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你以爲的工作經驗根本不值錢

抱歉你以為的工作經驗根本不值錢

還記得年初這條新聞不,唐山撤銷收費站,失業員工除了收費啥都不會。我記得當時很多公眾號都跟了這個熱點了,很多報道角度作都是:看吧!這個就是體制內事業單位上班的好下場,那些幹一些簡單的重複的,脫離實際,脫離市場的工作終究有背叛你的一天吧。 很多人都喜歡批判鐵飯碗,批判體制,批判三四線城市都是熟人社會。所以唐山收費站這件事一出現,很多人都在討論。那麼在市場經濟裡體制外各種外企民營公司打工的人難道就是安全的麼?那些市場中的工作技能真那麼管用?前天晚上我看了一篇公眾號文章《IT圈中年大叔們的職業軌跡》,讀完這篇文章,我嘆了口氣,這篇文章裡描述的35歲之後外企中年沒升官的男員工的競爭力在本質上比收費站大媽強不了多少。外企白領那些工作經驗真的比收費站裡那些大媽的收費經驗水平高麼?我認為真不是那樣,現在是一個離開了平臺,大家工作經驗都不值錢的年代。首先,我幫大家把原文的精華整理出來,原文沒必要看了,原文最後作者給出的解決方案都是屬於自己意淫的,基本沒跳出白領的思維框架。在摩爾定律影響下的IT 圈(非互聯網),IBM,HP,DELL,甲骨文,EMC(被戴爾收購),思科,這些企業當年直至現在都非常吸引中國名牌大學裡最優秀的年輕人。我當年記得我泡北大清華的BBS(論壇),北大清華的學生也以進IBM,甲骨文等公司為榮,進入去之後意味著高於大部分行業的高薪,出差標準都是五星級酒店,這種待遇很多中國公司做不到。可這個行業也很殘酷競爭很激烈,因為受摩爾定律影響,所有廠商都是拼命銷售,整個行業壓力很大。不像傳統制造業和文化教育行業,隨著你年齡積累經驗積累你還有可能越老越吃香,IT行業的週期快速變化,隨著人的年齡變大,體力變差,精力不夠,在這個行業是越來越吃力。文章裡寫了兩個在戴爾,甲骨文公司混了10多年的一線銷售(都沒及時升官),幹到40歲覺得路越走越窄,創業創業失敗,行業裡可以跳槽的公司越來越少(因為都跳完了),行業的領導的歲數都比他們小,他們感覺很尷尬。然後文章的最後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去搞IT培訓,去什麼創業的技術公司當合夥人,我覺得不靠譜,反正我看了這兩個解決方案都是非常理想化的。

下面輪到我的看法也就是總結的“乾貨”:

1. 現在可以下個結論了:我們的工作經驗離開平臺一錢不值。我IT行業待過,家電行業待過,是學到很多商業上的,銷售上的,管理上的知識,也培養了一些特有的行業經驗,如果我還是在這些行業幹,這些知識和經驗是能派上用場的。公司也會為了這些經驗資歷,付出最低的行業的薪水。這裡為什麼最低呢?因為人多,因為行業競爭激烈,利潤都被打光了,所以幹活多,要錢少的員工是公司願意聘請的。我們老了幹不動了,或者公司垮了,或者我們被公司下崗了,或者我們乾的不開心不想幹了。當我們發現離開行業和公司,我們啥也幹不了,也沒人要我們,沒人稀罕我們,沒人把我們當寶。我們和收費站大媽有啥本質上區別。都是離開平臺,工作經驗一錢不值。2. 技術性強的行業,人脈不值錢IBM,華為,思科,甲骨文這些公司的銷售方式都是需要做客戶關係,銷售都有很強的運作客戶關係的能力,不過可惜,這些關係背後,客戶有一半是賣你背後的公司的面子。我自己也是聯想出來的,在聯想的時候手裡一堆客戶,離開了之後,這些客戶關係馬上涼了,因為客戶需要聯想的電腦,聯想的筆記本才願意和你認識交往。品牌技術產品都是廠家的,你帶不走的。我表弟是金融行業的做債券的,我發現金融行業是沒啥技術含量,但是對人脈關係要求很高的行業。這兩年金融行業去槓桿,很不景氣,我表弟從以前的拿100萬一年,到今年的拿底薪。我問他怎麼不走,他說這個行業關係都在這裡,我積累了銀行,機構的,政府的一些資源。大家好的時候一起好,壞的時候你不能跑呀,跑了關係就涼了,金融行業是週期性很強的行業,壞的時候大家才能見真情呀,等行業復甦的時候,我不是又趕上了麼,所以撐著唄。可我幾乎沒聽過IT行業的人這麼說過自己的關係。金融行業買賣的都是錢,又不是賣具體的產品,所以人的關係很重要,而有技術的行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多了一個第三者“技術產品品牌”這麼個東西,人與人的關係並沒想象中那麼鐵。所以只要是產品技術性強的行業,人脈經不起推敲。

每次有小夥伴諮詢我某某行業發展前景如何的時候,他們以為高科技新技術就代表著未來,其實他們沒看到很多年前,現在苦哈哈的行業就是當年的高科技未來行業啊。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根本沒有所謂太平世界。最後借用美團王興的一句話作為結尾:生活不會只苦一陣子,它會一直苦下去,若沒有這個心裡準備,你就會一直很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