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匈奴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習俗?

rammstein69


首先要說明是是匈奴稱王之後娶得不是他的親生母親,而是繼母,也就是父王的小妾。

匈奴這個民族長期的活躍在草原上,以遊牧為主,

本來就是少數民族,人口基數本來就少,

又加上好戰,經常的去襲擾別的民族。

你發動戰爭,你經常打仗,自然就會死人,那麼死的都是些什麼人呢?

自然是男人,是男丁。

本來在過去,醫療水平很差很差,人們的壽命就短命,

綜合了各種情況,匈奴人要想長期的繁衍下去,就只能增加人口,

增加女性受孕的幾率,這樣才能增加本民族的人口,

可以說“匈奴父死娶母,兄死娶嫂”這個習俗也是適合這個民族發展的,

“存在就是合理”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

就像我們熟悉的人物王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抵達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韓邪單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
呼韓邪單于去世, 昭君向漢廷上書求歸,漢成帝敕令“從胡俗”,依遊牧民族收繼婚制,復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兩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

這裡王昭君就屬於復株累單于的繼母。

當然這種習俗對於習慣了中原生活的女人是悲催的,呼韓邪單于去世後,王昭君想要回歸漢朝,但是漢成帝沒有同意,那麼王昭君就只能從了匈奴的婚俗,再次與自己的丈夫的兒子結婚,

哎,可以想象這種習俗對於王昭君來說這是多麼的難。


阿金大哥,一個愛好文史的油膩大叔。


阿金大哥


這種婚姻制度,叫做烝母報嫂。匈奴王去世了,兒子可以聚父親的小妾(繼母),注意,不是親生母親;兄弟死了,哥哥或弟弟可以娶嫂子或弟妹。

這種習俗的形成,有兩種原因。第一,女人是宗族的私有財產,兒子和兄弟有繼承權,這個繼承權不但包括物質財產,也包括女人。女人包括繼母和嫂子。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維護宗族力量,保護宗族財產,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二,匈奴未受漢人儒家學說的影響,沒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的束縛,沒有漢人固有的倫常觀念。認為女人就是女人,繼母與嫂子弟妹都是外人,沒有血緣關係。娶之並沒有妨礙。

之所以匈奴會這樣做,是由他們的文明程度決定的。匈奴的文明程度,遠遠低於漢人的文明程度,他們是野蠻的民族,是蠻夷之邦。匈奴與漢人融合以後,便漸漸地拋棄了這種民族習慣。但漢人嫁到匈奴聚居地後,不得不“入鄉隨俗”。最典型的就是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她嫁到匈奴和親以後,先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給呼韓邪單于生下了一個兒子,呼韓邪單于三年後去世,王昭君尊漢成帝之命,依匈奴習俗,又改嫁了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為她生下了兩個女兒。這樣輩份就有些亂了,王昭君的一子兩女,即是兄妹,又是叔侄。這種習慣到了唐朝仍未改變,唐太宗李世民在殺了兄弟建成和元吉後,將他們的妃子納入後宮,唐高宗李治也把李世民的妃子武則天封為皇后,這正是李氏家族的鮮卑血統在起作用。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春秋史社


在中國古代,這種風俗被叫做“烝母報嫂”,這種風俗自然是被嘲笑的。甚至連元朝統治者也漸漸覺得這種風俗會被人後人取笑。

如何解釋呢?

這個風俗實際上屬於人類學話題。人類學要求研究者在研究風俗的時候,只允許問怎麼樣,不允許問為什麼。

因為問為什麼,對方也不知道。也就是說,即使匈奴人現在就在我們面前,他們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對他們來講,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沒有為什麼。

有一種猜測認為,少數民族人口少,經常打仗,人口死了很多,兄死娶嫂是必然的。但這種假設很有問題,它假設寡嫂是沒人要的。寡婦沒人要其實是古代漢族的貞潔思想在起作用。少數民族沒有這種想法。其次,這是假設民族為了人口問題強迫弟弟娶嫂子,這種想法應該沒有證據支持。

有一種經濟學解釋可能更接近真實情況。草原民族牧羊,兄弟的羊會放在一起放牧,兄弟之間有數目的分別。但哥哥死去以後,嫂子可能帶著羊群改嫁,這會帶來什麼問題了?羊群的繁殖有一個特點,一百隻羊一年可能繁殖出20只羊?五十隻羊則未必能夠繁殖出10只羊,往往會少一些,可能只有五隻。也就是說,羊群中的羊越多,繁殖率越高。嫂子改嫁帶著羊群走了,對家族的羊的增值會造成很大的損失。也就是說,弟弟娶嫂子,在經濟上有很大的必要性。


神州袖手人


題主這個問題在漢朝已有人回答過,就是人稱第一位漢奸的中行說。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是馬背上的民族,以狩獵和經營馬、牛、羊、驢等牲畜為生,生活上只食畜肉,常飲奶酪,衣皮革住氈帳,“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而又勇悍善戰貪婪成性,他們為了擴大地盤,到處掠奪奴隸,搶奪財物,成為漢朝初期的心腹大患。


匈奴有賤老的習俗,“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當漢使質問時,中行說說,漢朝人子弟上前線,父母難道不為他們準備好吃好喝的嗎?得到肯定後。中行說辯解,說匈奴經常打仗,而老弱者不能戰鬥,所以用家裡的肥肉美味供養健壯者,也是為了使年輕人打好仗,保護自己,這樣父子才能長久相保,而不是拘泥於一飯一肉,本質上與漢人送兒子上前線是一樣的。


漢使又質問到另一問題,就是本文的關注點,“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無冠帶之飾,闕庭之禮”。注意,是妻其後母,使者說當父親死後,兒子娶後母,兄弟死,其妻子也被活著的兄弟所續娶,言下之意與禽獸何異?中行說又辯解,說匈奴處於隨時征戰、遷移狀態,必須符合實際因地制宜,不能被太多禮節約束,君臣從上到下采取簡單有用的方式,娶後母和娶兄弟之妻子,是為了保證血統不流失,這是重視宗法種族使然。(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中行說反駁說,如漢朝雖沒有父子睡同一氈房,娶後母及兄弟妻子之事,卻由於禮而固步自封,刻意於繁文縟節,使親屬日漸疏遠,漸漸兄弟反目,甚至相互殘殺,改朝易姓。禮義的危害,使得上下交相怨望,可嘆的是,你們見不及此,竟然不知危害之大!

讀史鑑今,修心明性,歡迎關注南方鵬共同探討。


南方鵬


此習俗並非匈奴獨有,而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從匈奴開始到突厥再到蒙古再到女真(後改為滿族)所共有的。

首先遊牧民族並未學習漢族的儒家思想,在他們眼中女人就是私有財產!兒子在父親死後可以娶繼母(非親生母親),在自己兄弟死後也可以娶嫂子和弟妹。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增加人口。因為在北方草原的惡劣生存環境下,死亡率高居不下。而部族之間也常常為了爭奪草場而大打出手,沒有充足的人口來源如何生存?

相比農耕文明而言,遊牧民族為了生存自然沒有什麼倫理道德限制!惡劣的氣候和生存環境造成了他們野蠻的個性。搶奪財物、牲畜和女人在草原上早就司空見慣,遇上災害之年就會大舉侵入關內搶劫財物。

當這些遊牧民族來到中原後,慢慢的接受了儒家文化。再加上地理環境的改變,再也不需要靠增加人口來維持部族的生存,就會拋棄這項陋習。如蒙元、滿清入關後都取消了妻後母的習俗。

歷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就曾嫁匈奴三代單于,為漢代北方邊境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漢代的解憂公主亦是如此!雖然自小學習儒家文化,可依然得如鄉隨俗,心中的痛苦自然難以言表!


隨心所欲127929471


這個嘛不止匈奴有這個習俗,草原大漠的遊牧民族多多少少都有的,一直到建立清朝的滿人入主中原以前都有,並不是偶然。根本原因在於遊牧民族貧瘠的物產和時常經要經歷惡劣的自然環境。地廣人稀必須要增加人口,部落族群才能以強勢的狀態繁衍發展,人少力量弱很容易被別人洗劫吞併甚至滅掉。人口增加意味著實力的增加,所以遊牧民族對血統的在意遠沒有中原漢地那麼死計較,最有名的例子是成吉思汗,他還是鐵木真的時候妻子被敵人擄走,回來的時候有了身孕,生下了朮赤,算算時間,朮赤應該不會是成吉思汗的親生兒子,可成吉思汗照樣養育了他,朮赤仍然以成吉思汗長子的身份載入史冊的。所以死了丈夫的女人不能守寡,必須要繼續生育做貢獻。還有一個決定性的原因,婦女出嫁收男方的彩禮也有嫁妝和陪嫁的,遊牧民族也是如此,家裡族裡的財富隨著婦女出嫁帶到別人家去了,別管帶走多少都是自己家的損失,所以寡母寡嫂寡弟媳既不用守寡也不要改嫁給外人,既能為以後增加人口財富也不外流,就在自己家裡“內部消化”了。注意了,遊牧民族如果建立了統一的政權,特別是“進了城”以後,富起來了也為了方方面面的秩序穩定,中原的倫理思想觀念會逐漸成為主流,這些習俗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淡化了


立志成蟲


古代草原民族有個習俗,父親死了繼承人有權繼承其所有財產包括父親的諸多小妾,如果兄弟繼承哥哥事業當然也包哲哥哥的妻妾們。這種習俗叫娶後母,報寡嫂。如果按著如家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衡量,匈奴等少數民族的作法是喪失人倫和大逆不到的。儒家文倫講究君臣父子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封建倫理道德關係,所以對這種離畜行為是堅決抵制的。比如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自已弟妹楊氏接入宮中,唐玄宗把兒媳婦楊玉環納為貴妃的做法非常歧視。但是在草原上民族看來"朝為始祖母,幕為長孫婦"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王昭君嫁給了匈奴呼寒斜單于,三年後老單于死了,西漢政府命他從胡俗嫁給了單于兒子復株累單于生兒子伊屠智牙師和兩女須居卜次和於當卜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由草原上惡劣的生存環境決定的。草原上物資少,人口缺一切以生存和發展人口為第一要素。掌握更多女人意味著可以出生更多的人口,其次草原上一個女人沒有照顧很難生存,最重要的是母糸社會遺存,在家族內部女人居領導地位且掌握主要財產,草原上除了人口缺以外最缺的是財產了,這樣做可以使肥水不流外人田。






關東俠客


何止匈奴?北方少數民族在中國歷史上都有娶庶母、嫂子為妻妾的記載。除匈奴外還有鮮卑、烏桓、突厥、蒙古、滿人都有這種習俗。

遠古華夏也是有這樣的風俗。在華夏這就叫“烝母報嫂”。烝母報嫂自春秋戰國以後才成為有悖人倫之事。

這類事應該是所有民族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只是漢族早早禁止了這種有悖人倫之事。遠古時期,人是唯一的生產力,而生育成為說話提高生產力的唯一手段。有女不外嫁,烝報婚自然形成。

為何在西周開始反對烝報婚?西周社會、政治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上,而烝母報嫂破壞了西周的宗法制度。比如:嫡子娶庶母生子,單看父母子關係明確,可是若庶母與先父有庶子,嫡子與庶子為同父異母兄弟,那麼嫡子烝婚之子,與庶子是異父同母兄弟,這樣,兄弟的兄弟就成了兒子,有悖人倫之序。烝母之事大悖人倫,春秋時已不常見。唐高宗娶武則天應該算是烝母,只是唐李多染胡風,不以此事為然。報嫂之事解放前,很多文化落後的窮苦地區也是常見之事。報嫂不被人倫,萬不得已也不被指責。


耕讀186


評論古人的習俗,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需要考慮當時的生存環境。

遊牧民族面臨的生存環境很惡劣,追逐水草而居,醫療條件基本沒有,冬日苦寒,牲畜經常死亡,所以人口的夭折率普遍很高,因此人力資源就顯得非常寶貴。

為了維持生存,確保種群的延續,遊牧民族始終將育齡婦女當作重要的資源,也即將女人當作生育工具佔有,並防止這些婦女攜帶財產離開本家族。

不僅匈奴如此,女真蒙古契丹也是一樣,那麼有此習俗也就不足為奇。

具體說,匈奴男子娶繼母寡嫂,同樣也要負責對幼弟幼侄的撫育。而如果不娶,這些失去父親的孩子就難以生存下去。所以此行為不僅有收繼婚的表象,更有家族責任在內。


四川達州


人類越原始,就越接近於動物,獸性更嚴重。

一方面,匈奴是原始的奴隸社會,在那個時期生育率低,孩子夭折率高,寡婦是不允許存在的,只要身體還行,再嫁生下後代才是首要任務。

況且匈奴人生存環境那麼惡劣,一個失去丈夫的女人很難獨立生存,匈奴人這種習俗反而是在讓更多人活下去。


另一方面,就是從匈奴開始,貝加爾湖以北越來越冷,牛羊賴以生存的草也越來越少,有此遊牧民族才開始南遷,在之後一千年來不停進攻中原地區。

在許多匈奴男人眼裡,女子頂多比奴隸高一等,屬於財產,父親死了,繼承者當然要繼承父親的一切,牛羊以及女人。


而在匈奴女人看來,貞操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有自己的孩子,這樣就可以保護更多牛羊,古人云,衣食足而知廉恥,匈奴農牧,靠天吃飯,氣候惡劣,為了生存經常劫掠,又如何能夠知禮?

唐太宗李世民,弒父殺兄,兄弟建成和元吉的老婆被他納入後宮,他兒子李治也把他父親的妃子收為己有,我覺得,這就是他們的鮮卑血統在作怪。

想想,那些和親的女子有多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