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真的存在「大國趕超陷阱」?

風之眼


沒想到又多出來一個“大國趕超陷阱”,這年代有關陷阱的詞太多了,什麼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金德爾伯格陷阱、管子陷阱等等。反正,一個國家想從世界老二變成老大並不容易,前面有著大國的陷阱。按照出題人的意思,這個大國超越陷阱應該就是國際關係中經常說的修昔底德陷阱。

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就是指大國崛起過程中的矛盾與競爭,甚至會引發戰爭。這次說法最早出自古希臘的伯羅奔尼撒戰爭,認為老二和老大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處了戰爭方式別無選擇。哈佛大學的教授艾莉森更是寫了一本書叫《註定一戰》,意思是認為中美之間存在爆發戰爭的風險。他總結了世界歷史上發生的16次霸權轉移,結果12次以戰爭方式實現,也就是想實現世界老大地位的和平轉移的概率非常低。不過2000多年前的事對於現在參考性有多大呢?

這個題目談到大國超越陷阱,實際上就是典型的講權力轉移,一般認為當世界老二的經濟實力達到世界老大的三分之二時,老大就會採取一些手段來打壓和限制老二的發展,從而使得老二不能超越老大。所以也就出現了蘇聯和日本難以超越美國的情況。

但是這個理論有點太簡單了,僅僅是以國家的GDP來衡量兩國之間的實力,顯然是對國家實力的誤讀。比如兩人存款都是五百萬,但是家庭開支卻不一樣,一家四口人,一家18口人。國際關係中對國家實力的比較應該是綜合國力的比較,包括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國際影響力等等,甚至還應該包括聯盟關係。目前來看,世界上雖然有些國家在經濟上可以達到美國的三分之二的比例甚至更高,但綜合國力卻和美國有著更大的差距,比如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更不要說美國可以利用盟國的人力、武力、財力等等。

霸權從來都是從內部倒下的,而非在外部被趕超的。老二和老大的競爭更要看彼此誰犯的錯誤更少一些,戰爭方式基本並不可取,只能是內力比拼。實力越接近就意味著競爭越激烈,這也是對彼此實力的更加嚴酷考驗,誰先扛不住、熬不住,誰就要被打下。美國超越英國為何能克服所謂的大國趕超陷阱,其他國家超越美國也不是沒有可能吧?太平洋是否足夠廣闊呢?


凌勝利


哪裡有那麼多陷阱?看過央視《大國興衰》的觀眾都知道,人類歷史上的大國層出不窮,你方唱罷我登場,所謂的“趕超陷阱”根本不符合歷史事實。而題主描述的日本和蘇聯趕超失敗,都各有自己的原因。

日本之所以難以趕超美國,根本上是因為人口總量、市場容量、國家資源、國際地位等都和美國不在一個層次,其人口規模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領土面積只有美國的二十五分之一,自然資源儲量更是無法和美國比擬,特別是日本在軍事上是美國的附庸,是一個主權不完整的國家,導致日本在和美國進行經濟競爭時,面臨諸多先天和後天的制約。

蘇聯趕超失敗,根本上是蘇聯式計劃經濟體制扼殺創造力、市場活力,無法在科技競爭中和美國並駕齊驅。蘇聯除了軍事實力一度和美國並駕齊驅,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都長期落後美國,並在後期顯著落後於美國、西歐和日本,淪落為專門依靠出口初級產品賺取外匯的虛弱帝國。

當然,日本和蘇聯也算是生不逢時,趕上了美國這樣一個“全能型”世界霸主,它不僅人口規模和領土面積足夠大,均長期位居世界第三到第四的位置,自然資源的充沛程度、多樣程度更是其他國家難以匹敵,特別是美國在科技、教育方面具有強大吸引力,能夠在多邊場合形成引領、創制角色,具有強大軟實力。再加上美國難以匹敵領先的全能型軍事力量、在國際組織中的領導角色,對這樣一個全能型世界大國,要趕超起來談何容易。

目前來看,有可能趕超美國的只有中國和印度兩個人口超10億的巨型國家,其中中國的潛力尤其巨大,發展前景更為樂觀。這也是特朗普政府針對中國頻出重拳的原因。


萊蒙夫人


大國趕超的必要條件:換跑道,新跑道,新規則

1、英美開創的兩條BIG跑道

  • 大英帝國開創的跑道:煤炭/蒸汽機/火車/輪船/....

法德和歐洲大陸的其他追趕者在大英帝國的跑道上和英國人競爭,儘管有後發優勢,卻一直被英國人玩的團團轉。有一種領先叫時間!開創者不是在一點領先,而是整個鏈條上的每個點上都領先,都在制約著後發者。

同理,俄羅斯、日本追趕美國也都是在舊跑道上妄圖超越老大哥美國,其結果自然很悲催。

  • 美國人開創的跑道:石油/內燃機/流水線/汽車/貨車/飛機/....

也就是說,石油取代煤炭成為主導能源,汽車取代火車成為主要運輸工具,美國很自然的完成對英國(和整個舊歐洲)的超越。這種超越表現在:美國GDP只用了十幾二十年時間就已經與整個舊歐洲的GDP並駕齊驅。這種超越是全方位的、立體的,無可爭議的(根本不是超越百分之幾,而是超越幾倍,不僅是規模超越,還包括新技術應用)。

——石油幹掉煤炭的主導地位,成為大宗商品之王。

——內燃機(變速箱)帶動機械行業跨越式發展。

——汽車上的美國PK火車上的歐洲。

——......

因此,沿著原有軌道趕超,必然會落入老二廢掉陷阱。

要超越,必須開闢新跑道,實現1+N,老二GDP是舊老大的N倍,而不是簡單的超越N%。前者讓舊老大心悅誠服,後者則會陷入一山不容二虎的鬥爭循環。



2、未來的第3、4條BIG跑道:

NO3、電力/電池/無人工廠/無人駕駛/道路無線充電/電動汽車/電動貨車/電動飛艇/....第3能源革命

——石油因為內燃機汽車而成為大宗商品之王,因為電動汽車普及而從王位上跌落。

——智能化生產與運輸,效率飛躍。

——智能交通之上的(CBA)PK內燃機上的美國。

——......

第三條跑道的關鍵:道路無線充電設施,這個是基建狂魔中國的強項。試想,電動汽車可以邊走邊充電,百公里13度電,成本6.5元至13元之間。會對汽油車形成絕對成本優勢。

更進一步加上無人駕駛,貨運和出行成本會下降80%。

NO4、提貨權投資——第1次貨幣革命

中國製造以提貨權投資新零售平臺,由新零售平臺將專用提貨權融為通用提貨權,面向全球分銷。提貨權單位:USDT。USDT起點面值1元RMB,隨後每年升值10%,等於內置10%活期存款利息。有中國製造背書,可以輕鬆全球售。USDT被全球投資人(消費者)買走,會很自然的將美元擠出國際結算市場。


追著陷阱去跳,陷阱才存在

如果我們根本不關心GDP多寡,而只關注新技術是否可以更節能,更環保、更可持續,我們願意第一個為新技術埋單,就如同曾經的美國第一個為內燃機汽車埋單。那麼,還會有所謂的陷阱存在嗎?


高金波


“大國趕超陷阱”有一定的啟示意義,但這一所謂的陷阱的提法缺乏說服力,需要進一步論證。“大國趕超陷阱”源自蘇聯和日本對美國霸權挑戰的時間節點恰好在兩國經濟GDP總量約佔美國2/3之時。當下對於“大國趕超陷阱”的討論成為一種新時髦。

首先說一下“大國趕超陷阱”這一概念為何缺乏科學性。這一概念的是通過歸納法提出的,以蘇聯和日本為2個樣本,從而歸納出“超越大國陷阱”這一提法。這裡存在樣本不足的問題,兩個樣本明顯不夠,無法檢驗出這一概念的可信度。此外,究竟是不是因為經濟規模的擴大才導致了蘇聯和日本陷入“大國趕超陷阱”還很難說。

蘇聯解體的原因主要是戈爾巴喬夫的急功近利的政治和經濟改革導致本已僵化的蘇聯體制潰爛而一發不可收拾。日本之所以自20世紀90年代初陷入失落的二十年,主要是因為日本的冷戰經濟體制所導致的“日本病”讓日本無法適應後冷戰時代的國際經濟環境,很難說日本GDP為美國的2/3導致了日本挑戰美國霸權的失敗。二者是否為因果關係,還有待商榷。

儘管如此,“大國趕超陷阱”仍有一定的啟示意義。一國的崛起正如爬山,起初坡緩爬行容易,越往上走坡越抖越難爬行,遇到的困難越多。如果原先的上坡比較容易,遇到的困難較少,崛起國很容易滋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可能會好大喜功而對隱藏的危機熟視無睹,最終導致崛起的功敗垂成。只有居安思危,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銳意改革,把潛藏的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如此才能保證崛起的穩步提升。


睿恪煦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認真討論和反思。

首先,題目中所謂的 “大國趕超陷阱”,指的就是因為蘇聯和日本都未能趕超美國,兩國的GDP總量在達到美國GDP總量三分之二附近時停滯不前,最終未能趕超美國。然而,近代以來,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帶動下曾爬上世界第一工業國寶座。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帶動下,美國1894年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國,德國進入20世紀後也迅速趕超英國,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蘇聯在20世界三四十年代在工業產值方面也超過了英國。這表明,後發國家並非沒有成功趕超世界第一強國的先例,因此所謂 “大國趕超陷阱”並不存在。

其次,蘇聯和日本趕超失敗各有原因。蘇聯解體前雖然領土面積、人口總量等均超過美國,在二戰結束後不久也迅速恢復了工業生產,但蘇聯的經濟增長長期依靠大規模的資源和資金投入,缺乏科技支撐。蘇聯雖然二戰後在科技上取得很多不俗的成績,但總體科技實力及創新能力始終沒有趕上美國。同時,蘇聯經濟體制保守僵化,束縛了經濟活力,因而缺乏可持續性,最終在與美國的競爭中敗下陣來。日本在1995年前後GDP總量達到了美國的三分之二強,但其後比例逐漸下降,如今已大體相當於美國的四分之一。日本的落敗首先是因為日本先天稟賦不足,與美國相比,日本國土狹小,資源匱乏,人口較少,經濟發展缺乏基礎支撐。同時,日本的科技實力始終未能趕超美國,軍事上依賴美國保護,在經貿談判中缺乏與美國討價還價的底氣,這都限制了日本的發展潛力。

第三,美國並非不可超越。美國雖然當前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如果按照購買力評價標準,早已不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即便是按照匯率計算,如果按照當前態勢,中國,印度等國將來幾十年內都可能在經濟上趕超美國。


西域都護


筆者贊同“大國趕超陷阱”一說,這是的確存在的。但也絕非不可跨越的。

“大國趕超陷阱”存在“老大”對“老二”的打壓

二戰後,美國稱霸世界成為頭號強國,依靠的是經濟實力、美元霸權、軍事主導力等,這些是美國稱霸世界支柱。一旦霸權支柱受到挑戰,美國就會利用既有的優勢極力維護。可以說,美國也是憂患意識最強的國家,四處尋找潛對手,打壓日本、遏制蘇聯和俄羅斯、做空歐元,不斷打亂對手節奏,保持自身經濟優勢。所用招數無非經貿施壓、匯率衝擊、軍事威脅等,美國常依靠硬實力和制度優勢,實現自身戰略利益。

當年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是有兩次世界大戰、一次大蕭條的客觀歷史機遇的。這也幫助美國成功跨過“大國趕超陷阱”。

“大國趕超陷阱”不排除“修昔底德陷阱”風險

筆者認為,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很難和平共處,互利共贏。雖然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但一旦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缺乏戰略互信,相互逐力和博弈,不排除嚴重衝突甚至軍事對抗的風險。出現這種情況,往往對新興大國不利,畢竟與守成大國硬實力有差距,未來發展態勢雖好,但恐難有充足的發展時間了。

跨越“大國趕超陷阱”需要務實低調、悄然彎道超車

老二想變老大,首先要和老大保持穩定的雙邊關係。必要時可以利益換髮展時間。經濟實力趕超過老大僅是第一步,1880年美國GNP超過英國後,過了60多年美國才全面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所以說,這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心態千萬急不得,更不應該過於高調,自我膨脹。需要不斷韜光養晦、暗暗發力,在經濟、科技、金融、貨幣、軍事等諸多領域臥薪嚐膽、逐步突破。


經韜


人類歷史上大國的興衰就不存在無法被超越的歷史,更不存在所謂的“大國趕超陷阱”。想想我們央央華夏在位世界老大1000多年,而後期的滿清王朝自喻為天朝,不還是被西方超越了嗎?每一個國家被超越或者夭折在超越的路上都有其固有的緣由。



當年的蘇聯在80年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在很多經濟指標上超越了美國很多,而GDP曾經達到了美國的67%以上,並且擁有龐大的軍事實力和一定的國際體系。然而這樣龐大的紅色帝國,卻在經濟的道路上並沒有找到穩妥超越之路。


結果在鼎盛時期,就再也沒有長進,究其原因,還是整個國家存在一定的短板,和國家不確定的國家政策,導致的最後蘇聯的解體。

在經濟領域上,蘇聯並不具備完整的工業體系。尤其是缺少輕工業和民生產業體系,蘇聯把所有的國家資源,用以投入重工業和軍事領域。正是由於這樣的偏激,才導致了民生領域的失衡,國內百姓的矛盾重生。


雖說經濟上的GDP達到了美國的67%,但是這樣的經濟指標是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上,並且不能充分代表市場的需求。而同時,蘇聯的經濟體系相對於美國十分狹窄,只是涉及一些相關的華約組織國家和部分世界其他國家。而與美國的全球貿易體系根本無法抗衡。

蘇聯龐大的軍事工業更是拖累蘇聯的經濟,蘇聯成精將國民生產總值(GDP)的20%,投入了國家軍事領域之上,這對一個國家來說是一個相當危險的信號。這樣強弩之末的蘇聯根本無法做到超越美國的能力。



再看日本,日本在80年代經濟快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緊隨美國之後。經濟發展最高峰時期日本的GDP曾經達到了美國的71%。然而使得日本特別猖狂,曾經叫囂要買下整個美國,並且大肆宣揚日本可以對美國說“不”。


以日本這樣一個只擁有37.78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彈丸小國,是根本無法與擁有龐大工業體系和巨大人口優勢的美國相提並論的。日本以這樣的發展已經做到了極致,日本在很多高科技領域擁有超越美國的實力。

然而在最核心的相關領域,日本卻並不占主導地位。而且日本是一個相對缺少工業體系完善的國家。這就註定了在經濟層面上無法與完善工業體系的國家性競爭。雖說,日本經濟能夠達到美國的71%,但這已經是日本的最大能力了。



最要命的就是日本始終不是一個正常國家。美國在日本擁有駐軍,這也是遏制日本的鎖鏈。最後在美國的脅迫下,一紙《廣場協議》,讓日本徹底消失了20年,到現在日本的經濟也無法緩解當年的帶來的傷痛。註定了日本無法超越美國。


而擁有完整健全的工業體系國家,擁有10億以上產業人口,擁有幾百萬以上國土的國家,在一定的時機下,再加上良好的國家長遠政策,肯定有絕對的機會超越美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家擁有全部工業產業鏈體系,擁有超過10億龐大的人口資源,工業超值已經世界第一,擁有一定的高科技領域實力,並且有長期的國家政策。而且還擁有比較完善的國防工業體系,不會受制於人的強勢政府。這樣的國家必然會打破那所謂的“大國趕超陷阱”。



很簡單的道理,變化的世界,不知道去改變那就註定要被超越。現在的美國,現在的特朗普與當時的大清國,那種閉關鎖國,自我保護的狀態又有多少區別呢?

以上是淡然小司的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也謝謝朋友們的閱讀,點贊,和關注!!!


淡然小司


一、日本先天不足,蘇聯發展失衡,不可能超越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對日本進行了全面改造。日本的《和平憲法》又被稱為《麥克阿瑟憲法》。正是在半島戰爭以後,為了對抗蘇聯,美國才開始扶持日本,日本經濟才得以高速發展。提到日本經濟,很多人津津樂道的三井、三菱、索尼、松下等世界級企業。但是,沒有美國人的扶持,日本根本難以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第二大國。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均GDP超過美國的日本人試圖挑戰美國資本主義老大的位置。可是,日本的戰後的政治制度是美國人設計的,日本國土上有數以萬計的美軍駐紮。如果按照我國古代的稱謂,美國是日本的“宗主國”。日本想要超越美國?不可能!結果,1985年,美國總統里根強迫日本簽下《廣場協議》;1995年,《廣場協議》威力爆發,日本經濟泡沫,至今也沒有恢復。1995年,日本GDP總量為5.12萬億美元,2017年,日本的GDP總量為4.84萬億美元。20多年,日本經濟總量不升反降,可見《廣場協議》威力多麼巨大。

至於蘇聯,一個能把軍費長期保持在佔GDP總量10%以上水平的國家,怎麼可能在經濟上趕超美國?

“廣場協議”簽訂現場

二、“大國趕超陷阱”不存在,東方大國有超越美國的可能性

2017年,東方大國GDP總量高達12.24萬億美元,美國為19.36萬億美元。東方大國的GDP總量已經達到了美國的63%,快要接近日本最巔峰時期的69%。但是,東方大國的經濟依舊以6%以上的高速增長,科研投入已經達到了1.75萬億,排名世界第二。在政治上,東方大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軍事上,有核武器、有航母、有洲際導彈,雖然不足以稱霸世界,但自保完全沒有能力。


在7月16日的“特普會”後,美國總統特朗普曾經稱東方大國是經濟上的敵人,但不是壞人,而是因為做的很好。正因為東方大國做得很好,特朗普才只能通過貿易保護主義來打壓,來確保美國經濟第一的寶座。不過,世界大勢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特朗普註定螳臂當車,東方大國註定崛起!

讓時間證明一切,讓東方大國打破所謂“大國趕超陷阱”!


美國觀察室


所謂的“大國趕超陷阱”也就是無法超過美國經濟的陷阱是不存在的,歷史上的蘇聯和日本的GDP都是在達到美國70%左右後開始失去了趕超的勢頭轉而走向衰落,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就無法超越。蘇聯和日本無法超越美國是有多種原因導致的,而目前的中國則有非常大的可能超過美國,因為中國有許多蘇聯和日本甚至美國都不具備的優勢。下面我一一來探討蘇聯和日本無法超越美國,而中國卻可以超越美國的原因。

一、蘇聯趕超美國失敗的原因

1、高度集中的斯大林體制日益僵化,導致蘇聯的生產效率越來越低下。

2、片面強調發展重工業導致輕工業和農業發展滯後,相當於一條腿走路。

3、窮兵黷武大量資源投入建設導致軍費佔GDP比重過高限制了經濟的發展,入侵阿富汗等軍事行動則進一步拖垮了蘇聯經濟。

4、大力對其衛星國和盟國進行輸血援助,讓蘇聯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

5、石油價格暴漲後患上石油經濟依賴症,當美國和沙特聯手打壓油價後蘇聯經濟馬上陷入困境。

6、國家戰略決策錯誤,先是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和美國爭霸,然後又沒有趁油價上漲時用賺來的錢調整改善經濟結構,後來在經濟困難後又胡亂改革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蘇聯成也斯大林敗也斯大林

二、日本趕超美國失敗的原因

1、日本國內市場狹小對國際市場嚴重依賴,因此日本經濟的抗風險能力極差。

2、日本資源極其匱乏嚴重依賴進口,而且如果別國對其實行出口限制比如中國限制向其出口稀土將會讓日本經濟很難受

3、日本是戰敗國受美國控制相當於美國養的一條狗,當其威脅到美國的時候美國馬上緊狗鏈通過一紙廣場協議把日本經濟打入深淵。

日本投降後被美國主宰

三、中國可以超過美國的原因

1、龐大的國內市場使得中國依靠內需也可以超越美國,儘管曾經的中國經濟嚴重依賴出口可是現在逐漸轉向內需。

2、健全的工業體系讓中國經濟發展較為均衡,而勤奮的中國人又讓生產更有效率。

3、龐大的受高等教育人數使得中國科技不斷趕超世界先進潮流,目前的中國科技創新水平正在不斷趕超世界先進國家。

4、正確的國家戰略方針使得中國抓住了歷史發展機遇,改革開放和韜光養晦的政策使得中國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現在又審時度勢逐漸改變韜光養晦的政策以更積極的姿態維護好中國的利益。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

四、美國並非不可超越

所以美國並非時不可超越的,也就不存在所謂的陷阱了。蘇聯和日本之所以趕超失敗是因為自身的不足和政策錯誤導致的,而中國只要堅持正確的國家戰略方針少範錯誤結合自身的諸多優勢超過美國是必然的事。


執斧傳播開天名



與其說大國趕超陷阱,不如說是“美國趕超陷阱”,為什麼二戰後那些試圖趕超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最後都黯然失色,第二的位置在不斷變動,美國穩坐第一巍然不動。

首先有個體量限制,資源稟賦決定了一國經濟產出的上限,美國綜合資源稟賦位居世界前列(耕地面積世界第一,水資源世界第三、人口規模位居世界第三。。。),它的體量決定了世界上夠資格與其較量的國家壓根就沒幾個,所以日本與美國先天不具備可比性,這種單純依靠進口原材料出口製成品模式的小體量國家,即便生產效率達到頂尖水準,也有一個玻璃天花板存在,能達到美國70%的水平已經逆天了。蘇聯當初在體量上與美國相當,它的問題是生產效率、經濟結構、市場等問題,最終失敗在於經濟惡化,政體不穩導致國家分裂,直接改變了體量和人口,摧毀了原來的經濟體系。

美國的優勢除了體量以外,還有許多方面。美國擁有世界霸權,可以通過政治手段為經濟謀利;作為世界最大的移民國家,一直持續不斷接受著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既保證了美國人口結構的合理性,避免老齡化,而這些精英又維持著美國的科技創新、文化繁榮優勢,這些優勢支撐著美國經濟的不斷強盛;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金融剝削體系在二戰後雖有波折卻依然穩固,它可以打擊經濟冒尖國家或集團對美國的挑戰(90年代對付日本,新世紀對付歐盟),它還可以給美國的實體產業提供資金保障。。。。

近代以來凡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無一不擁有金融霸權,要趕超美國,必須破掉“金融詛咒”;後起者追趕甚至超越前者的國家往往是生產力得到極大提升的國家(比如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德國),因此創新很重要,當然體量本身也是重要權重,在可循環經濟體系下,只有總體量*平均生產力超過美國才有希望;美國在霸權體系下,去工業化,僅保留高端製造業、以第三產業為核心的經濟結構不容易受到衝擊,第二經濟大國往往不具備金融霸權,也沒有文化產業優勢(美國擁有英語這一國際語言以及世界文化集合地的先天優勢),一般以製造業為主,會面臨後起國家追趕擠佔部分市場導致經濟總值下降的局面,這不得不說是製造業式經濟體系的瓶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