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生態文明:爲美麗中國裝上「智慧大腦」

打開天氣APP查看空氣質量指數;通過地圖APP查看周邊環境汙染情況……這樣的場景是否已經深深地融入你的生活?隨著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不斷加深,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有了新理念、新模式——“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逐漸演變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先汙染,後治理”的治理模式被“提前監測”所取代。互聯網以其跨界連接、創新驅動的獨特魅力,為生態環境裝上“智慧大腦”,助力美麗中國建設根基更加牢固、措施更加有效、理念更加科學。

近年來,一系列鼓勵性政策勾勒出“互聯網+生態文明”的發展格局,《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協同推進信息化與綠色化,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深度融合;《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要求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互聯網+”綠色生態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加強資源環境動態監測等三大任務……互聯網正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互联网+生态文明:为美丽中国装上“智慧大脑”

資源環境監測——摸清家底

通過對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遙感等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可以構建起覆蓋能源、礦產、水、大氣、森林、草原、溼地、海洋等各類生態要素的動態監測系統和數據庫,同時打破信息孤島,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促進生態環境數據的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這就好比為環境監管部門裝上“千里眼”和“順風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環境質量狀況、環境預警應急等信息可輕鬆獲取,為管理者制定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著眼全局、摸清家底,預先了解整個區域的資源環境狀況與承載能力,有計劃、有節制地開展資源開發和經濟社會活動,對解決當下我國面臨的錯綜複雜的生態環境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內蒙古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平臺上,覆蓋12個盟市、564家汙染企業的環境監測數據實時更新,汙染源監管、大氣環境質量、地表水環境質量的統計圖表清晰明瞭;黑龍江省構建的衛星遙感與地面監測一體化森防氣象服務體系,在前不久的一場森林火災中密切跟蹤火勢發展和火點生命週期,實現每10分鐘間隔的火點監測作業,為政府決策及快速滅火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國家網信辦發佈的《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7年)》顯示,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由空氣自動監測站點等組成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已建成使用,建成部、省、市三級監控中心350多個,在9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部署130餘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對10000多家企業、16000多個監控點實施汙染源自動監控,初步形成了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服務和用數據決策的創新管理模式。自然資源動態監測與監管不斷完善:建成並完善了“全國國土資源一張圖”,形成覆蓋全國、貫穿四級的土地和礦產資源管理信息體系,網絡化監管信息化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基本實現了對全國土地、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主要環節事前、事中、事後常態化跟蹤和全程監管。

互联网+生态文明:为美丽中国装上“智慧大脑”

資源環境保護——智慧治汙

互聯網技術手段和先進設備為資源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諸多“利器”,在解決我國大氣、水、土壤汙染等問題中更及時更有針對性地發揮作用:一方面,智能監測設備和移動互聯網幫助建立和完善汙染物排放在線監測系統,在汙染物種類和分佈地域上擴大監測範圍,形成全天候、多層次的智能多源感知系統;另一方面,建立環境信息數據共享機制,統一數據交換標準,推進區域汙染物排放、空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等信息公開,通過互聯網實現面向公眾的在線查詢和實時發佈。江蘇省在全國率先開啟汙染源自動監控,逐步完善全省數據聯網,在對重點排汙企業安裝在線監測儀的基礎上,推行“提標改造”工作,加設IC卡排汙總量控制系統,加強對企業排汙行為的全過程監控,從而實現信息技術對企業的全維度監管。

此外,“互聯網+”讓環保執法工作更便捷高效。“12369環保舉報”微信公眾號開通以來,累計關注人數已超50萬,以今年5月數據為例,該公號共接到全國舉報21124件,同比增長106.7%;同時,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多個省(市)都設有汙染舉報新媒體平臺,隨手拍張現場照片,定位汙染企業就能完成舉報,通過手機可以隨時查看案件辦理進度,受到群眾廣泛歡迎。人人能當環保監督員的模式,也為環保執法工作帶來了更多線索,為破解環境監管難題奠定了紮實的群眾基礎。

互联网+生态文明:为美丽中国装上“智慧大脑”

綠色生產生活——科學理念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需要以科學理念為指引。互聯網在宣傳綠色發展理念的過程中扮演著“解說員”和“擴音器”的角色,各類新聞網站和移動平臺用豐富新穎的形式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生態環境理念,讓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讓廣大群眾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邃內涵,形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科學理念。

粗放生產方式與傳統產業結構是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根源。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大幅度提高經濟與產業的綠色化水平。“互聯網+”正是改變生產模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題中之義,“互聯網+”綠色製造融合發展,成為我國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的強大推動力。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構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消費方式,即崇尚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目前,互聯網正深刻改變著我國人民的生活消費方式,APP導航和叫車軟件幫助我們科學規劃行程、調度車輛,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汙染排放;垃圾分類智能設施在多地投入使用,促進回收資源的循環利用……互聯網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各環節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構建出一幅綠色生活新圖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