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保險有「水分」,醫療保障陷缺口

健康險產品包括保障性產品和儲蓄性產品兩種,但儲蓄性產品並不提供任何醫療費用賠付。

朱銘來推斷,商業保險未來在衛生總費用結構中將發揮更大作用,用以減緩個人現金衛生支出的開支。政府在醫保的投入則將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水平。

文 |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保險學系教授 朱銘來

整理 南方週末記者 徐庭芳

商业保险有“水分”,医疗保障陷缺口

朱銘來(資料圖/圖)

所謂的醫療保障,更多是指為醫療服務提供一個籌資融資的過程。按照國內統計口徑,我們國家總費用支出主要有三大塊:政府衛生支出、居民個人衛生支出以及社會衛生支出。其中政府衛生支出,主要包括政府公共衛生支出和政府財政給予醫療保障的撥款。社會衛生支出則包括社保繳費、商業健康保險保費、社會辦醫支出等。

據初步核算,2016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預計達46344.9億元,其中:政府衛生支出13910.3億元(佔30.0%),社會衛生支出19096.7億元(佔41.2%),個人衛生支出13337.9億元(佔28.8%)。人均衛生總費用3351.7元,衛生總費用佔GDP百分比為6.2%。

如果按國際統計口徑,衛生籌資主要分兩大塊,公共籌資以及私人籌資。按照國際標準,我們重新測算一下中國的醫療費用,就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2015年,我國廣義衛生總支出2.3萬億,佔比達到56%(包括社保等所有政府出資)。私人的衛生支出達到1.7萬億,佔比44%。其中商業保險的保費收入,當年有2410億,佔私人支出比重13%。但是這部分商業保險包含一定的“水分”,因為我們的健康險產品包括了保障性產品和儲蓄性產品兩種,但實際上儲蓄性產品並不提供任何醫療費用賠付。所以,這兩千多億保費裡面扣去儲蓄性的錢,真正保障產品非常之少。

瑞士再保險公司曾在2010年做過亞太地區醫療保障缺口的研究,當時預測的結果是,中國將在2011年出現32億美元的缺口,排名世界第一。而到了2020年,中國這部分的醫療保障缺口有可能急劇擴大到730億美元,也就是4000億人民幣。

如何理解不同收入階層的醫療保障?我個人認為,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醫療保障主要依靠政府兜底,講求精準保障,是精準扶貧的很重要組成部分。而商業保險市場的目標對象,大多數都是中等收入以上人群。一個值得重視的情況是,現在的一、二線城市家庭,資產負債結構和過去相比有了明顯變化,負債率上升速度相當之快,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負債項目,包括房貸、車貸、房屋裝修,還有形形色色的信用卡、互聯網金融借款等等。這就導致了很多家庭負債率上升很快,如果你在正常工作、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按期償還債務沒有問題,但如果一旦發生大病大災,不管是個人,還是家庭成員,就會面臨嚴重的困難。

在美國,人們更多是以家庭為單位考慮購買商業保險,以此防範風險。保險公司會幫助你測算,按照現在的家庭財務狀況,應該購買什麼樣的壽險產品,要買多少產品。就連未來子女的教育也考慮進去了,這是真正的保險理財師,而不是個人營銷員。在中國,風險更多在於疾病,也就是大病造成的財務危機風險。

因此我推斷,商業保險未來在衛生總費用結構中將發揮更大作用,可以用以減緩個人現金衛生支出的開支。政府在醫保的投入將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水平,應通過鼓勵購買商業保險來提高中等收入階層的醫療保障水平。

不過據我觀察,已經有不少險企在近年來著力發展健康險業務,不少企業爭相推出“百萬醫療險”的產品。但是大多類似產品都是給社保做補充的,都設有1萬元的門檻,也就是當年社保可報銷部分用完後自費1萬以上的,保險公司才會承擔費用。一些公司甚至把報銷比例提升至200萬、300萬,這裡面就有噱頭的成分。據我多年的衛生費用分析研究,如果一個人真得了不治之症,年度醫療費用通常是不會超過100萬元,因此,所謂更高額度的保障是沒有太大意義的。保險公司應該在提供長期保障方面多下功夫。

商业保险有“水分”,医疗保障陷缺口
商业保险有“水分”,医疗保障陷缺口

本文首發於南方週末2018年5月31日,原標題為《商業保險如何助力醫療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