踐“共享越國”。於是辭去相國,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後來來到齊國,“下海”經商,在海邊結廬開荒種地,引海水煮鹽,不幾年光景,就積累了數十萬的家產,成為鉅富。齊王慕名把范蠡請進國都臨淄,拜為相國。沒過多久,范蠡認為,自己一介布衣,官居卿相,長期處在優越的地位,不是什麼好事。於是,只幹了三年,向齊王歸還相印,散盡財產,再次歸隱。遷徙到陶後,因經商治產有道,又成鉅富,自稱“陶朱公”。范蠡被後世尊為商聖,在政界、商界都身手不凡:“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作為古往今來政界急流勇退的典範,商界的聖人,范蠡的人生開掛一般的存在,無可超越。

歷史上從商又從政的成功人士有怎樣的人生?

戰國後期的呂不韋,走的卻是相反的一條路。呂不韋原本在趙國經商,然而他嚮往著權力,嚮往著政治。呂不韋系陽翟富商,因“販賤賣貴”而“家累千金”。偏偏這人不安分,總想著涉足政壇,握握權柄。他也真是個天生的政治家,有著常人沒有的政治敏感。偶爾和在趙國當人質的秦國貴族子楚結識,就像做買賣一樣,一眼就看出了這人質的價值,認為“奇貨可居”,開始了政治投機生涯。呂不韋不僅將自己的女人送給子楚,更是出謀出資,費盡心思,比如通過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買通華陽夫人,幫助這個“秦諸庶孽孫”返回秦國,取得王位繼承權。果然,子楚繼位後,呂不韋當上相國,居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誰知好景不長,嬴政繼位後,不僅對呂不韋是自己親生父親的謠言恨之入骨,而且對呂不韋功高蓋主的權勢忌憚和不滿,於是將其革職發配,舉家遷蜀,後來呂不韋自盡而亡。儘管經過苦心經營,他登上了相國的位置,最後還是被革職發配,飲鴆自殺,可悲可嘆啊!

歷史上從商又從政的成功人士有怎樣的人生?

范蠡功成身退,棄政從商,可謂滲透了人生。進退自如,去留無意,自己的一切皆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種智慧與心態,真是“非常人所能及也”。從范蠡棄政從商的故事中,能夠明白什麼叫做“識時務者為俊傑”;而呂不韋的棄商從政,真的是“玩火”,一失足成千古恨,給我們更深刻的歷史教訓。

關注黍離211314999頭條號,與我一起探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