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金融科技創新報告涉及加密貨幣和區塊鏈

美國財政部7月31日發佈的一份重要報告呼籲對金融科技行業的創新採取更靈活、更有利的監管措施。

這份長達222頁的報告專注於“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和創新”,只是簡短地提到了加密貨幣和分佈式賬本技術(DLT),比如區塊鏈。報告指出,這些技術目前正在“由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的一個工作組牽頭的跨部門行動組分別進行研究”。

總的來說,該文件顯示了美國政府大力推動新興金融技術的發展,並使現有監管框架現代化,以消除阻礙其發展的障礙。

該報告提倡“更精簡、更有針對性的監督”,提出了一系列建議,表明人們強烈傾向於合理化過於複雜的法規,這可能阻礙經濟增長。其中包括協調各州笨拙的貨幣傳輸立法,這一立法目前明顯適用於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

美國財政部金融科技創新報告涉及加密貨幣和區塊鏈

BTC、BCH、ETH擔保的貸款

東京證券交易所(Tokyo Stock Exchange)上市的一家日本公司已經開始接受加密貸款的申請。J Partners Co. Ltd. (TYO:4764)最近通過旗下的資產融資(Samurai Asset Finance, Samurai Asset Finance)推出了一項名為Samurai加密貸款(Samurai Crypto loan)的貸款計劃。

該公司解釋說,貸款將以BTC、BCH或ETH作為抵押提供給加密持有者。客戶將能夠獲得日元資金,而不必清算他們的加密頭寸。正如news.Bitcoin.com此前報道的那樣,在日本,清算加密貨幣可能會招致高達55%的稅收。

客戶可以借2000萬日元(約合179,000美元)和3億日元(約合270萬美元)的貸款,期限為一年。這些貸款的利率從7.0%到15.0%不等,包括佣金和延期費,拖欠會費每年20%。

日本武士集團成立於1996年,前身為數字設計有限公司,從事全球信息服務業務。武士資產融資成立於去年。除了有加密擔保的貸款,該公司還提供由房地產、證券、存款、信貸、動產、外幣、會員卡和貴金屬支持的貸款。

數字貨幣的存在強調了重構金融監管框架的必要性

2008年,世界上首個數字貨幣——比特幣,還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十年後的現在,出現了超過1600種不同的數字貨幣。它們的總市值,達到了約3000億美元。

同樣令人驚奇的是,它們的底層技術幫助催生了一場開發各類應用程序的競賽。這種技術——即區塊鏈,為在沒有第三方中介參與的情況下,直接轉賬及追蹤任何可以數字化的資產提供了機會。如今,人們嘗試通過區塊鏈改善股票購買到房地產產權轉讓等方方面面,而他們也面臨了各種監管挑戰。

隨著這一過程的開展,許多企業家已經利用首次代幣發行(ICO)籌集初創資金。ICO類似於首次公開募股(IPO),但ICO投資者會得到一個數字代幣,之後可在正在建設中的相應的應用上使用。2018年第一季度,投資者在ICOs中投入超過130億美元。

ICO是數字貨幣所面對的監管挑戰的很好的例子。比如說,許多ICO看起來像證券發行,這表示任何發起ICO的人都必須在證券交易委員(SEC)會進行註冊。其他許多ICOs做到了,但似乎並不符合證券模式。

上週,卡託研究所(Cato Institute)主辦了一場名為“數字貨幣的監管是否應該向證券看齊?”的國會簡報。其簡潔的回答是:視情況而定。

正如Mercatus 的Brian Knight在卡託簡報上指出的那樣,數字貨幣可以同時扮演許多不同的事物——貨幣、證券、產權以及商品。在美國,這意味著多方監管者(聯邦級機構:美國稅務局IRS、金融犯罪執法網絡FinCEN、SE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可能還有美聯儲)可以監管任何數字貨幣。

這一現實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此外,Knight指出,這些新技術正在挑戰已經存在已久的監管框架的界限。聯邦證券法的核心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提出。

現在,通過ICO發行的代幣完全有可能符合所有的聯邦證券法,但卻違反了國家貨幣發行法,從而引發國家和聯邦的刑事指控。另外,轉賬業務也有可能符合所有轉賬法律,但違反了證券法。

美國財政部金融科技創新報告涉及加密貨幣和區塊鏈

數字貨幣為什麼會出現貨幣超發

最近國內經濟圈在談論貨幣“大水漫灌”的問題,這是法幣領域的老問題。然而,諷刺的是,踩著法幣超發屍體而崛起的數字貨幣,不僅貨幣超發, 更是變成“汪洋澤國”。不少數字貨幣支持者對法定貨幣超發引發的通貨膨脹大為不滿,於是乎打著正義的旗幟,發行“通縮型貨幣”,即貨幣數量定量發行,發行規則公開透明。

然而,這種競爭性貨幣發行的結果,與經濟學家哈耶克設想的可以“消除通脹”背道而馳,最終走上了法幣超發的老路。為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哈耶克的設想,哈耶克提倡的競爭性貨幣,按照傳統貨幣的發行機制:

一是明確發行資格,不是人人都能發行貨幣,主體主要是銀行;

二是以資產背書發行等額貨幣;

三符合金融管制要求。

按照這種發行機制,哈耶克推測市場機制要比央行行政壟斷機制更有效,貨幣發行方為了讓更多人持有和使用貨幣,必須穩定價格,為了穩定價格必須控制發行量,根據市場的需求調節發行量,從而避免貨幣超發引發通貨膨脹。作為徹底的經濟自由主義者,哈耶克對市場機制的優越性深信不疑,容易忽視市場失靈,特別是市場引發的負外部性。

現實是,數字貨幣市場出現嚴重失靈,而且負外部性極大,市場屢屢出現欺詐、洗錢等負外部性。為什麼市場會失靈?

當前數字貨幣發行並不符合傳統貨幣發行機制,幾乎人人可以法幣,不需要資產背書,很大程度上脫離監管。這種“自由”的發行機制,一直被業內稱為“金融創新”。但是,這種金融創新並不符合市場規律,反而引發市場失靈。舉個例子可以說明為什麼市場會失靈,餐飲市場是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市場機制發揮了很好的資源配置作用。我們有時候會驚歎,每天60多億人的一日三餐,市場無形之手就像一個無敵機器人有序地調配各種食材、配送車、外賣員等有機組合,最終人人能夠吃飽,有些人花多點錢還能吃好。如果現在的情況是這樣的,監管當局不管理了,美味的食品很快會變成相互投毒的利器,市場也就失靈了。自由市場與法治經濟總是相輔相成,如果缺乏市場監管,自由市場自然失序。

本文出自財經頭條網(https://www.cj1.com.cn/),更多財經資訊請訪問財經頭條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