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的音樂愛好者的自白—當我長大了才重新想和你做朋友

在上班以後的第一個生日我開始記起了日記,初入社會的迷茫與紛繁複雜讓我覺得腳下沒底,每天匆忙度過,但又想不起有何收穫;在上班後的第一個聖誕節我給自己買了一把吉他,即使是工作漸漸順手,但是白天被雜事包圍的我覺得內心疲憊,我希望找一份愛好,能夠將我從小熱愛鑽研的精神不斷延續下去。

半路出家的音樂愛好者的自白—當我長大了才重新想和你做朋友

我是一個在嚴格家教中培養出來的孩子,從小几乎很少提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大多數事情以接受妥協為主。但是從小,我都十分珍重自己的音樂記憶:小學時候家裡有一臺帶有收音機功能的錄音機,於是伴著101.7張明老師的歐美音樂節目,一點一點接觸了音樂;偶然有一次,發現用這臺機器一邊收音一邊錄音,然後通過磁帶放出來的音效會特別好,一下次就愛上了這個愛好,每當張明老師播報歌名時,我的心跳就越來越快,隨著前奏漸漸響起,按下錄音鍵,自己靜坐在旁邊,不敢大聲呼吸。有時候好討厭張明老師,尾奏還沒結束就插話進來,錄下來的就不是那麼完美了。就這樣子,幾乎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所有的英語課本配套的磁帶都變成這一盤盤的“自制專輯”,而且自己翻來覆去聽了好多好多遍。儘管這些磁帶現在再拿出來播放,因為老化的緣故,聲音會出現奇怪的變調,但是會想起那段歲月。而現在才知道,那些歌曲中都是那個年代甚至更早時候的最經典,有The Calling樂隊最經典的《Wherever You Will Go》、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Coldplay的《Yellow》……

到初中依然很喜歡聽音樂,要感謝音樂課給我們放張信哲MV的數學老師、借我《JAY》、《八度空間》磁帶的同班同學、上講臺唱張信哲《用情》難聽得要死但沒有嘲笑我的同學們,在那個條件很一般的年代,我們在以自己的方式愛著音樂。

半路出家的音樂愛好者的自白—當我長大了才重新想和你做朋友

高三的有一天,突然向母親提出學吉他的想法,但是母親是習慣性的強硬,理由大家一定都懂;我也是習慣性的妥協,心裡還是那個未成熟又有些迷茫男孩。這個想法就如風過耳,消逝一旁。大學四年這顆芽也沒再長起來。

作為一個內向但是熱愛思考的男孩子,我知道做什麼事情讓我覺得最最舒服,我喜歡那些讓我能夠獨立思考,然後不斷學習鑽研的東西。因此回到了故事的最開頭,我不想生活就這樣失去方向,我不想每天上班回家以後對著電腦、收集漫無目的地瀏覽;工作的日子又告訴我,有時候在做選擇時不需太糾結,同時你不但要學會學習,也要學會產出;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那顆小小的萌芽。

因此我選擇吉他,那個曾近沒有交上的好朋友。

半路出家的音樂愛好者的自白—當我長大了才重新想和你做朋友

因為是完全自己自學的,所以中間確實碰到許多困難,比如我買的第一把吉他1弦的弦距有半公分,比如大多數視頻教程中僅僅就只教左右手的按法,讓我覺得學吉他好像完全沒技巧,沒有一點點樂趣,比如聽別人說《天空之城》練習3個月就可以練成了,然後發覺兩年之後還不是很會彈……感覺吉他學習到達一定瓶頸,因為我對於學習一樣事物一直秉承這樣子的觀念:在學習這些你一定要知道你能學到點什麼,才能更加有方向地學習,就像在籠子裡的賽馬,如果不讓它見一見真正的草原,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想跑得多快。但是即便是這樣,我的興趣還是沒有減弱,因為有時看著網絡上幾個吉他老師彈奏的視頻,聽著曲子,看著他們沉醉的樣子,自己都有些欲罷不能了。人家喜歡在硬盤裡藏著幾個G的蒼老師,我卻藏了好多吉他彈奏的視頻。上班回來累時,就無腦地抱起吉他彈奏一下那些練習得很熟練的曲子。有個小插曲,德語裡面名詞分為陰性、中性、陽性,德語的Gitarre就是一個陰性詞,在學德語時這一點特別好記,你就把她想象成女朋友就行了。

在那段迷茫事情,我就逛逛各色的吉他論壇,看了更多的吉他課程,有國內也有國外的,逐漸接觸了樂理的概念,這對於一個理科生有種欲罷不能的吸引力。吉他發聲原理通過高中物理的學習就可以輕鬆理解,和絃進行的編配原理雖然至今還一知半解,但是能夠深深的感覺到這是一片寬廣的海洋。外加系統地自學的中西方音樂史概論,發覺其中還要好多地方可以學習,想想就特別興奮。

半路出家的音樂愛好者的自白—當我長大了才重新想和你做朋友

自己投入的很多熱情,也和很多有熱情的小夥伴不斷交流,這種感覺特別好。吉他彈唱得不好,但是還是會與好朋友分享,分享我發自內心的快樂,也能從另一方面獲得不斷學習的激勵。蘋果姐對純粹音樂很有追求,並且希望能把這種感受帶給周圍的人,通過各種機緣巧合能夠和蘋果姐還有愛音樂的朋友們聚合在一起,這件事本身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