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100本書和讀一本書100遍的區別是什麼?

李亞東


100本書我是讀完了,但1本書讀100遍,這個可以有,但這個真沒有。

就算是上小學時候滾瓜爛熟的背課文,頂多也就十幾遍二十幾遍。所以,只能找個例子類比一下這種區別,找個吃東西的例子吧。吃100種食物和一種食物吃100遍有什麼區別?

從小到大,算上各類主食、水果、甜點等等琳琅滿目的食物,我們成年人絕對是吃過100種食物以上的。同樣,從小到大,米飯幾乎是每個人吃過100遍以上的了。那這二者有什麼區別呢?

第一,一本好書就像主食一樣,(吃)讀100遍都不夠

米飯作為主食,基本一日三餐,一年1000遍的吃,但每當聞到剛出鍋的米飯的清香的時候,還是忍不住要吃上一碗。如果碰巧有點飢餓並且還有一些配菜,那更是可以香噴噴至及的美味。

類似的,如果一本書也能和米飯一樣,大部頭、有深度、值得反覆閱讀和咀嚼,比如國學名著、世界名著等等,每一次閱讀,帶來的體驗好感悟絕對是不一樣的。而且,書中總有一些新東西能吸引著你。

第二,100本書就好比100種食物一樣,色彩斑斕了我們的生活

設想,讓你每天吃米飯,其他什麼沒有,是多麼的枯燥無味啊。但要是配上各類配菜、水果、甜品,是不是會幸福感爆棚,這就是多元的美味帶來的幸福感

類似的,讀100本書就好比吃100種食物,可以讓你品味到不同的書中故事、人生起伏、情節曲折、愛恨情仇、蕩氣迴腸、英雄豪氣,這是一本書所不能比擬的。

第三,1本和100本會同時閱讀,就像米飯和配菜是每天飲食必備

很少有人吃飯就只吃一碗米飯,什麼菜都不配的,哪怕上一盤鹹菜也行。這不是你想不想、能不能的問題,而是人性的使然。生物的本能就促使著你既需要像米飯一樣的主食,也需要各類配菜去輔助。
類似的,讀書的道理也一樣。我們既需要1本超經典的著作反覆閱讀、反覆思考,也需要各類雜書來補充、輔助,這樣才能建立一個合理高效的閱讀體系,才是真正的“閱讀之道”。

所以,讀書既要有量,也要有質;既要有博,也要有淵;既要有泛,也要有精。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題目連個主語都沒有,怎麼回答?

書,100本什麼書呢?1本什麼書呢?

讓一個喜歡文學的人去讀科學方面的書,100本和1本讀100遍的,我認為沒什麼區別,還是不懂——比如《相對論》。

讓一個搞科研的科學家,沒事拿著小說讀,那會讓他覺得浪費時間。

讀書,是興趣,我認為還是找自己喜歡書來讀。

自己喜歡的書,由淺顯易懂的開始,逐漸養成讀書的習慣。

讀書,是知識積累,讀書可以增加知識是肯定的。

以這個目的為主的,多讀書就是好的。

讀書,希望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那就要精讀了。

特別是哲學、宗教方面的書,必須靜下心來,細嚼慢嚥。

哲學方面的書深澀難懂,如果自己喜歡,1本書看100遍可能都不夠。


Silly90909b0


這個問題好難呀!讀100本書,講究的是量,是為博;一本書讀100遍,講究的是質,是為專。

很難說哪個好那個不好。博覽群書是好事,當然100本有點少啊;精益求精當然好,一本書看100遍,這本書該多麼吸引你啊!😄


個人建議多看書,先求量變。喜歡的書專讀精讀,再求質變。不推薦只看一本書,萬一這本書觀點偏點,容易讓人眼界受限,受到束縛。


YAJUN975


有一句外國諺語:要警惕那個只讀一本書的人(他們往往有不同於常人的見解)。據說是德國諺語。我不知外文,從翻譯過來的文字中得來的,括弧裡也是原文註解。這句話至少在我腦海裡有半個世紀了。至今覺得它仍舊很有道理。讀一百本書,是博覽,一本書讀一百遍是精讀。兩者均不可偏廢。要說重要還是精讀重要。中國也有類似的說法。天下洶洶,各種言論書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卻有有個叫趙普的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奇聞流傳至今。個人覺得有可信度。


一般般的過客


這是質與量的關係問題。低質量的書讀一百本,不如深入讀懂,吃透一本高質量的書。‘多則惑,少則得’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再說,一本高質量的好書,在不同年齡段看,所領悟的會完全不同。就是同一時間段,在不同的心境下閱讀,其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哈哈社區141221936


應該加上“在同一時間內”。否則,我50年讀100本書,1年也就2本,難道吃不透嗎?再說了,1本書讀100遍,你是有多大的耐心啊,估計再愛讀書的人也不能做到吧。


惜歡娛樂君


讀一百遍書應該是讀一遍會有一遍的效果,每次都有新領悟,溫故而知新大概就講這個,但邊際效益有多少無法估量,讀一百書知識會立體,所學東西會串聯起來,原來這個人在這個年代就幹過那個年代想幹又沒幹成的事情還自帶為什麼?但壞處就是為什麼不精準需要多讀幾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