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撤檔的電影還能回春嗎?難!

今年暑期檔,國內首個破億美元製作費用的電影《阿修羅》上映三天便緊急撤檔,發行方對外宣稱有人惡意刷分,導致未能達到預期。由此,關於電影檔期的探討再次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焦點。據不完全統計,近5年共有11部影片在上映之後,選擇緊急撤檔,儘管撤檔聲明中各方均表示會擇期再映,但事實上僅有3部影片最終實現了曾經的“諾言”。撤檔再映,對於一部電影來說,究竟是在及時止損,還是飲鴆止渴?撤檔又是怎麼回事?

被撤檔的電影還能回春嗎?難!

被撤檔的電影還能回春嗎?難!

3天跌至3.1分

截至撤檔時,《阿修羅》上映不足3天,票房尚未達到5000萬。《阿修羅》官方微博撰文直指貓眼APP平臺顯示的4.5分及淘票票平臺顯示的8.4分的巨大的評分差,稱這是“行業的恥辱”,將矛頭直接對準貓眼,稱這是一場有預謀的“黑水行為”,認為其作為第三方公共平臺,對此問題視而不見,甚至同流合汙。成為業界內外關注的焦點,撤檔的消息不僅在國內很受關注,就連外媒也在討論。

另一個尷尬的事實是:上映尚不足三天的《阿修羅》,豆瓣評分低至3.1分,竟然“超越”了《爵跡2》的3.9分,大有向《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豆瓣評分為2.1分,為2017年度豆瓣電影年度最低分)看齊的架勢。

此前,因為“評分低”質疑豆瓣的導演和劇組不在少數,最出名的就是前文中提到的畢志飛的《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但質疑貓眼與淘票票評分的,還是頭一回。對於《阿修羅》官博發出的質疑,記者通過電話諮詢了貓眼APP的客服工作人員,他表示分數的高低是由觀眾打分決定的,並解釋評分變化是正常的波動現象,並無異常。

截至發稿前,《阿修羅》在貓眼實時評分升至6.4,淘票票評分降至7.3,兩個平臺的評分差從3.5降至0.9,而豆瓣評分自影片撤檔後,並無變化。

五年“十一撤”

上映後撤檔,《阿修羅》絕非個例。據第三方不完全統計,近5年間,共有11部電影在上映之後緊急撤檔,儘管這些影片的聲明中,普遍均表示會擇期再映,但事實是,只有3部影片最終選擇了再次上映。

去年9月24日,馮小剛電影官微發文稱:“經與電影局及有關各方協商,《芳華》擬同意接受各方提出的更改放映檔期的建議,具體新的上映檔期擇日發佈!”

2017年,除了《芳華》撤檔外,還有《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原定9月30日公映,但在9月19日發佈公告表示“因故無法如期公映”。據業內人士透露,因原著小說尺度比較大,涉及警匪題材本來審查就會比較嚴格,最終於同年12月22日在內地上映。此外,《你往哪裡跑》《我是狼》等影片分別在上映1-5天后選擇撤檔,而提及撤檔原因,答案普遍都是受到“市場不利”的影響。2016年,由馮小剛執導,范冰冰主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同樣遭遇了撤檔的調整,推遲了將近一個半月。

有些影片改檔是競爭對手太強,也有的影片在審查環節遭遇撤檔命運。2016年中秋節前,驚悚片《捉迷藏》在上映前期,就有消息稱該片疑似尺度太大,可能會遭到大幅度刪減,所以緊急作出撤檔決定。還有自己挖坑的,同年,青春電影《夏有喬木》原定4月29日上映,不過在4月中旬,出品方忽然發佈撤檔的公告,表示影片發行方無法進行影片的發行工作,為拒絕沒有宣傳的“裸映”,最終選擇延遲。

當然,有還未上映就遭遇撤檔的尷尬,也有觀眾看著看著就突然撤檔的情況,2015年,電影《愛之初體驗》曾宣傳定檔6月19日上映,後來改檔到8月7日,不過上映四日票房僅300多萬,排片僅佔2%。看到這麼慘淡的“票房”,片方緊急宣佈撤檔,理由是“因檔期內新片密集,市場空間狹小,排片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公司決定將該片臨時撤下,上映日期另行通知。”

電影撤檔如小攤撤攤

記者瞭解到,電影撤檔一般分為兩種,分別是上映前撤檔和上映中臨時撤檔。目前,中國電影出現前者的情況並不鮮見,但後者就沒多少案例了。

影片定檔上映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流程化工作,一部影片的背後,也有著太多關聯方,一旦撤檔,勢必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首當其衝的就是製片方,花重金打造後被撤檔,除經濟損失外,其實力和品牌形象也必然會受損;對於演職人員來說,雖沒有直接的經濟損失,但其在觀眾中積累的人氣和號召力都會下降。

記者詢問業內人士得知,在大洋彼岸的好萊塢,臨時調檔的情形“幾乎不可能發生”。原因是,美國有一個第三方行業研究機構NRG(National Research Group),該機構通過每週發送給幾大電影製片廠的一份競爭報告,幫助各大製片廠協調彼此影片的上映時間,避免檔期撞車。而國內,卻沒有這樣一家機構來進行數據的彙總、統計和片商的協調工作。

有評論人士說,國內電影撤檔如同早點攤撤攤。比如早餐時段賣豆腐腦的商販,如果趕上陰天下雨,說不出攤也就不出攤了;如果發好了豆子覺得可惜,頂風冒雨出攤也不能浪費。國內電影撤檔也很類似。

“通常情況下,再次上映的影片鮮有票房暴漲的案例。然而選擇再次上映,首先要再付出一遍相應的宣發成本,如果遇到影片因製作環節導致的撤檔,在對影片進行二次修改的過程中,製作成本也需要相應追加,這就像一個無底洞,成本只會水漲船高地不斷增加。”資深院線經理孫毅如是說。

現如今,在激烈的電影市場競爭下,完全拼的是實力,與其把心思花在選檔期上,還不如放在電影創作上,把影片的質量、內容都提升上去,打造一部真正有價值的電影。

而對於那些因內容敏感或是尺度過大而遭遇撤檔的影片,更應該好好反思一下,畢竟有些明文規定的政策,還是要遵守的,需要拿捏得當,切莫走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