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老派」歐洲,消費「新派」思鄉

體驗“老派”歐洲,消費“新派”思鄉

中世紀的教堂,浮雕遍佈,百年前的青石板路,白鴿舞動,波光滌盪的多瑙河,訴說著流趟過的曾經;精美宏偉的哥特式建築有大塊的彩繪玻璃窗,也有歷經滄桑被磨損的痕跡,更有多年浸潤雨雪而生髮的青苔;團團簇簇的白雲每日自由地在湛藍的天際展現希望的形狀,小城裡則像打翻了水彩的色塊,“填充”著紅磚壘砌的屋頂,有顆粒感的黃漆牆體,湖藍色高聳的鐘樓,乳白如玉的天使裝飾以及名留青史人物的青銅雕像……

體驗“老派”歐洲,消費“新派”思鄉

去歐洲旅遊似乎就是去接受歷史文化的洗禮,體會一份崇敬,感知一份肅穆。但旅遊的觀感並非只有這一個層次,當與衣食住行的生活所需對接,已經被科技進步“寵壞”的國人似乎總有那麼一點點變扭和遺憾。

體驗“老派”歐洲,消費“新派”思鄉

日前,筆者行遊了中東歐四個城市,多元的慕尼黑、沉澱的布拉格、音符流淌的維也納和靈動素雅的布達佩斯,儘管味道各有不同,但同樣有美不勝收的景色和讓人恢弘仰止的建築,當然還有同樣的“老派”作風:諸如晚7點就準時閉門的商超,寧願一枚枚數鋼鏰找錢的買賣,以及屢坐屢晚點的跨國列車……總是有點不那麼便利,引人升起“思鄉之情”。

體驗“老派”歐洲,消費“新派”思鄉

不久前,英媒曾有一篇報道談及,所謂“新四大發明”——高鐵、移動支付、網購、共享單車,沒有一項是中國發明的。如歐盟並沒有關於“高鐵”的標準化定義,但法國的一列火車在1955年就已經跑上331公里/小時;最早一批由移動設備完成的付款發生在1997年的芬蘭,這項服務可以在赫爾辛基機場買可口可樂;而英國人麥克·奧德里奇被認為在1979年發明了網上購物的概念,他利用一種被稱為Videotex的技術,通過電話線將普通電視機連接到了當地零售商的電腦;此外,第一次大規模的共享單車計劃始於20世紀90年代的哥本哈根。

體驗“老派”歐洲,消費“新派”思鄉

但顯然,中國形成了後發優勢,在這四個引領社會經濟新發展的領域持續創新、推廣應用,終成主導玩家,而也因為這種領先,我們發現生活真的變得越來越便利。中國不僅已經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絡,標準時速350公里/小時的復興號,讓旅客從北京到上海僅需要4小時18分;有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個人消費移動支付總交易就已高達7900億美金,相當於美國的11倍,不拿錢包不花現金就能吃飯、打車、購物、看電影,我們已經習以為常;此外,單看以電子商務起家的阿里巴巴和京東當前的市值和影響力,就能感受到中國人的網購激情,而物流服務的爭分奪秒、細緻入微,競爭的市場環境也讓企業把消費者“寵上天”。

體驗“老派”歐洲,消費“新派”思鄉

所以,比對下來,似乎真的是在國內體驗消費充滿了“新派”的福利,而歐洲老城則穩守著他“老派”的步調。但仔細想想,你卻不能評價到底哪種生活方式更好,在旅行中,你能明顯體會到歐洲人輕慢舒緩的生活氣質,他們不那麼著急,不那麼忙碌,於此也就有精力一分分找零錢,給予自己更多的時間休閒,以及極少催促上菜,也能接受列車的延遲到站。而在國內,“慢”已經是一種奢侈品,所以發展也迅疾,會領先,隨之再迭代,生活成了科技展演的舞臺,成了創造需求的戰場,但一切,或許,是習慣的,就是好的。

體驗“老派”歐洲,消費“新派”思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