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對出版人開講:我們理解的知識服務到底是什麼?(百道學習專稿)

罗振宇对出版人开讲:我们理解的知识服务到底是什么?(百道学习专稿)

得到APP創始人 羅振宇

轉載任何百道網微信公號(bookdao)所推送的文章或內容,請事先與本公號取得聯繫。關注百道網手機站更多文章,點擊閱讀原文進入。

【百道編按】羅振宇在今天數博會的露面和演講,讓現場氣場滿滿。他演講結束離開時,會場人群如影隨行,希望能近身向他遞上一張名片。羅振宇率領得到團隊在百道學習app上做了三十講,在此,我們全文發佈他領銜的第一講,並將30講課表附後。百道學習領取免費聽課券的活動正在舉辦中,至30號結束。希望在餘下的一週裡,你能免費聽完“得到”的課程。百道學習免費券聽課機會僅剩最後一週,活動結束不再贈券,快快抓緊時間屯券吧!

作者 | 羅振宇

你好,歡迎來到百道學習新出版與知識服務,這裡是產品篇的得到專欄。我是羅胖,羅振宇,也是得到APP這個產品的創始人之一。

很榮幸,受到百道網的邀請,把得到APP看成是新出版和知識服務的一個典型產品,來跟大家報告一下相關心得。今天是第一課,由我來講。後面的內容,都是由我們各個業務線的同事來給大家報告。第一講,我主要回答三個問題。第一,得到APP到底是什麼?第二,我們理解的知識服務是什麼意思?第三,到目前為止,得到APP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

“得到APP”是什麼呢?

很多人說是“知識付費”。但是這個理解角度是有問題的。教育、出版,這些行業從來都是為知識付費的,古已如此,並不是什麼新現象。所以,這個詞並沒有說出這個新行業貢獻的新價值,也沒有說出“得到”這個產品的真正意圖。

如果你問我,得到APP到底想幹什麼?我們的答案是:利用互聯網這個新工具,把人類過往的知識再生產一遍。

這句話聽起來口氣有點大。但是,這不是我們自己設定的目標,而是這個時代呈現出來的一種可能,是大變革過程中自然洞開的一個機會窗口。只要傳播工具產生變革,人類過往的所有知識都一定會被重新生產一遍。這件事在人類歷史上反覆發生。這叫一代有一代之體。

比如,文字發明了,過去以口語方式流傳的知識就會形成文字的版本,知識被再生產一遍。碑刻技術完備了,儒家的《十三經》就會經由《熹平石經》完成版本的定型。印刷術發明了,各種叢書、大典、全書就會層出不窮,人類的知識經過了很多輪的再整理。 而現在互聯網來了, 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新時代的印刷機,它一定會改變人類生產知識、傳播知識的樣式。具體怎麼改變,這就是留給我們這代人探索的課題。

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有一個著名的判斷,“媒介即信息”。簡單地理解就是,媒介樣式一變,內容本身就會發生變化。內容和載體,是不可分離的。所以,在互聯網的第一個階段,業界普遍的嘗試,都是把傳統載體樣式上的內容,直接電子化、網絡化。比如,傳統出版的電子書,傳統教育的Mook。

如果按照麥克盧漢的理論,這種嘗試應該都是過渡性的,不會是互聯網載體真正覺醒之後的狀態。得到APP的願景,不僅要把過往人類的所有知識重新生產一遍,而且要用互聯網原生的樣式重新生產一遍。只不過,這個原生樣式到底是什麼,我們也在探索之中。

第二個問題,

我們理解的“知識服務”到底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另一種問法就是——互聯網這個新時代和新工具,給我們這一代知識服務者提出了什麼樣的新要求和新可能?

我們的理解是,出現了三個維度的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時間感”。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人類整體都生活在知識匱乏的時代,對書渴求,對信息苛求,對教育機會渴求。讀者可以細嚼慢嚥一本書,寫作者也可以任意地鋪張篇幅地寫一本書。在知識生產上甚至形成了一種任意開採時間資源的習慣。有的書,作者真正想說的話就那幾句,但是可以鋪陳上幾十萬字。但是沒關係。那個時候,時間這個維度不夠成對知識服務的制約。可是我們這個時代不一樣。體驗類產品大爆發。

所有的體驗類產品,不管是影視劇、網絡小說、電子遊戲、還是旅遊度假休閒,它們找消費者索取的都不僅是錢,而且還有時間。錢可以增長,而時間不同,它是有剛性約束的,國民總時間就那麼多。每一個體驗類產業都在爭奪國民總時間裡的有限份額。對知識服務者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個行業裡的價值觀、習慣,都不太重視時間這個維度,不太考慮給用戶交付知識產品的效率。

得到APP在這個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我們團隊內部最常用的詞就是“交付”。也就是說,一個知識,不管它有多高大上,用戶是不是聽得懂,用得上,省時間。這是我們考量產品質量最重要的一個維度。我們的產品創新中,很多都是圍繞這個核心展開的。比如,我們的《每天聽本書》產品,強調要在30分鐘內給用戶講清楚一本書的精華。我們的年度訂閱專欄,每天耗用用戶時間不允許超過15分鐘。等等。

第二個變化,是“對象感”。

過去的知識服務,假定的對象是兩種人,第一種人是內行,對應的知識服務產品是“學術”。第二種人是外行,對應的知識服務產品是“教材”。這兩種產品,其實有一個共同的假設,就是“分科治學”的傳統。

大概從200年前開始,人類的知識總量變得巨大,每一個人都承受不了那麼大的知識負擔,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再也不可能了。那怎麼辦?只好分科治學,你學物理,我學醫學,他搞法律。這和人類社會發展基於分工協作的總邏輯是契合的。對於每一個求學的人來說,知識都是金字塔,從塔底攀升到塔尖,要花很長的時間,付出巨大的努力,才有可能攀上這一門知識的頂峰。所以,過去200年的知識者,都是知識的“農耕民族”,一畝三分地,春耕秋收。

但是,我們這個時代,人類分工的總邏輯沒有變,但是分工的速度加快。過去是幾代人都在一個分工裡,至少是一次分工定終身。但是現在,一個人一生都要經歷幾次社會分工的變化。如果在知識上當農耕民族,只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向上攀登,是不足以應付這個時代的變化的。那怎麼辦?就要做知識的“遊牧民族”。哪裡水草豐美就向哪裡遷徙,對陌生的知識,眼前用不著的知識,隔行如隔山的知識也要保持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的熱情。

但是很可惜,我們過去的知識服務產業,沒有為這種新需求做好準備。對於知識的遊牧民族來說,他們對學習效率的追求,導致他們需要全新的學習工具。他們需要用很少的時間,掌握一個知識領域最核心的知識。

得到APP,因此確立了一個對象感,叫“高級外行”。我們的服務對象,不是小白,也不是內行,而是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受過良好的現代教育,對其他行業的知識有濃厚的興趣。怎麼為這樣的人做好服務,是知識服務業嶄新的課題。

第三個變化,是“口語感”。

過去時代,知識交付的最好工具是文字。所以,很多人把知識服務和文字、書本畫上了等號。其實,如果放眼歷史,用文字交付知識,讓知識變得可以儲存,可以跨時空傳播。在幾千年前,這是相對於口語傳播的巨大進步。但是,這也導致一個問題。就是閱讀能力是需要後天高強度訓練才能獲得的一種能力。

這樣一來,不僅有閱讀障礙的人被天然排斥在文字文化、印刷文化的求知者之外。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人類從生理基礎上就不適應這種知識服務方式。幾百萬年的進化,讓人類天然是通過口語來接收知識的。文字語言,說白了只是一種工具,不過幾千年的歷史。

是工具就要迭代,迭代的方向就是更加接近於人的生理本能。就像剛發明計算機的時候,操作系統很複雜,只有受過訓練的人才能使用。但是很快,計算機操作系統就演化出了圖形界面,對使用者更加友好。

人類的知識工具也一樣。文字時代,或者說印刷文化時代,只是一個過渡性工具的時代。放長遠看,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會廣泛啟用音頻、視頻、圖文等一切樣式,向更適應我們大腦生理基礎的口語時代迴歸。

所以,得到APP看起來是一個音頻應用。但是本質上,我們並不認為它只是在嘗試用口語,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在用自然語言在交付知識。

綜合以上,這個時代的知識服務面對三個巨大的變局。在服務方式上,更強調效率和交付,更珍惜用戶是時間;在服務對象上,面對是知識的遊牧民族;在服務工具上,更貼近人類自然語言。這就是我們理解的這個時代的知識服務。

第三個問題,到目前為止,

得到APP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我覺得最核心的一點,是從產品到服務。

什麼是產品?簡單地說,就是商家的責任邊界止步於銷售。一個手機賣給你了,商家的責任也就基本結束了。一本書賣給你了,出版社的責任也就結束了。看不看,有沒有收穫,那是用戶的事,和知識產品的提供者關係不大。

但是在互聯網世界裡,這個邏輯不一樣,產品的邏輯要變成服務的邏輯,商家的責任邊界要向前大大地延伸。不僅要賣出知識產品,用戶用的過程中體驗如何?用了之後有沒有收穫?這個收穫能不能成為他進一步認同這個產品的階梯?用戶和用戶之間能不能形成有共通價值傾向和審美偏好的社群,這都是服務者要在意的維度。

一個典型的情境是,如果一本書,讀者看不懂,那責任在讀者,解決方案是自己提高水平,多看幾遍。而在互聯網知識服務產品中,用戶覺得接受起來有難度,那責任在我們,解決方案是調整產品和服務。

這不是在自誇我們有服務精神,而是互聯網技術提供了這種可能。可能性出現了,誰往前跨一步,實現了這個可能,誰就可能領導這一輪行業變革。

關於得到APP的相關實踐,限於篇幅,我就這裡。接下來,我會請出我們的同事,來詳細解說我們各個業務條線的具體做法。下節課再見。

課程內容
第1節得到是什麼
第2節新模式——羅輯思維的圖書進化史
第3節新人群——做書的用戶思維
第4節新手段——重新定義產品
第5節新戰場——手機裡如何賣書
第6節新徵途——紙書的未來
第7節如何定位專欄
第8節如何運營專欄
第9節如何給老師賦能
第10節打磨內容到底是在打磨什麼?
第11節探索知識服務的無人區
第12節與得到合作的感受心得
第13節一本書是怎麼誕生的
第14節好稿子是怎麼誕生的?
第15節好作者是怎麼誕生的?
第16節怎麼穩定生產?
第17節產品是怎麼誕生的?
第18節精品課的內容定位
第19節用產品思維確定課程主題
第20節怎樣給音頻稿搭結構
第21節口語表達技巧:講,而不是念
第22節音頻課的其他加分細節
第23節得到App品控體系的制度設計
第24節新品控的目標之安全
第25節新品控的目標之均質
第26節新品控的目標之迭代
第27節塑造得到App品控體系的可持續性
第28節什麼是出品人最重要的天賦?
第29節在時間流裡與真實的人在一起
第30節怎樣成為一個會工作的人
罗振宇对出版人开讲:我们理解的知识服务到底是什么?(百道学习专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