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鴻講述粉彩瓷器的鑑別

粉彩瓷是景德鎮傳統四大名瓷之一,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鮮嬌奪目工緻殊常”的美稱。它有著豐富的表現形式,特有的藝術風格,它色澤晶瑩,瓷畫精細優美,深受國內外收藏家的喜愛,在國外陶瓷藝術中獨樹一幟而被譽為“東方瑰寶”。

粉彩瓷發展歷程

早在清康熙年間,粉彩作為瓷器釉上彩繪藝術已開始了萌芽;到雍正時期,已趨成熟,並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乾隆時期粉彩已非常興盛。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緻,粉潤柔和見長,這與潔白精美的瓷質分不開,它們相互襯托,相映成趣,有機地結合起來。

康熙、雍正粉彩瓷

粉彩始創於康熙,極盛於雍正。康熙晚期在琺琅彩瓷製作的基礎上,景德鎮窯開始燒製粉彩瓷,但製作較粗,僅在紅花的花朵中運用粉彩點染,其他紋飾仍沿用五彩的製作。

徐鴻講述粉彩瓷器的鑑別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種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細,色彩柔和,皴染層次多。大多數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繪紋飾。以花蝶圖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人物故事圖,在粉彩中也比較多。此外,粉彩瓷中諧音的"蝠"(福)、"鹿"(祿)圖案十分多見。

徐鴻講述粉彩瓷器的鑑別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風格,粉彩紋飾多繪團花、團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壽)、過枝花卉、水仙靈芝、仕女、麻姑獻壽、嬰戲等。紋飾明顯疏朗、規整。如粉彩過枝桃蝠盤,從盤外壁開始繪桃枝葉及桃,通過盤口過到盤心接繪桃枝葉及蝙蝠,雍正時期一般繪8個桃,乾隆時多繪9個,有"雍八乾九"之說。雍正朝畫的蝙蝠翅膀頂端下彎有鉤,鉤中有一點,嘴上有毛(但不絕對)。仕女幼童人物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簡的山石樹木等背景,或留較多的空白。精細之作還在紋飾上方用墨彩行書題相應的詩詞歌賦,並繪紅色迎首或壓角章,顯露出當時社會文人的儒雅之風。

徐鴻講述粉彩瓷器的鑑別

雍正粉彩官窯器多數有"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民窯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圖案標記,以器底繪青花筆、錠和如意,諧音"必定如意"等為突出。

乾隆粉彩瓷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佔此重較大的品種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繼承了雍正時期在肥潤的白釉上繪疏朗豔麗紋飾的特點,如常見的折枝花卉盤、碗、小瓶、面盆、人物筆筒和大件器物鹿頭尊等。

徐鴻講述粉彩瓷器的鑑別

鹿頭尊是乾隆時常見品種。其口直,口以下漸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飾兩個鏤雕的夔鳳耳、蟠螭耳或鹿頭耳,因器型像倒過來的牛頭或鹿頭而得名。鹿頭尊多在白地上繪青山綠水、樹木,山水間及叢林裡有很多頭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頭,顏色鮮亮,層次清晰,佈局疏密有致。這類瓷也有叫百鹿尊的。

徐鴻講述粉彩瓷器的鑑別

徐鴻講述粉彩瓷器的鑑別

乾隆朝除了白地繪粉彩外,還有色地粉彩或色地開光中繪粉彩等品種。乾隆朝粉彩的創新品種是在黃、綠、紅、粉、藍等色地上用極細的工具軋出纏枝忍冬或纏枝蔓草等延綿不斷的紋飾,且多和開光一起使用,人稱軋道開光。這一工藝的出現,將粉彩推上了更加富麗繁縟的頂峰。

徐鴻講述粉彩瓷器的鑑別

另外,乾隆朝還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內壁及底足內施綠彩,俗稱"綠松石釉",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國。乾隆朝的"綠松石釉"極淺淡,迎光側看釉面有極細小的皺紋,像微風吹過平靜的湖面而形成的細波。綠彩附著在白釉上非常緊密。乾隆朝粉彩的常見紋飾有山水、嬰戲、九桃、瓜蝶、百鹿、花鳥、仕女、百花(亦稱"百花不露地")、八仙、雲蝠、福壽、纏枝花、皮球花、花蝶等。除了常見的器型以外,新穎造型還有賁巴壺、交泰瓶、轉頸瓶。款識有青花、紅彩、金彩等種類。

嘉慶、道光粉彩瓷

從清嘉慶朝開始粉彩瓷器技藝開始從下坡路了,制瓷技術,無論是型還是紋飾題材,都以前期作品為藍本,沒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慶早期,乾隆太上皇健在時與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囚此有“乾、嘉不分”的說法。嘉慶的精品如不看款識,很容易與乾隆相混淆。嘉慶晚期作品已走向衰退。但也有不可埋沒的佳作,嘉慶朝彩瓷以粉彩為主流,陳設器、文房用具、日用器皿以及五供和法器等都屬常見。嘉慶粉彩瓷常見紋飾有花卉、八寶、雲龍、羅漢、嬰戲、石榴等。器型有瓶、筆筒、洗、盤、碗、茶壺、戟耳瓶等。粉彩器中有部分器物的內壁和底部施豆瓣綠釉,壓鳳尾紋粉彩器則仍多見各種色地,如黃、紅、綠等。這一時期描金工藝的採用也較為普遍。

徐鴻講述粉彩瓷器的鑑別

總的來說,嘉慶朝粉彩的特徵有以下幾點:一是官窯器中的粉彩開光器為多見;二是繼承乾隆製作的軋道工藝粉彩仍屬多見;三是萬花堆、百花圖畫面的器物十分突出;四是在碗類器上也出現了山川風景畫;五是碗、盤之類器物的圖案以花卉、花果為多,特別突出的是過枝癩瓜的圖案,象徵著瓜瓞綿綿的吉祥之意。官窯款識多數在器底,為紅彩或金彩或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款,字體工整,結構嚴謹。值得提出的是嘉慶民窯款識,常見一種青花篆書的“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款,筆劃小齊,均用六字的半邊字組成,草率鬆散,有的還不易識別。

徐鴻講述粉彩瓷器的鑑別

道光朝彩瓷,除了白地粉彩器外,所見有各種色地開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藝結合。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盤等日用器皿,圖案以荷花、癩瓜和嬰戲圖、仕女以及各種花蝶蟲草為突出。亦常見"吉慶有餘"、"麻姑獻壽"、"太平有象"等吉祥題材,其中凡屬"慎德堂制"、"懈竹主人造"的粉彩器,大多都比較精緻。

徐鴻講述粉彩瓷器的鑑別

道光粉彩的新創紋飾也很突出,主要表現在喜繪動物紋。傳世品中大小動物畫多達十餘種,如貓、蝶、狗、牛、羊和象、鴛鴦、水鴨和仙鶴、喜鵲、鴿子和燕子、螞炸、蛔蛔和蜻蜓、蝙蝠、雄雞等等這此大小動物與多種花卉、瓜果組成吉祥畫面,形成道光粉彩紋飾的一大特色。

民國時期的粉彩瓷器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後,為皇室專燒製瓷器的御窯廠停辦,全國瓷業進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業公司,此時為了維持中國瓷業在國內外市場的需要,民國初期湧現了大量仿古瓷。

民國時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葆昌仿製的雍、乾粉彩和帶有齋堂款識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間收藏的無款或書寫清朝各代偽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謂洪憲瓷等。

郭葆昌仿雍正、仿乾隆的粉彩瓷最為精細,具有雍、乾時彩瓷的風韻。據《景德鎮史稿》、《明清瓷器鑑定》、《古玩舊聞》等著作介紹,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曾派郭葆昌在景德鎮擔任陶務監督。此人在擔任督陶官前後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發展仿古瓷。由於他常駐景德鎮,對窯工熟悉,也有條件用重金聘用制瓷能手。郭氏仿雍正、乾隆的琺琅彩和粉彩瓷,胎質純白、畫工精細、色彩瑰麗。1949年郭氏親屬捐獻給故宮博物院的瓷器中,就有多件類似的器物。款識均為紅彩篆書或楷書"居仁堂制"、"觶齋主人"、"陶務監督郭葆昌謹制"等。這種精品在當時古董界稱為"洪憲"瓷或稱民國琺琅彩。民國早期"洪憲"瓷已成為郭氏仿品的代稱。由於製作水平高,當時"洪憲"瓷名噪一時,不少古董商因此牟取高利。

徐鴻講述粉彩瓷器的鑑別

郭葆昌早年曾在北京西華門德聚成古玩店學徒,後開始獨當一面,尤精於鑑定清官窯瓷器。自己也欣賞並收藏了一批宋元以來的官窯名瓷和其它文物,在京師古玩圈子裡頗有名氣,並因此結識了許多收藏家和巨卿顯貴。曾任袁世凱的“陶務總監督”,於瓷器之道尤為擅長。特別是在1915年至1916年間,他為袁世凱“登基”燒製了4萬餘件“洪憲御瓷”,以備袁世凱登基之用,並作為饋贈參加大典的各國公使的禮品。這些御瓷極為精美,並不亞於歷代皇家“官窯”。郭葆昌為了燒製“洪憲御瓷”,僅燒製費就用去了140萬大洋。但可惜隨著袁世凱的“駕崩”,“御瓷”也風雲流散,終成稀世珍寶,成為瓷器收藏家們追逐的寶物。

徐鴻講述粉彩瓷器的鑑別

由於郭葆昌在瓷器上的精深造詣,後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的瓷器館館長。郭葆昌利用其在故宮任職之便,查閱了大量清宮舊檔,並以此編纂了《唐俊公先生陶務紀年表》,翔實考訂了唐英這位雍乾兩朝官窯瓷器總監的一生貢獻,是清官窯瓷器研究的開拓之作。

郭葆昌逝世前留下遺囑,把窮其一生庋藏的文物贈給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體現了他以國家為重的胸懷。其獨子郭昭俊代表他把大部分收藏遵囑捐贈,這些寶物後被國民黨政權運往臺灣。四十年代末,郭昭俊曾攜部分自留收藏至香港。解放後,由張蔥玉、鄭振鐸上報中央政府,政府得知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仍在香港。經國家文物局長鄭振鐸等人請示報告,由周恩來總理親批35萬元專款購回,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為該院的鎮館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