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身為涵江人,只恨晚生了幾年,從未坐過宮口河的船。現在的涵江,雖然日漸趨好,但是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不如老涵江那般韻味。涵江的味道,在一個老字,每一個地名都有故事。

涵江的巷子,飽含著涵江最地道的鄉愁,都是繁華涵江過去的寫照。找了個沒事的下午晃悠了幾圈,再看看那些巷子名裡的故事,覺得很有意思。

竹巷

竹巷,原是涵江竹製品一條街,以加工竹床、竹椅、竹小凳、竹扁擔等聞名。竹巷的一邊靠河,過去涵江水運發達,買竹的人很多都是用船來運,當時的竹巷是繁華的,車水馬龍。伴隨著竹器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逐漸淡出,竹巷的老行當也消失了,現在的竹巷,別說是竹器店了,連竹子都很難找到。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打鐵巷

打鐵巷位於后街一頭,民國時形成,顧名思義,過去是專門從事打鐵的行當,這裡的匠人能加工各種刀、斧、鋤頭、及各種刀具,都是祖傳的技術。打鐵巷原長100米,90年代改造後只剩50米到,店鋪還是過去的店鋪,兩層的木質老房子,只不過現如今的打鐵巷已略蕭條,只剩寥寥幾家作坊,從門口擺放的鐵具依稀可以看到打鐵巷當年的影子。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豆菜巷

豆菜巷,是頂鋪通往城隍廟的一條街巷,過去是專門生產豆芽菜的地方,莆田方言把豆芽菜叫“豆菜”,因此得名。現在豆菜巷已不生產豆芽了,而是經營各種生意,複印店、縫補店、布料店各類。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烏豬巷

烏豬巷,現在改名叫烏池巷了,本地話發音還是一樣的,可能因為烏豬寫法不雅?是三角埕通往宮口河的一條巷,老一輩的說,這裡古時候是涵頭著名的繁殖烏豬的地方,因此得名。現在這條街主要賣燈籠、竹器、塑料產品、民俗用品、結婚商品等日常用品。

鰻巷

鰻巷也叫鰻巷口,據說以前宮口河通往陡門頭的這段河是生長鰻魚最多的地方,因而得名。涵江的鰻魚本來就蠻有名的。現在河裡有沒有魚是不知道,鰻魚是肯定沒有了。鰻巷都是賣衣服的,店鋪的,擺攤的,對這條街還是比較有印象,小時候過年、端午節的新衣服,都是在這邊買的,一套一套的那種,那是小時時候對趕集唯一的記憶了。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後坡巷

後坡巷,樓下往後坡的,巷子有好幾條,都很窄,有些僅夠一人通過,在這些巷子裡,經常可以看見一些在城市中已經不多見的貨郎擔,收鴨毛的,賣糕的,賣麥芽糖的...吆喝聲從巷子這頭貫穿到巷子那頭,是不是很有童年的味道?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涵江還有許多巷子,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有故事的,沒故事的,我認識的,我不認識的,有許多已經在舊城改造的洪流中消失了。涵江的現代建築物越來越多,只希望別趕盡殺絕讓老涵江歷史和建築一起消失。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揭秘涵江老巷子背後的故事 飽含最地道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